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拿什么拯救“没脸回家”的游子之殇?

2014年12月31日 09:11

 

【事件介绍】

 

“恐归族”发热帖:月入3000元没脸回家过年

近日一篇名为《一个漂泊在外的应届毕业生写给农民工父亲的忏悔信》的帖子引发热议,发帖者“我是小猫猫一个”称本科毕业工作了大半年,月工资只有一千左右,还不如当农民工的父亲,所以一直骗家里说自己在外生活很好,年底因为“连帮妈妈买件毛衣的钱都没有”只得骗家里“加班的话就不回来了”。帖子出来以后迅速引起了各地“恐归族”的共鸣,不少人表示,即使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仍然害怕回家过年——

热帖:没钱给母亲买礼物谎称加班

“我是小猫猫一个”在帖子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爸,昨天你问我存了多少钱,我说存了有八千多。你有点不高兴,说工作都大半年了,三千二一个月,怎么也得存一万五,我没敢吱声。爸,我是真的不敢说,其实我卡里只有五百块不到,房租三百块过几天也要交了,桌上只有几袋方便面……”

发帖者最后说出了不少打工者的心声:“前段时间你总问我过年回家不,我一直说不知道,得看看,春节加班的话就不回来了。其实,爸,公司春节根本就不加班,我是实在不敢回来。我算了一笔账,年底拿到工资,交了房租,春运回家的车费就要四百多,到时候我估计连帮妈妈买件毛衣的钱都没有,爸,儿子没脸回呀!”

热词:过年要花上万元恐归族诞生

春运开始,年味渐浓。然而,因为经济原因,不少人在回与不回的两难中徘徊,“春节恐归族”诞生了………

一家网站在发起的“你为何不敢回老家过年”的调查中,有43%的人选择因“回家过年开支太大,承受不起”而不敢回老家过年。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80%的比例是未婚男女,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90%。

收入不多,但过年花费却相当昂贵。在这一调查中,只有10%左右的受调查者的过年花费在3000元以下,有相当多的受调查者表示过一次年要花掉万元以上。

有“恐归族”在网上还总结了“五大怕”:一怕饭局“车轮战”,太累;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来人情债,太烦;五怕节后综合征,太愁。

 

热议:物价上涨红包几十元拿不出手

合肥网友“风生水起”上个礼拜将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虎年春节去哪儿过?”“风生水起”说,他的月工资有3000多元,但除了还贷,连给小孩买奶粉和尿布的钱都不够,每月基本的生活消费都指望着老婆的那2000多元。“风生水起”家住河南商丘农村,他说,一到老家,探访的任务就把春节的几天假期全占去了,五舅六叔七姑八姨,家家都不能少,有时一顿饭还得吃上下场。而且到谁家都得带上两条烟、两瓶酒。

除了怕饭局连轴转,父母催婚事,派发压岁钱才是“恐归族”怕回家的最重要原因。工作了,回去就得给亲戚的下一代发压岁钱,现在物价上涨,几十块钱的红包早就拿不出手了。光这样一项,对年轻的工薪阶层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都来晒一晒:过年回家花多少钱

深圳网友:50000元勉强够

网友“临窗对雨”说,自己的情况比较典型,要回老家预算如下:在深圳的花销:24000元

1、走之前孝敬在深圳的岳父岳母大人,送点礼,买好年货,再送点钱,共6000元。请二老好好地吃一顿:约1000元。孝敬二老红包5000元。2、老婆大人在深圳的亲戚1000元。3、朋友的孩子2000元左右。4、自己过年的准备:15000元,包括购买年货,送礼,出发前归来后请亲友吃饭。回湖南老家的费用:23000元

1、路费:2000元。春运一票难求,准备从深圳自驾回900公里外的老家湖南。公路费加油费和路上消费合计2000元。2、家中亲人礼品费:4000元。3、现金礼:8000元。包括二兄弟一姐姐,堂兄弟堂姐妹五人,舅父姨父姑父等等。4、利市钱:3000元。侄儿侄媳侄孙外甥外甥女外孙姑表侄辈等共30人,人均100元。5、临时费性用:3000元。包括购物、打牌开支等。6、赞助费:3000元。亲人以生病和家庭建设等为由,可能被“借”走的费用。

(临窗对雨还注明,因父母去世多年,所以开支中没有此项开支。)不可预知费用:3000元

总有你想象不到的地方要花钱……

京漂网友:没1万打不住

网友黄于表示,自己是个普通的京漂。他晒出的过年账单是这样的:

