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广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2014年12月26日 16:10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广西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高校在广西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程中均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迎来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弄清楚改革朝什么方向奋斗,在什么地方聚焦,在什么环节着力。习近平同志在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多年来,广西各高校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往往忽略了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全局作用。须知,只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才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的全局。
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建新校区、买新设备,扩大规模等,学校面貌迅速得到改观。对于学校来说,校区、设备、规模等都是外延性的,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后,改革发展有序推进,提高质量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但整体上看,广度、深度、力度都还不够。
现在,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生态和过去相比大不一样,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
深化全面改革的动能是坚持系统创新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思想观念更新是创新的前提。理念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古往今来的一切改革,首先难在凝聚共识上。改革要启动,改革要攻坚,越需要把解放思想工作做到最前面。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大学章程具有“龙头”统领作用,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是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根本准则。我们把大学章程制订作为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契机,再一次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战略,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
第二,人事改革是创新的关键。高校人事改革必定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它与学校整体改革,特别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需要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目前包括桂电等高校在人事管理和学术评价方面多是“一刀切”政策,未根据人才专长和任务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缺乏竞争、缺少流动、活力不足,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比较僵化,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我们桂林电子科大将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能上能下机制改革,二是建立引才聚才的长效激励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四是探索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教职员岗位聘用制,五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六是创新高校薪酬分配方式,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第三,管理综合改革是创新的保障。高校的综合改革最终将归结到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我们学校而言,和大多数高校一样,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学院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权力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调度不够,政出多门;各类建设项目和平台交叉重复,存在分配不公、资源不均、效益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学院自主权,科学设计校院两级人、财、物的管理权限,扩大学院经费包干、依法自主支配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能、运行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推动学校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
第一是教师岗位职责问题。人才培养、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天职。要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将大家的主要精力引导在人才培养方面。桂电在2014年副教授职称评审中,首次将教学水平认证成绩纳入职称评审条件,若干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如愿晋升,此举在中国教育报刊登出来后赢得一片喝彩。今后,我们将实施课堂质量提升计划,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估挂钩。另外一方面,教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但绝不无原则地迁就人才,必须狠刹不认真履职的歪风。对师德标兵,我们要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树典型,传递核心价值观正能量。
第二是科教协同问题。近年来,桂电加强科技创新,成为助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为此,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教授上课制度、教师绩效考核教学科研并重、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贯彻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未来的大学,应该如何培养人才?这个问题看似遥远,实则近在眼前。一面是科技对教育模式的改变:MOOC(慕课)的到来,颠覆着传统学习方式。一面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很强,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却显得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始终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桂电2013年下半年启动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先后施行了缩减学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改革通识教育;在广西率先成立了创新学院,通过工程项目形式实现了跨专业的综合协同实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继续推进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依托广西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园,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孵化学生创业企业。不管实践形式如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综合改革探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作者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26/7943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