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如何看待“天价”高铁动卧票
2014年12月23日 13:52
【事件介绍】
高铁动卧票价被吐槽:比飞机贵
12月14日,铁路总公司发布消息称,自2015年1月1日起至3月15日止,铁路部门将在北京至广州、深圳间,上海至广州、深圳间,增开8对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据了解,高铁动卧实行3种票价:周一至周四、周六实行平日票价,周五和周日实行周末票价,节假日和客运高峰期实行节假日票价,提前购票有优惠,免费提供晚餐。
一站直达票价有3档
据了解,车票自2014年12月20日起发售,预售期暂定30天。高铁动卧均为一站直达列车,始发时刻为晚上20:00左右,终到时刻为早上7:00至7:30之间,每周开行6天,停运1天。南京的乘客可去上海换乘去广深。
值得一提的是,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行3种票价:周一至周四、周六实行平日票价,周五、周日实行周末票价,节假日和客运高峰期实行节假日票价。
提前订票优惠也分档
对提前购票的旅客,按提前30天至11天、10天至4天、3天之内这3个时段,分别给予不同的票价优惠。高铁动卧有四人包房、二人包房,为旅客免费提供晚餐。儿童、残疾军人优惠票以及车票退票、改签等按现行规定执行,改签范围仅限动车组列车。
业内人士分析,铁路部门此次在动卧实行三种票价,是在为票价改革试水。不过也有网友质疑说,铁路部门想要根据市场需求浮动票价,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票价浮动得还不够彻底,比如早班车和晚班车与中间时段列车票价是否也应考虑区别划分等。
最高价超3000元被吐槽
据了解,高铁动卧有四人包房和二人包房。二人包房高级动卧票价,约为四人包房动卧票价的1.5倍至1.8倍。也就是说,动卧最高票价超3000元。
有不少网友在感叹,高铁动卧的票价贵了点,如果遇上机票打折即使加上燃油、机建费也便宜好多。
2015年1月2日,北京至深圳最便宜的机票390元,加上各种费用后为550元,高铁动卧票价最便宜的上铺也要900多元。
“现在提前一天都能买到晚上从北京飞广州的4~5折机票,价格不会超过1000元,哪怕再住个店,只要不是特贵的,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300元。而提前1~3天买高铁卧铺都得1300元以上。”
微博网友“@Ms_PigLet”说,“高铁可能就是个单程票,看样子高铁动卧就不是给我们平民开设的。”
“天价”高铁动卧票依据何在?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发布的《关于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有关事项的公告》中,并没有列出定价依据,只是称“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至于这次公布的高铁动卧票价为何会“飞”上天,铁路企业既没有拿出具体的政策依据,也没有公开市场依据。
无疑,高铁票价和高铁动卧票价,都属于政府定价范畴。根据《价格法》规定,制定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但是,高铁票价似乎从没有听取消费者意见,也没有召开过听证会。
曾有律师申请公开关于火车票价格调整的事实、法律依据和征求消费者意见听证论证情况信息。发改委去年1月给出答复:我国高铁网络尚在建设中,已开通的高铁还在运营初期,生产经营等情况还不稳定,正式定价条件还不成熟。目前难以履行政府定价程序……也就是说,高铁动卧“天价票”不是依法定价。
进而言之,高铁动卧票价之所以“飞”上天,原因之一是越过了《价格法》。那么,“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的说法未必能站住脚——即使定价真有政策依据,但《价格法》是上位法,政策也要服从国家法律。当有关方面抛开法律给高铁动卧制定票价时,自然想“飞”多高就“飞”多高。
原因之二,恐怕也没有充分的市场依据。虽然说高铁动卧可以躺着,但票价要比机票价格贵很多,而乘坐高铁的时间又比乘坐飞机的时间还长,试问,乘客凭什么会购买“天价票”?
当然,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人愿意承受“天价票”,但公众还想追问另外一个问题,即多趟高铁动卧在春运期间运行后,会不会影响高铁的运送能力?毕竟,高铁动卧人均所占的面积应该比二等座人均面积大,在春运期间这会不会影响其他人回家过年?
最高票价超3000元 昂贵高铁动卧能否赢得青睐?
在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增开多趟夕发朝至的高铁动卧列车,让广大旅客多一个出行选择,并非坏事。但细看公布的高昂票价,又不能不让人咋舌。以“北京到深圳”为例,其“四人包房”的动卧票价最低999元、最高2200元,而“二人包房高级动卧”票价又是上述票价的1.5~1.8倍,这意味着,若按1.8倍计算,最高票价将达到3960元。
如此动辄两三千的昂贵高铁动卧,不仅大大超出了一般居民的交通消费能力和水平,也明显高于同线路的民航飞机票价。如据媒体报道,“2015年1月2日,北京至深圳最便宜的机票390元,加上各种费用后550元,而高铁动卧票价最便宜的上铺也要999元,两者差价449元”,“现在提前一天都能买到晚上从北京飞广州的4~5折机票,价格不会超过1000元,哪怕再住个店,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300元。而提前1~3天买高铁卧铺都得1300元以上”。这正像许多网友“吐槽”的:“高铁动卧就不是给我们平民开设的”,“给我个不坐飞机的理由先?”
