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寺庙里的“龙椅会所”缘何能顶风作案
2014年12月26日 10:58
【事件介绍】
故宫附近寺庙变奢华“龙椅会所”:人均消费一两千元
2014年11月1日,住建部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并已开始施行。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该项规定出台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附近的嵩祝寺及智珠寺,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仍然内设豪华餐饮、住宿服务,部分区域甚至成为只对少部分人开放,可以烧香、“坐龙椅”的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
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藏身“寺庙”,内部奢华百姓难进
墙高、巷深、大门紧闭。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对面不远处的嵩祝寺及智珠寺,对于周边居民和各地来京的游客来说非常神秘。
这里原本并排坐落三座寺庙,现存的嵩祝寺及智珠寺,虽然都已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都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调查发现,普通百姓平日难以进入的文物保护单位内暗藏玄机。
“我们这里是私人会所,不对外开放。”近日,当记者想以参观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义进入智珠寺西北部的院子时,受到保安阻拦。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坐落其中的一家名为“嵩祝名院”餐厅的工作人员,并被告知要预约才能前来就餐。
在餐厅工作人员的允许和带领下,记者进入智珠寺西北部的院内,看到多间古建筑内都设有大型餐桌。其中一间面积近百平方米、装修奢华的大殿内,不仅摆放有一张硕大的圆桌,还搭建了“龙椅”、屏风、戏台。工作人员介绍称,“龙椅”和屏风是按照故宫内的样式和比例仿造的,来就餐还可以坐上去照相,而戏台则是“唱戏用的”。“有些前来就餐的‘领导’喜欢听戏。”工作人员解释说。
据了解,在这里晚餐的费用最低为人均800元。如果提高标准,可达人均一两千元。记者在餐厅旁边的房间内还看到多尊大型佛像,以及写有“功德箱”字样的木箱。据工作人员称,前来就餐的人还可以在寺内烧香拜佛捐“功德”。
而在智珠寺西南角的院内,是一家经营高档西餐的餐厅,经营企业还将古建筑外租进行商业活动,并开设了多间高档客房,房价最低也要每晚2000元。记者在一间大殿内看到,一家企业正欲在此举行商业活动,在准备过程中布置了大量设备,一些甚至搭建在古建筑上。
在嵩祝寺及智珠寺周边,是北京老城区的平房区,据周边居民反映,寺内经常有豪车出入,但是老百姓却难以踏入院内一步。智珠寺旁一家杂货店经营者对记者说,街坊邻居都说这里是私人会所,自己从来没有机会进去看看。多位居民抱怨,里面的活动有时候搞到很晚,声音很大,非常扰民。
饭菜未来得及收拾仍公然否认对外经营
十部委出台的暂行规定对“私人会所”作出了明确定义:“指改变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属性设立的高档餐饮、休闲、健身、美容、娱乐、住宿、接待等场所,包括实行会员制的场所、只对少数人开放的场所、违规出租经营的场所。”
据了解,嵩祝寺及智珠寺目前属于北京市佛教协会管理的宗教房产,针对它们“演变”为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的情况,记者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并跟随北京市佛协和北京市宗教事务局相关人员对嵩祝寺及智珠寺进行了检查。
然而,就在检查过程中,记者看到,尽管前一天晚上的大量剩饭与高档餐具还没来得及收拾,但之前接待记者的“嵩祝名院”工作人员却对前去检查的人员说:“我们不开门是因为这里是公司办公场所,这些饭都是我们公司自己人吃的,我们没有对外经营。”
这家矢口否认进行私人化高档餐饮经营的“嵩祝名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到底是怎样的一家企业?记者通过工商登记信息查寻发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目前注册资本仅有100万元,股东是两位自然人,注册地点为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4号,经营范围包括制售中餐;销售酒、饮料;组织文化艺术交流;健身服务;销售工艺品。
记者了解到,2007年,为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问题,北京市佛教协会与此前占用该处房产的企业,参照“谁修缮,谁受益”的文保政策,与部分企业签订租赁协议,转让两寺经营使用权进行“保护性使用”。
然而,在“保护性使用”背后,嵩祝名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与另外几家租赁企业,将公共资源长期进行奢华的私人化餐饮、住宿、会议等商业经营活动。
对此,北京市宗教事务局和北京市佛教协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前已对北京所有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排查,对于少部分人利用曾经的宗教场所、现在的宗教房产进行牟利,如果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将按照中央精神和规定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北京市宗教事务局正对“会所藏寺庙”事件进行调查
在14日新华社曝光北京市中心嵩祝寺及智珠寺内藏有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后,北京市宗教事务局高度重视,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记者15日拨打智珠寺西北部院内的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嵩祝名院”联系电话,发现目前已无人接听;而位于该寺西南角院内的另一家高档西餐厅“THE TEMPLEHOTEL BEIJING”表示,现在仍然可以前来就餐、举办活动、住宿,其中住宿价格目前最低为每晚2500元外加15%服务费。
新华社14日播发《除了高档餐饮还能烧香“坐龙椅”——北京故宫附近竟有“寺庙”里的会所》,曝光今年11月住建部等十部委出台《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附近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及智珠寺内,仍暗藏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私人会所缘何能顶风作案?
