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城市更名有风险 切莫“急功冒进”

2014年12月25日 14:55

 

【事件介绍】

 

河南林州欲改名“红旗渠” 称张家界原名“庸俗”

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林州这个名字蜚声海内外。而近日当地官方主办的红旗渠网,发出了一则旗帜鲜明的“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

该网站的官方背景,引发了广泛关注。莫非林州要改名字了?12月17日晚,林州市委相关领导对记者做出回应,改名一事涉及林州的大政方针,目前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他也正在进一步了解核实相关情况。

网络调查问卷

林州改名红旗渠市咋样?

连日来,挂在“红旗渠”网站首页显著位置的一则民意征集,在林州当地引起热议。发在“政务互动”栏目的该征集名为“林州到底叫啥好,请你谈谈看”。全文如下:朋友,你可曾遇到别人问起你的大名,但由于读音等原因,使你数遍解释,一番周折,别人才弄清楚你的大名。此时,你可能怨爹妈没有给你起个读音响亮而又文化味十足的大号。

朋友,你可曾走出林州,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抑或是故乡之外的另一个地方,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你说我是林州的,但别人似乎对“林州”没什么意识,你不得不进一步解释:“就是林县”。到此,问者似有点印象,但直到你再进一步说:“就是红旗渠那个县”时,问者才恍然大悟。

由此可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名字如何并非无关紧要。

 

大庸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普通小县,但自从号准自己的特色,适时改名“张家界”后,让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名扬海内外。数百万张家界人也共享改名带来的滚滚红利。林州最响亮的自然是红旗渠,林州人最愿意向别人讲的恐怕也是红旗渠。红旗渠是百万林州人民的骄傲!林州—红旗渠,红旗渠—林州。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本站想听听你的看法。

该网站标明,由林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有着官方背景。对此,林州当地相关部门数名人士也予以肯定。

林州官方改名尚未上升到政府层面

征集引发当地多名网友跟帖。当中大多持肯定态度,“改名成本不小,但改成红旗渠绝对会有好处。因为红旗渠市比林州的知名度实在大多了,避免了知道红旗渠不知道林州的尴尬,说出来让人印象深刻。可以更好地推介林州推介自己,而且火车站都取名红旗渠站,以后红旗渠会越来越响。”

也有支持的网友认为,抛开经济不说,单从人文意义上来说,改名红旗渠市是对老一辈人的尊重,告诫后人不要忘记今天的来之不易。当然,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坚持认为现有的名字就挺好,更有人还提出了新意见,林州改为“天河市”怎样?

对此,长期在林州市委某单位工作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几年前,当地民间就有不少人提出能否改名为“红旗渠市”。在他看来,林州当地在外务工人员极多,外地人对林州这个名字较为陌生,但一说红旗渠的家乡,无人不晓。红旗渠三个字对于林州人而言,意义重大。一旦改名,可能会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业务有帮助。目前当地官方和民间,都有着类似的讨论,在今年,该讨论较为热烈。“据我所知,官方层面,确实有个别人提出过改名的动议,但这只是小范围内的。”

17日晚,林州市委宣传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何红旗渠网站上会发出这样的一条“民意征集”,他本人也感觉很纳闷,宣传部对此事并不知晓。如果真的要更改名字,这对林州而言肯定是一件大事,“涉及林州的大政方针”,但起码此事目前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他表示,正在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

城市改名并非新鲜事物,盘点一下记者发现,近年来,国内曾有多个地市更改名字。然而,更名看似简单,但因牵涉面广泛,实则不易。《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城市更名其实是门“风险活”

相对于林州,红旗渠显然知名度更高。但提高知名度,归根到底还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人举出大庸改名张家界的例子,论证城市更名的好处。把一个城市的发展,归结于一个因素,特别是一个“非核心因素”,过于简单化和游戏化。或许大庸改名张家界,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但把张家界今天的发展完全归功于当初的更名,置张家界天生的旅游资源于何处,置当地人民的创新实干于何处?

 

现实中更名的城市,其实并不少,难道都“一朝更名天下达”吗?不妨列举几个:徽州改名黄山,大庸改名张家界,南坪改名九寨沟,淮阴改名淮安……而湖北的“荆沙市”,在历史上更是只看了两年的日出。很想弱弱地问一声,这些更名的城市,都实现当初目的了吗?其实上述城市中,有些因为更名,至今还为人置喙。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要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此为主干,余皆枝叶,不应该搞“名字决定论”。

城为名之本,名字其实因人而异、因城而异。能不能赢得尊重,城市是根本,名字只是表象。不是说有一个好的名字,就一定会发展起来;也不是说没有一个好名字,就不会发展起来。即便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知名度很高,如果失去了精气神,城市也不能发展起来,也不会赢得尊敬;反之,即便城市名字不怎么样,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城市也会发展起来,一样会赢得尊敬,城市名字也“与有荣焉”。

更名未必成功,且有许多负面影响。一个城市老在名字上动脑筋,可能是一种本领恐慌。而且,改的是名,花的是钱。据测算,一个150万人口的小城市改名,光是重办身份证就要花掉2000万元;一个中等城市,改一个名字则要耗费数亿元;大城市,差不多要几十亿元了——实是不堪承受之改。一旦决策失误,更名失败,达不到目标,民脂民膏就等于白白打了水漂。