昂贵的高铁动卧,究竟能赢得多少旅客的青睐,不能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因为即便不考虑普通旅客的承受能力、即便这样高铁动卧票价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商务人士来说并不算高,但其在性价比上是否PK得过民航飞机,也是非常令人怀疑和担心的(毕竟,“不差钱”并不等于愿意“乱花钱”)。
事实上,囿于价格的高昂和性价比的不高,“高铁动卧”不受市场待见、经营惨淡,铁路部门此前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如早在2011年1月开通的沪蓉、沪渝动卧,就曾因票价畸高、上座率只有25%,而在当年就不得不被取消。而同样在2011年,京沪动卧也曾因“上座率并不理想”,不得不“将部分高级软卧部分取消,以普通软卧代替”。面对这样的前车之鉴,此次新增开的、票价同样“高处不胜寒”的京沪至广深间高铁动卧列车,是否会重蹈此前沪蓉、沪渝、京沪动卧的覆辙,不能不“让人捏上一把汗”。
诚然,作为企业,铁路部门希望通过更高的票价来追求更高的收益,并非不可理解。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其一,长距离的“高铁动卧”,是否是铁路部门追求收益的恰当方式、最优选项——像京沪至广深之间动辄一两千公里的超长线路,高铁是否“干得过”民航?其二,在“运力不足”、“一票难求”的铁路春运大背景下,身为央企的铁路部门选择在春运期间增开这类票价高昂、显得相当奢侈的“高铁动卧”,是否足够合乎时宜?是否会进一步挤占原本不足的铁路运力、加剧“一票难求”的程度,进而有损铁路应有的公益性?要知道,长期以来,铁路春运最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公益价值正在于,它能让数以亿计的旅客能以一种廉价、低成本,而不是以一种高价高成本、甚至奢侈的方式回家过年。
高铁动卧票价“飞”上天违背《价格法》
不少人今年回家过年的出行成本要增加。对于收入不高、不看重路上时间的人群来说,无疑,要么希望乘坐普通列车,要么希望高铁降低票价。然而,高铁降低票价不仅看不到希望,反而涨价“一飞冲天”,比飞机票价还要贵。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发布的《关于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有关事项的公告》中,并没有列出定价依据,只是称“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至于这次公布的高铁动卧票价为何会“飞”上天,铁路企业既没有拿出具体的政策依据,也没有公开市场依据。
无疑,高铁票价和高铁动卧票价,都属于政府定价范畴。根据《价格法》规定,制定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但是,高铁票价似乎从没有听取消费者意见,也没有召开过听证会。
曾有律师申请公开关于火车票价格调整的事实、法律依据和征求消费者意见听证论证情况信息。发改委去年1月给出答复:我国高铁网络尚在建设中,已开通的高铁还在运营初期,生产经营等情况还不稳定,正式定价条件还不成熟。目前难以履行政府定价程序……也就是说,高铁动卧“天价票”不是依法定价。
进而言之,高铁动卧票价之所以“飞”上天,原因之一是越过了《价格法》。那么,“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的说法未必能站住脚———即使定价真有政策依据,但《价格法》是上位法,政策也要服从国家法律。当有关方面抛开法律给高铁动卧制定票价时,自然想“飞”多高就“飞”多高。
原因之二是,恐怕也没有充分的市场依据。虽然说高铁动卧可以躺着,但票价要比机票价格贵很多,而乘坐高铁的时间又比乘坐飞机的时间还长,试问,乘客凭什么会购买“天价票”?难道仅仅是因为乘坐高铁动卧休息得更好?在笔者看来,与其在高铁上睡觉,不如乘坐飞机早点回家睡觉。
当然,在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人选择高铁动卧,愿意承受“天价票”。但公众还想追问另外一个问题,即多趟高铁动卧在春运期间运行后,会不会影响高铁的运送能力?毕竟,高铁动卧人均所占的面积应该比二等座人均面积大,在春运期间这会不会影响其他人回家过年?
【启示与思考】
如果你要问商务人士“21世纪什么最贵?”对方的答案可能是时间。这也是为何喷气式飞机中有那么多“空中飞人”的原因。从地图上来看,北上广深汇集着全中国最繁忙的机场,比较恼人地是国内航班晚点总看不到根治的希望,在出行高峰期的春运期间,此类因素将更受到严峻考验。而这,也是高铁能够在2000公里范围内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
公众更关心的是,在中国铁路里程整体还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为高端人群开行高价动卧,是否会挤占普通公众的出行需求?不否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间开行夜间动卧,因为都在新建的高速铁路上运行,按照目前的客运时刻表,确实不会对其他列车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理论上确实没有挤占其他列车,完全不影响普速列车的运行。开行高价动卧,自有其道理,当然是可以的。
高铁出行,是中国未来交通方式的“新常态”,毕竟它是对于科技物化的新亮点。学习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就可以读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对高铁对于出行方式和国民经济的种种“新常态”,也是如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23/7937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