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冬日送裙裤”,慈善公益组织当反思
2014年12月19日 14:00
【事件介绍】
肢残男士收到少女裙裤网友:捐赠要关注受助者感受
不久前,45岁的胡先生接到郑州市残肢协会通知称,郑州市残联发起“冬季送温暖”活动,将给肢残人士发放爱心物资。然而东西领到手后胡先生才知道,竟是一件白黑蓝相间的裙裤。到家后,比照了一下妻子的身材,发现裙子腰太小,仅够十三四岁的女孩儿穿。
郑州残肢协会工作人员介绍,在上述郑州市残联开展的冬季送温暖活动中,发放的爱心物资全是女装,除了裙子外,还有短袖衫、夏裤等,一共240件。据了解,当天全市有100名肢体残疾人士前来领取衣物,每人领取了2至3件不等,但合身的没有几个,不少肢残男士还收到了少女裙裤。
冬季送温暖,为啥送裙子?上述事件引发网民广泛关注和热议。有网友认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一般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慈善组织在送爱心时,一定要注意方式,类似“冬天送裙子”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到受助者。
郑州市残联一位负责人表示,衣物来自于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所获爱心捐赠。至于款式、大小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作为给残疾人的一种福利,家里人也可以穿。
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郑咏民告诉记者,此次送温暖活动所发女装,全部来自上海一家企业捐赠。同一批物资有近两万件,其他地市早在几个月前都已经发放下去了,郑州市为了搞活动,留到现在发放,没想到却造成了这么大的反应。
“以前开展慈善活动时,作为组织者考虑较多的是捐赠方,关注点往往是及时发放爱心物资、不能截留等等。这一事件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类似活动中受助者的感受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郑咏民说。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爱心物资多为社会捐赠,组织者虽无法决定捐赠内容,但捐给谁、何时捐、如何捐还是可以认真考量。即使不得已发放反季节服装,也应提前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避免让受捐赠方产生被施舍感。
“冬日送裙裤”让爱心打折
寒气袭人的冬天里,残疾人急需的东西是什么?常人都会想到,应是棉衣、被褥之类。而涉事残联组织打着“冬季送温暖”的幌子,竟给男性残疾人送去少女裙裤,让人错愕。作为高度专业化的慈善公益组织,残联做出如此不恰当的行为,自然引发质疑与深思。
从新闻报道来看,“冬日送裙裤”似乎有很多合理解释,比如,此次发放的衣物是某知名女装厂家反季捐赠品,全系少女裙裤,且难保存易发霉等。这样的辩词,即使讲的是事实,也让人感觉到涉事残联在爱心上的疏忽。不恰当的捐赠方式,让爱心打了折扣。
按理,残联本属残疾人的“娘家人”,以服务残疾人为本职工作,应对本地区的残疾人状况有所了解。比如该地区残疾人数量、性别等。否则,残联对残疾人献爱心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转变为施舍。此次“冬日送裙裤” ,不分男女、身高、胖瘦,一律发放反季节的女装裙裤,这种爱心物品无疑只会成为部分残疾人内心不能接受的“堆积品”。
揆诸“冬日送裙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涉事的残联组织能将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既然企业捐赠的是女性服装,那么是否可把这些衣物先多发放给女性残疾人,日后有其他企业捐赠男性服装时,再补发给男性残疾人?或者,能否将女性服装拍卖、折价出售,最终以现金形式补偿给男性残疾人呢?