“寺庙”中设会所与中央反“四风”精神背道而驰,为何中央清理整治态度十分坚决但仍有人敢于顶风作案?
根据十部委出台的暂行规定,严禁设立私人会所的“历史建筑”,是指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趁机“打擦边球”。嵩祝寺及智珠寺等一些不是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迹,恰恰被私人会所经营者盯上。这些文物古迹大多冠以“寺”“庙”等名称,很多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如果成为对少数人开放的高档消费场所,在社会上影响恶劣。
此外,相关问题谁都在管却谁都管不了。对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嵩祝寺及智珠寺,记者曾联系负责文物保护的北京市文物局,但得到的答复是:嵩祝寺及智珠寺经营活动不归其管理,文物局只负责监督管理寺内文物的保护修缮。
按照上述暂行规定,目前的整治原则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住房城乡建设(园林)、文化、公安、民政、商务、税务、工商、旅游、宗教、文物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嵩祝寺及智珠寺内的文物保护出现租赁企业承诺的修缮资金不到位、企业开展住宿服务但相关资质手续却难以齐全的情况。凸显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
有文物专家认为,面对新的监管形势,类似经营者大多加强反侦查力度。隐蔽经营、提前预约、非请莫入的方法,已远不是正常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只有加大暗访、抽查力度,并提高人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才能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形成合力。
谁让“坐龙椅”的私人会所这么任性
作为北京市文保单位,嵩祝寺、智珠寺理应对市民开放。然而,嵩祝寺、智珠寺却变身为私人会所,仅对少数“会员”开放,拒绝市民入内,俨然成了“市民禁地”。试问,如此不亲民,是文保部门贪财,还是私人会所任性所致呢?
事实上,私人会所这个来源于欧洲富人阶层的概念,近年来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快速兴起。私人会所的消费群体中不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由于兼具私密性、缺乏监管等特点,私人会所近年来正逐渐演绎成滋生腐败的新温床,会所腐败正成为公职人员腐败的一个新变种。鉴于此,中央和地方一方面对私人会所进行清理整顿,一方面狠刹“会所中的歪风”,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等。
特别是,针对私人会所大都隐身公园、景区等不良现象,2014年4月,住建部规定,“严禁违反规定,在公园、风景名胜区中审批、设立私人会所。”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要求自11月1日起,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以自建、租赁、承包、转让、出借、抵押、买断、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私人会所。可见,嵩祝寺、智珠寺变身为私人会所,有顶风违法的嫌疑。
然而,令人质疑的是,这两处私人会所被发现,不是来自于有关部门的督查,而是源于媒体调查和曝光。显然,相关管理部门有监管失职之嫌。试问:禁令之下,是谁让私人会所这么任性?是谁给其下发了入侵文保单位的“通行证”?是何方神圣能成为私人会所奢华消费的“会员”?其中是否隐藏着公款消费、职务腐败的魅影?这些问题,尚有待于有关部门用事实真相来回答。
“寺庙里藏会所”咋成了都不管
文物单位设立私人会所原本该由多个部门共同整治,但是,却没有一个部门下深水去做工作,“你推过来、我推过去”,“都在管”的事情成了“都不管”,让一些企业和个人钻空子,有了可趁之机。
类似这样“龙多不治水”的现象不在少数。一个问题交由多个部门办理,本意是想“多管齐下”,借各部门的力量把问题处理得更好,但由于职责划分不清,任务分配不明,多部门办理往往就成了没有部门办理,推诿扯皮,问题橡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成为群众诟病存在形式主义和衙门作风的主要原因。
解决多部门办理“龙多不治水”的现象,关键是要解决“谁负责”的问题,不管有多少部门参与办理,必须明确一个牵头负责的部门。比如针对北京的嵩祝寺、智珠寺设立私人会所这种情况,虽然牵涉多个部门,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主管部门文物局就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整治的责任,不能以一句“管不了”,就推得一干二净。
