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囤票”回家过年的尴尬
2014年12月24日 14:35
【事件介绍】
夫妻囤积21张回家车票 只为抢得2张“理想票”
距离羊年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在外奋斗的人们已经开始提前计划着回家过年的日程。然而,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铁总推出了售票新规,火车票预售期从原来的提前20日变成了现在的60日,整整早了40天。买一张回家的车票,有了新的"含义"。
从12月7日开始,每天上班遇到正点、半点,在某研究院工作的季先生和太太都要准时坐在电脑前,为的就是抢两张春节回哈尔滨的车票。十多天来,他们已经囤积了从2月4日至15日共21张回家的车票,但这些对他们来说还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节前最后几天的票才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目标"。
每天抢票只为能回家
"去年抢票跟打仗一样,不堪回首,最后还是只能全价坐飞机回家,太贵了。"季先生说,本以为今年铁路售票政策调整后,票会好买点,没成想,却比去年更难搞。
季先生和太太都是哈尔滨人,现在都在上海工作,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是他们的一件大事。他们估算了一下,如果把所有公休都算上,大概可以在2月4日前后回家,但显然他们更想把这些假期都用在明年的外出旅游上。如果不想把假期"花"在回家上,就得"抢"最后几天的票。小两口于是做了两手准备,为了避免像去年一样买不着火车票,从12月7日开始,他们就开始上网抢票,起初每天都能成功订到两张票,但到12月14日那天,他们只"抢"到一张票,季先生明显感觉到,再往后,买到票的可能性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季先生告诉记者,身边很多准备离沪过春节的同事,都会从12月7日开始,一直抢票到最后。与往年相比,今年抢票期被拉长了,他说:"去年过年早,而且预售期短,可以临近过年才买票,不耽误工作;今年过年晚,可买票却大大提前,每天有这档子事儿,很影响年底的工作状态。"
网上抢票堪比"中彩"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直达哈尔滨的车次调整为每天2班,即G1204和Z172,季先生和太太每天的"目标"就是这两趟车。
虽然之前手上已经有了19张票,但为了能更接近假期,昨天继续抢2月15日的票,夫妻俩一人网上抢,一人电话抢,依旧是电话抢票更胜一筹,今天再去售票点取票,然后再抢……
18日13时,季先生准时登录12306售票页面,先将电脑的内存、缓存、C盘清理干净,然后坐等13时30分放票。为了能抢到票,他还在浏览器页面安装了插件,可是,13时30分刷新页面点击预订时,还是没"跑"过别人;再次登录,填好验证码后,插件自动帮忙跳转,此时尽管页面显示剩余票数还有个位数,但就是点不下"购买",挣扎了数分钟后再次刷屏,票已卖光了。
同样是13时30分抢票,季先生的太太提前2分钟接入95105105热线,在13时29分时,她竟然订到了一张2月15日的高铁二等座车票,可惜,等她再输入季先生身份证号时,掉线了。不过,她赶紧再打进去,接通后用秒杀的速度输入证件号码,终于又抢到一张票。
虽然抢票成功了,但季先生的"最高要求"并没有满足,他说,后面两天必须接着抢。至于囤了那么多票,到时怎么处理,他反问记者,现在不是提前多少天来着就可以免费退票吗?
退票的比买票的还多
虽然电话订票的成功率大一点,但季先生还是喜欢网上订票,因为不用跑一趟,而电话订的票必须在24小时之内交钱换取纸质票,否则作废,不付款的话,第二天则不能以自己的身份证再次抢票。为了继续抢票,季先生必须在今天抢票之前跑到代售点付款取票。
由于今年铁路方面在延长车票预售期的同时规定,提前15天以上退票可以免收手续费,因此,之前有不少人担心,可能会出现很多人先多买车票,然后再退票的现象。记者昨天上午在上海南站售票处发现,退票窗口前早早排起了长龙,很多买到心仪日期车票的旅客都跑来退票。一位李小姐告诉记者,本以为利用工作日时间过来退票,人会少点,没想到排队退票的比买票的还多。
春运抢票进入"白热化"
大多数热门线路"一票难求"
按照火车票预售期计划,18日可以买到2015年2月15日的火车票,这几天,春运抢票开始进入"白热化",前几日的始发终到车站余票较多现象不复存在,大多数方向的车票都是瞬间销售一空。至本周日,除夕前的火车票将全部放票完毕。