毋庸讳言,近年来,部分公益慈善机构的懒政做派已广受社会诟病。有的只是简单扮演“受捐——发放”的“转球”角色,甭提募捐、劝捐这样主动行为了。这种保守而被动的角色定位,让“冬日送裙裤” 、“夏天送棉被”等类似的窘境一再出现。而解决之道,还是需要残联这样的公益组织进行二次“爱心传递”或“爱心开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二传手”层面。
爱心捐赠别让人堵心
年关将至,郑州市残联发起“冬季送温暖”活动,为当地残疾人发放衣物,这本来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举。可惜大冬天的,明明是中年男性却收到了夏季少女裙裤,这样的“爱心活动”难免让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其实也不复杂:一来捐赠企业是女装企业,残联发放时,认为若残疾人自己无法穿,可送给家人,因此最终决定“无论能穿不能穿,都发”;二来,残联没有专门的仓库存放爱心物资,一旦收到企业的“反季节服装”捐赠,则立即下发。
仔细想想,这样的理由其实站不住脚。首先,企业无偿捐赠商品肯定是好事,但如果确实不符合残疾人需求的话,相关部门就应想想办法,比如组织义卖活动,再将所筹善款发给残疾人士;其次,想奉献爱心的企业为数并不少,仓库问题是否可以和他们多协商,尽量解决仓储或多提供应季商品?最后,就算一定要将这些夏季裙裤在冬天发给残疾人士,那么能否在领取前能通知一下究竟这次发什么东西?毕竟残疾人士行动不便,如果觉得发放的东西没有用的话,就不必亲自跑这一趟了。
“爱心捐赠”是好事,应该提倡,但是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注意,别让自己的“爱心”换来了别人的“堵心”。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男性残疾人士,冬天里却收到了少女夏装,你的心里会感受到温暖的爱意吗?
残联冬季送“少女裙裤”,这种爱心真“冻人”
俗话说:“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又动(冻)人”。冬季送温暖,为啥送裙子?对此,省残联有关负责人回应称,这些衣物系上海一家知名女装厂家无偿捐赠,因全系女装,因此,无法根据需要发放。
送温暖献爱心,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关爱。送温暖应该体现一种人性的温度,保持一种“恒温”,而冬天送裙子是爱心“反季节”,让温暖乱了温度,让裙子寒了人心。
企业无偿捐献给中国残联裙子和女装,残联可以照单全收,但不能照单全发,完全可以把好事办好,可以将这些联裙子和女装进行拍卖,将所获款项通过其他方式用于捐赠残疾人,或者进行统一的协调,分季节发放,岂能不分时间胡乱送了了事。冬日送裙子不仅让这个“温暖”有点凉,而且让受助对象有点心寒。
给残疾人送爱心,应该要注意受捐对象、时间和方式,注意受捐赠者心理感受。冬天送裙子,是献爱心的“残疾方法”是形式主义惹的祸。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献爱心活动中,经常看到如此牛头不对马嘴的“爱心扎堆”:给老人送被子多的没处放,洗澡一天七八次,理发把人都理了光头,大米发霉等尴尬。
送爱心是件好事,但是必须要有“心”意和全心全意,来不得半点虚心假意,或当做一种形式主义的例行公事的作秀,要有人性的温度。爱心不是一种施舍,应该是一种尊重,是温暖人心的真情。很多时候,我们这个社会也许不缺少爱心,却缺少爱心的正确表达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一种爱的尊严,一种温暖的阳光,以有尊严的方式对待穷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才是真正的爱心慈善。
冬天送裙子,爱心“反季节”亵渎了爱心的神圣。这样的尴尬应该及时消除,期待不再让冬天送裙子“美丽又冻人”的尴尬成为“笑不出”的笑柄。
【启示与思考】
对于残联送温暖,冬季送“裙子”一事,正如有社会心理学专家所认为的,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一般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因此,慈善或爱心组织在表达心意和爱心时,送什么、何时送、怎样送等,一定要注意赠送的方式。但我认为,作为公众、尤其是媒体,对此事应该有起码的判断和立场,不能罔顾现实,对慈善事业中出现的例外现象、个别行为过于放大和渲染,甚至上纲上线,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甚至因噎废食,一叶障目,仅仅凭借一条女裙蒙住眼睛,主观否认伤害对残疾人的诸多爱心行动。
“要风有风、要雨有雨”的社会是理想化的,对残疾人而言,“物有所需,人有所赠”固然是令人期待的。但现实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呵护残疾人,这既需要有更多的企业按时令季节献爱心,也需要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坐等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捐献。
当然了,对于冬日“送温暖”送出夏裙,地方残联应该做好宣传和说明工作,或者事先征求意见,把原因讲在前面,让残疾人明明白白地领取物品,如是,恐怕也不至于招致这场让残疾人腹诽、舆论非议的口水之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9/7933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