从长远来看,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还需要在机构设立、职责划分这方面发力,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将一些职能有交叉的部门整合在一起,精简机构,精兵简政,让分工更明确,让责任划分更清楚,让工作更有效率。
京城古建成违规会所“重灾区”:烧高香 坐龙椅
烧高香,坐龙椅,中西餐奢华无比……这事儿若是在商业地盘,顶多引来羡慕嫉妒恨罢了,可是,嵩祝寺及智珠寺虽都已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都是北京市重点文保单位。古建筑却成了客房,文保单位私下待价而沽,甚至保安都有莫名的底气—“这里是私人会所,不对外开放”。
京城古建多,也是违规会所的“重灾区”。前不久,荒废近20年的北京市“青年湖公园”地块有了进一步消息。一家地产公司购得其开发权—这座千年皇宫遗址将由“烂尾楼”变身为“会所式高端商务办公区”。这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金中都太液池岂能被私人会所蚕食?再往前,2013年11月29日,《经济参考报》披露了乙十六会所占用某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场所,以私密、高端作为卖点,开设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档会所问题。在媒体曝光之外的文保单位中,还有多少高档会所边隐身边逍遥着?
跟这些会所谈禁令,显然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因为根据十部委的《暂行规定》,严禁设立私人会所的“历史建筑”,是指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可是严肃禁令经常遭遇执行力不足的尴尬。譬如北京文物局认为,嵩祝寺及智珠寺经营活动不归其管理,文物局只负责监督管理寺内文物的保护修缮,住房城乡建设(园林)、公安、民政、旅游、宗教、文物等理应各司其职的单位,因为没有首问负责的制度,难免九龙难治水。
值得追问的是:声势浩大的违规会所清理活动,为什么撼不动这些文保单位里的交易?前一段时间,媒体称,“北京、杭州、山西等地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内的高档会馆,由于把公共资源私人化,引发群众强烈不满,正相继被关停。”如今看来,被关停的,大抵是在台前现了原形,躲无可躲,应付民意罢了;至于隐身在深深庭院背后的“金主”,只要反侦察技术日渐精进,你还能发现得了什么呢?有些文保单位内的会所,已经摈弃了传统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别说明察,就是暗访,恐怕也是困难重重。如果文物保护部门也是“不诉不究”的姿态,所谓公共监督,恐怕也只能望门兴叹了。
文保单位,不是机密部门,有必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吗?再说,从权属关系上看,本来就是公共资源,为什么人们不可以张望张望?真要禁设私人会所,眼下要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是落实具体监管责任,督实首问负责的原则;二是打开文保单位的大门,让公共监督有用武之地。如果还是靠“媒体曝”,发现一起查处一例,猴年马月才能查完?
【启示与思考】
作风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制度再好,不落实也是稻草人;规定再多,不执行也是白费蜡。这当中,多方配合、不留死角至关重要。北京这两家变身会所的寺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按说,“谁主管、谁负责”,住建、公安、民政、旅游、宗教、文物等部门,理应各司其职、严格把关,不过,就这两所寺庙情况看,租赁企业修缮资金不到位、企业打擦边球广开财源,等等,凸显了监管的空白,成了“谁都在管,却谁都管不了”,反而让“高档奢华有背景”的传言不胫而走。
好好的寺庙不供菩萨保万民平安,反而供名利搜万贯家财,难道进入新时代后,菩萨也“改口味”追求名利了?到底是谁改变了寺庙的性质,到底是谁剥夺了人民向往自然的权力,这说明我们国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已经收尾,但整治工作永远没有尽头。奢侈会所的整治,尤其是借寺庙之名进行会所活动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确保寺庙活动的正宗性和公益性,保证反“四风”活动效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26/794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