打开电脑登录12306,很多人才感受到什么叫"一无所有"。热门方向的火车票依旧要"秒抢",屏幕上一行行灰色的"预订"字样表明,这些车次一张票都没了。截至昨日下午6点,上海前往长沙、武汉、重庆、贵阳、昆明、成都、阜阳、南昌、怀化等方向的车票已告罄。
从12月7日春运火车票开售第一天起,不少热门线路的车票就开始抢手了。即使一个多星期前杭长高铁开通,上海开往南昌、长沙的运能大增,但从车票预售来看,还是供不应求。
今年火车票预售期放宽至60天后,有些返乡的人因为没有确定回家日期,会囤好几张不同日期的车票,待确定出行日期后,就把不需要的退掉,而提前15天以上退票无需退票费。
能否用经济杠杆调控囤票现象
在“一票难求”的情境下,提前订票者囤积若干火车票任由选择出行,享受了网上订票的便利,却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无数张预定票就在订户那里做“备胎”,而更多需要订票者却只能上演“网上订票如中彩”。鉴于网上大量票源被多占,窗口的票源必然也被挤占,那些深夜就来排长队的购票者,自然也会受到网上订票与多占票源者的巨大冲击。
而从一方面看,网上刷屏式订票者的“大获全胜”,必然也会令铁路本来就不堪承受的订票系统有了更大的负担,而循环往复的订票、退票,不仅给铁路系统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形成了一定的破坏力,其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样十分惊人。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实名制、网络购票的盛行,过去倒卖火车票的黄牛也“调整”了方式,通过所谓的代理公司、抢票群、抢票软件等,事先预约“客户”,届时代为“抢票”,并收取一定比例的“劳务费”。显然,铁路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铁路尚未授权任何第三方代理车票销售业务,请旅客尽量选择官方渠道订购车票,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的提示,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
提前15天不收退票费“一诺千金”,我们当然不会也无法要求铁总收回成命,但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抑或能制约随意挤占宝贵票源的行为,想必还是必要的。建议健全订票和退票系统,对于同一人重复订退票3次以上者,按票额比例收取费用,类似“公共资源占用费”。
收取的这些费用不作为铁总的收入,而是作为专项基金,用于那些无钱买票回家或者减免农民工群体乘车费用的经费。这样既避免了铁总说话不算数的质疑,又通过一定的经济杠杆控减了重复预定票和大量囤积票源以及被黄牛操控的情况;既满足了那些“多项选择”购票者的需要,也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了火车票网上订票的正常秩序。
回应“囤票”不能止于“不鼓励”
今年“春运”购票出现的“囤票”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放大了“一票难求”的焦虑,造成了超越实际供给紧张的假象;二是形成了乘客选择机会公平的严重失衡;三是成倍增大了社会的购票成本,使得购票成了专业的活儿,浪费时间、精力,打破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节奏。
旅客的囤票现象,既是抢票的非理性冲动,也是规则所赋予的合理选择。对于“囤票”现象,表示“不鼓励”、呼吁保持理性,以给更多人有选择的机会,固然是必需的,但是,于事实来说也是徒劳的。那么,回应“囤票”不能止于“不鼓励”,尤其是对铁路方面来说,更有必要将“囤票”给票务的影响规避到最小的范围内,以保证乘客的普遍利益。
不鼓励“囤票”除了鲜明的态度之外,还要有能够获得乘客信任的举措。消解“囤票”的紧张心理,调配的运力、加开的车次及时加入票务,恐怕才是最好的“解药”。须强调的是,“囤票”现象也是售票服务不均等的体现,所折射出来的规则漏洞也需要修补,现行的规则等于允许相同路线每天的票都可以买,并且,车票开车前15天退票免费,客观上赋予了囤票中不需要车票回流较长的周期,从而影响到其他乘客提前购票的选择。
尽快堵上“囤票”的技术漏洞
在公共层面,“囤票择优”无疑是一种恶意行为,因为它并非真实需求,除了最适合的那张外,其余的票必将回到票箱重新配置。这一来一回,为售票服务增加了额外投入,让购票秩序更加混乱,也增加了其他购票人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从结果看,票还是那张票,座位还是那个座位,铁路运力没有改变,这一番折腾何苦来哉!