为了保证不在网络时代落后,以及弄了张3G无线资费卡,200元200小时。加一张网卡,共350元。

给父母买衣服,不超过一千。给自己买衣服,两百来块。亲友礼物,花费五百左右。

福州的往返机票,打完折1074元/单程。加上其他交通费,共2700元左右。

堂妹表妹和侄女儿,压岁钱600元。浙江亲友结婚,礼金五百,外加六百元车费。

总的加起来,损失超过10000元,都很正常。

 

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

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的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心态需要关注。

通过现有报道和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分析,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失业率达30.5%。农村大学毕业生“夹心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尴尬地位:这一群体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种“夹心层”的尴尬来自于多方面因素。首先,这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结果。大量数据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渐萎缩,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农村大学生的起跑线一开始就比较低。而结果是,农村大学生相对而言更难进入待遇较好、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其向上流动的难度。

其次,农村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资本更易遭遇跌入社会下层的风险。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自于普通农家子弟,他们在城市并不掌握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他们自毕业始就面临自食其力资助家庭的现实压力,还面临在城市成家立业的长远压力。

再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几乎成为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无法在城市体面生活而返乡,是对家庭的巨大打击,这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做“蚁族”也不愿回乡。

防止农村大学生成为社会“夹心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哪一天农村大学生及其父辈不再把在城市体面生活当做梦想,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没脸回家”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年轻人“没脸回家”是面子惹的祸

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人民日报》在临近春节前撰文关怀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这充分地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的无比关怀,苦尽心思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站在农村青年的角度上去分析他们的心理及思想状况,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身为农村80后村干部,虽然不像大多数年青人那样常年在外打工,但八年的农村工作,每日与村民们打交道,深知农民百姓家中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极其不易,这样的家庭大多都是日常生活节俭,供子女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时下,我们大多家庭都有一至两个子女,作为父母对于子女求学方面,都舍得花钱供其读书,情愿砸锅卖铁供养其完成学业。但有一个悲哀的现实是,如今的大学生们念完大学后大多都不愿回到家中,不愿就近工作,这种现象在农村已是越来越严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大多的农村青年学生大学毕业后,父母都为其倾其所有,甚至有很多家庭为此欠下债务,但毕业后,大多的毕业生都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现在的年青人大多都好面子,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大学生,和普通农民百姓是不一样的,觉得自己不能和普通的农民百姓从事一样的苦力工作,毕业后如果在自己的家乡不能找份体面的工作怕遭到自己身边人的耻笑,更不能接受别人的指指点点,内心深处极不坚强,怕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这致使太多的农村青年毕业生们宁愿在外地遭遇常人难以忍受的心理痛苦挣份低工资,也不愿有吃有住地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他们的实际生活遭遇常常与自己父母所言是相反的,而很多的父母却并不知晓自己子女在外工作的不易,究其原因都是面子惹的祸。

很多的年青毕业生大多都有上述想法,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毕业生在外地打工生活,往往过得很寒酸,待遇好的工作找不到,工资低的工作又不稀罕,无奈之下只得临时找份解决目前生活吃住的工作,但出门在外,什么都需要钱,尤其现在的年青人花销都很大,大多群体都是除去在外居住房租加上吃喝拉撒睡及交朋友的花销,几乎是每月所挣不够自己花费,生活甚是艰难。

在这种状况下,临到春节回家要与父母团聚,两手空空是也,回头再想想,父母为其学业付出一切,只为盼其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现状却是远远没有达到父母的所期所盼,再加之此时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买房子娶媳妇样样都得钱,到时候还要依靠自己的年迈父母,而自己读了大学本想出人头地,靠自己打拼成就一番事业,到头来却挣不到钱,甚至连自己都难以养活,此情此景难免让人伤心流泪,这也许就是我们很多年轻人在春节来临时“没脸回家”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吧!