由是观之,城市更名其实是门“风险活”。需要讲的是,城市不是绝对不可以更名,如果名字确实不雅,且有更好名字,更之又何妨;但在更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民意。一点个人看法,其实“林州”这个名字很不错,广州、杭州、苏州、扬州,又有哪个差?真没有更名“红旗渠”的必要。

林州要不要改叫红旗渠谁来定

按照这位领导的说法,林州要改名并不代表官方意见,而且只是一个提议,离变成动议还远。但他也表示,当地官方有人提过这样的建议,认为改名之后会给当地带来好处。

有这种想法的地方,不止林州一地。近年来,地方改名蔚然成风,如湖南大庸改成张家界、四川灌县改名都江堰、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等,都突出了本地的著名景点,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跃跃欲试的,如河南新郑有人提议要改成轩辕市,河北石家庄欲改名正定市或西柏坡市,也是这个思路。而云南思茅成功改名普洱市,则打开了地方改名的新思路,有人预测,今后“茅台市”“老白干市”也指日可待了。

林州市的“改名宣言”,也毫不掩饰对张家界等地的艳羡,认为这可以打响当地品牌,给民众带来滚滚红利。但改名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湖北襄阳,先后换了几个名字,最后又改回去了,被认为是瞎折腾。何况,地名不是说改就改了的,地图、标牌、各种证件都要重制,民众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都是需要成本的。

 

与历史上因政治或文化因素更名不同,当下一些地方的改名潮,主要受经济利益推动。那么,改名就能带动地方发展吗?还真不好说。红旗渠确实很有名,值得宣传推广,但是不是一定要把这个景点上升为地名,一次把这个资源用尽?其实,一个全国闻名的景点,绝不会被所在地的地名所掩盖。相反,两者还可以相映生辉。

与只有几十年历史的红旗渠相比,林州有几百年以上历史,何以被弃之如敝屣?真正有自信的城市,无需靠改地名博眼球。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成了举世闻名的大都市,也没听说要改名为“特区市”。

当然,地名也并非完全改不得。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只要符合程序、经过批准,地名是可以改的。只是,地名并非随意想改就能改,改地名至少要敬畏历史传统、充分听取民意,而不能仅靠官员和专家拍脑袋决定。

现在,林州市通过官方网站征集民意,至少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态。但普通民众和出门在外的林州人,是否支持家乡改名,其实是大有疑问的。愿望最强烈的,可能还是急于出名求利的地方官员或商人。当然,地方有调查论证和提出申请的权利,但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格把关,不能助长急功近利、割断历史的改名风潮。

一座城市如何慎重地改名

城市改名,往往遭遇非议,最强烈的反对声音莫过于“瞎折腾”,每一座城市改名都是如此,自然也会有人计算出消耗的成本极高,会给老百姓带来不便等等。一个改名数据被广泛引用。一个150万人口的小城市改名,光是重办二代身份证就要花掉2000万元,而各级行政机关名称也要变更,地图也要重印,各种证件也要重新制作,户籍也要重新上报等等。一个中等城市改一个名字则要耗费数亿元。大城市改名则需要的更多,差不多要几十亿元了。因此,对于改名听到最多的就是反对了。

城市改名,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这也未必。有些城市改名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大庸原是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一个普通小县,但自从改名“张家界”后,让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名扬海内外。数百万张家界人也共尝改名带来的滚滚红利。出于同样的考虑,林州市也想改名,这样的出发点也并没有错。不过,以前,往往是相关领导决定了,再经过形式主义上的“程序”,也真能够将名字改了。这回林州市也想通过改名来取得同样的经济效益,但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想到征求民意,实在难能可贵,在我看来,无论林州市最终是否改成“红旗渠市”,都是赢了。

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历经十年之功,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巍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它以浊漳河为源头,通过开山通道把漳河水引入林州做灌溉用。这条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孕育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让林州人感到骄傲,更被全国人民所熟知。“林州市”和“红旗渠市”,哪个名字更响亮,毫无疑问,是后者。将城市名称成“红旗渠市”,这未尝不可。

 

城市改名当然是要慎重,毕竟一个地方名称的更改,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城市改名也不能简单地改,因此,城市改名需要经过民意程序。在这一点,林州做得很好,值得点赞。

城市有改名的冲动,不必一棍子打死,改不改让全市人民说了算。城市改名征求民意,这回是做对了,也让林州做了名,做了最好的广告。

【启示与思考】

虽说林州市改名“红旗渠市”,只是一个网站的“民意征集”,林州市委相关领导也做出回应,表示改名一事涉及林州大政方针,目前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但基于调查网站的官方背景,再虑及近年来的地方改名潮,这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这一举动是否夹带着为当地政府“投石探路”、“预热暖场”的意向。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其中的内涵要靠一代代的人不断去创造去充实。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当一个地名不能“叫响”,正是反思自己工作的时候,需要的是更加务实的施政。改名之类大多也只是花拳绣腿,或许,一时也确实能激起点喧哗,但也很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瞎折腾。

城市改名,可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更不能拿巨额财政投入去“赌”。决策上更加科学理性,是现代政府的必然要求。更多的吸纳民意,让决策更为稳健,是现代政府的基本操守。在我看来,林州市在改名“红旗渠市”上,想想可以,切莫“急功冒进”,一旦一招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如果真的改名“不成功”,收不回巨额投资,如何向当地百姓交待?真到了哪个时候,再“改回去”吗?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25/7942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