但是,我们很难对囤票一族做出道德审判,尽管谴责声音不少,但大多数更像是自己没抢到、没囤到的抱怨。预售期60天+提前15天退票不收取退票费的新规,仿佛是在购票者面前摆出一道测试题:是选择方便自己,还是方便大家?是维护自身利益,还是遵守道德准则?其实,类似例子并不罕见。如在一个需排队进入的公共场所,被发现有个无人管理的侧门,大多数知情者必然选择侧门,而不是老老实实在前门排队。“囤票一族”固然应该检讨自己,但造成此技术漏洞的规则设计者更该反思。
想要化解囤票困局,需要铁路部门细致深入地调研规划,多方考量。首先,应该对购票行为本身设置必要的限制性条件,比如说一定时间内购买数量应确立合理限制。其次,还应为退票设置必要的数量限制。单纯提高退票费用并非上策,提前15天退票不收费,原本就是铁路部门释放政策善意之举,岂能走回头路。建议对退票和改签增加更明确的限制条件,对同一身份证批量退票或多次退票增收费用,区别于普通正常退票,从而提高囤票成本,让人知难而退。
另外,“堵”的同时也不妨逆向思维,如效仿民航,对提前很多天预订的车票打折优惠,但不得退票改签,倒逼和鼓励乘客提早确定行程,减少盲目购票行为。
尽善尽美的购票机制很难实现,但告别粗放管理,更精细和更科学地设计规则,不仅是服务公众的需要,也是铁路部门深化改革,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的现实要求。在确保车票资源最有效最公平释放流通的大前提下,铁路部门光有善意还不够,还得更“精细”一点。
充分理解和正视抢票囤票的焦虑
今年春运购票最大的不同,是车票预售期变为60天,退票也实行了“提前15天退票不收取退票费”的新规定。随之而来的,是“一票难求”带给社会的焦虑感,比往年提前,也比往年拉长。12306网站早早成为“战场”,第一时间进入白热化。购票新规带来了抢票策略的调整,不少个人旅客为买到心仪的车票,加入“囤票”大军。最为显著的事例,是一则“上海一对夫妇囤票21张仍未买到称心票”的新闻,挑动了人们本已高度敏感的神经。
对于这种“利用规则的不公行为”,尽管没有抢到票的人多表示愤慨,铁道部也表示“不鼓励”,希望囤票者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但是现实也在说明,指责和劝导依然不能阻止人们为抢到一张回家车票而穷尽一切办法,以求“确保能回家”。
这是购票规定变更后依然要面对的问题。预售期延长,退票成本降低,虽然初衷是为了购票更为方便、顺畅,但是“一票难求”的供求格局没有变,春运火车票作为稀缺资源的分配格局也没有变。在“运力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买票的时间被分流了,但买票难的焦虑并没有稀释;预售的时间提前了,但“买票难”的难题并没有提前被消化。从社会感知上来讲,最大的区别,不过是这次“战斗”持续的时间,以前是20天,现在是2个月;以前只是“抢票大战”,现在又来了“囤票大战”。
在运力不足还要长时间存在的现实国情下,火车票在春运期间的高度紧张,必然会让购票人心里极度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尽管没有人愿意起早贪黑苦守电脑前去抢票囤票,但也注定没有人能够抗拒加入到这一场“战斗”的行列。对于渴望团聚的异乡人而言,第一位想到的,永远都是要一张回家的车票使出浑身解数,不惜高昂代价。
包括规则的制定者在内,整个社会都无法回避这种纠结。一方面是公共资源高度稀缺,一方面的利益和博弈主体日趋多元,12306网站必然要不停地与各种“抢票软件”作战,永远不足的票源也必然要在不同的购票人中产生争夺。正视这种必然性,囤票行为虽然谈不上光彩与合理,但是未必不是心态焦虑和不安全感使然;正视这种必然性,购票规则固然要面向秩序和公平做科学调整,也要承认不可能完全杜绝规则利用的空间。
只要我们置身于“再难也要回家”的心理情境,体验过春运购票的无奈和辛酸,我们就会对抢票囤票多一份理解,意识到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回家难,要靠提高客运能力与效率,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减少“候鸟”式迁徙来解决,而不是指望购票规则上的“排排坐吃果果”来实现。没有这种“大公平”的实现,各种抢票行动就只是变换了方式而已。
【启示与思考】
火车票提前60日开售,这一由铁总精心奉上的春运大礼,未曾想却并不受待见。更加始料未及的是,原本指望分流购票高峰的售票日提前,结果是抢票高峰的提前到来。既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出于稳妥起见,多抢些春运期间的车票囤着,等到行程最终确定,再将多余的票退掉,也就不失为规则之内的理性选择。
乍一看来,春运囤票现象,似乎是火车票提前开售惹的祸,因为人们的行程无法预知,却又不能错过被大大提前的购票时机。不过,假如就此认为火车票提前开售完全是个馊主意,也未免辜负铁总的一片好心。事实上,让公众能够更早地安排行程,可以更早做出选择,本是一种权利的归位。飞机票提前一年订都没惹出什么囤票闹剧,欧洲铁路如果提前很长时间订票,甚至还有相当幅度的优惠。可见,春运囤票现象,与其说是火车票提前开售的错,毋宁说缘于春运期间火车票太过紧张,人们的出行选择相当有限。既然蛋糕还是那块蛋糕,僧多粥少的局面丝毫未变,仅仅是提前切分,当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
虽然这对夫妻的囤票行为不合适,但是他们的诉求,何尝不是每一个人的诉求?这种诉求是合理的,只不过是社会出了问题。
可见,为抢2张理想票而囤积21张回家车票,板子当然不能打在回家心切的乘客屁股上,本质上也非火车票提前开售的错。但完善的订票系统,其实应当能够有效避免囤票行为,并确保车票资源最有效最公平地释放流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24/7940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