作为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不尽人意,如果我们在外打工生活确实不易,那我们真的应该考虑回到现实,回到父母的身边,放下虚荣心坦然面对,毕竟社会之大,人才尽多,而大城市的竞争力更过于残酷,更何况作为大多数的农村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在身边,好有照应,虽然他们有时嘴上很硬,但那是在让我们放下思想包袱,是在希望我们有所成就。还有一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没脸回家”的年轻人们,我们本可以让自己的父母舒心生活每一天。更何况,人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广阔的农村也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我们同样可以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重视“没脸回家”背后的文化基因之忧

站在农历年关这一特殊节点之上,人民日报对“没脸回家”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关注,恐怕会击中一部分具有此种真实心态之人的泪点。

有一种观点强调个人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大环境改善需要过程,且越是在“现实不堪”之下,每个人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好心态,确实对于个体的认知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但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劝慰,恐很难“豁然开朗”。

首先,“没脸回家”的心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如在传统价值观中,个体求学、成才,首要目的其实并非止于实现个人价值与抱负,而更多是背负光耀家庭甚至是家族的重负。有此负重,个体的“挫败感”显然更强。而现时消费主义的盛行,对于成功定义的狭隘化,又进一步激发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

而一种文化心理的优化与重塑,显然难以仅仅依靠个体的“觉悟”。从这个层面而言,外部社会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才是淡化“脸面”心理的根本之道。比如在当前的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之下,城市人与农村人的隔阂,并不止于是身份标签上的差异,而更指向一种权利、阶层的固化。在这样一种制度性的阶层差别背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很难形成。

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这其实只说了一个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向城市求学、工作,在这种二元制的迁徙型社会中,长辈与后代的代沟与文化差异更为凸显。如此现象催生出的家庭亲情的弱化,代际的情感隔阂,亦会加剧“没脸回家”的心态。而这些现象都脱胎于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现实之中。

当然,社会制度的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较之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个人当然也需主动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尝试自我解压。但必须看到,大环境下的制度进步或更应该被敦促与加速。这才是优化社会心态的根本之途。

“没脸回家”的年轻人需要制度护佑和关怀

农村大学毕业生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地带,成为“两不管”、“两不靠”的弱势群体。在教育改变命运的周期性加长、显示度下降的当下,他们一方面承载着“出人头地”的家庭期望,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人生突破;在单一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下,农村大学生成为无能者和失败者,遭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让农家子弟在高考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导致重点大学农村生源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应试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竞赛场,城乡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上有着鲜明的反差;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不仅关乎学生的主观努力,也关乎家长的经济投入和智力支持,农村学生显然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农村大学生也面临着社会资本上的短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大学生求职者的强关系,说到底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熟人网络。农村本科生所依靠的熟人网络在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中处于有心无力的被支配地位,帮助农村本科生就业的能力十分薄弱。缺乏社会支持的农村本科生,得不到有力的庇护和关照,往往只能自力更生,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农村大学毕业生告别熟悉的故土亲人,成为“漂泊一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由于城市融入的成本较高,再加上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许多漂泊者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许多追梦的年轻人来说,“没脸回家”的背后,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泪点和民生痛点。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没有优越家庭背景和丰厚物质财富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断地奔波和迁徙。他们所遭遇的,不仅有制度壁垒,还有人为的藩篱—城市难以融入,乡村难以回归,在社会上向上流动越来越困难的当下,农村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承受着难以“向上爬”的坚硬现实,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寒门骄子”情结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和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夹心层”。

纾解“夹心层”的艰辛和悲情,说到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从“弱势补偿”的角度提高农村生源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还是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就业环境,抑或纠偏不切实际的、渴望一步登天的“寒门骄子”心态,只有多方合力,农村大学毕业生悲苦的人生才会多一些希望和温暖。

“没脸回家”不应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

家本来是一个温暖而又人人向往的地方,但在今天却有一群人,他们却认为自己“没脸回家”,这一类人就是那些历经千辛万苦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们。这些昔日的天之骄子,为何成了如今的社会“弃子”,成了一群“没脸回家”的人?对这一问题,真的需要我们的社会去深思,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去破解这一道社会难题。

农村大学生们无脸回家,或许缘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太大。因为大量的农村大学生们之所以历尽千辛万苦上大学,之所以用光家里所有的积蓄,有的甚至是举债上大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跳出“农门”,能够在城里找到一个好工作,能够迅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贫穷命运。

但现实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导致农村大学生只能集中上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这些学校改革之后几乎是学生自己掏钱上学,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而今,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农村大学生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存在高不着低不就的就业难题。同时,对这一群本没有社会资本,不掌握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又不能“拼爹”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学生自然是难以立足,同时还要经受城市的高房价、高物价之痛苦,能够养活自己实属不易,又怎能希望他们能够改变那个贫穷的家。

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由于农村大学生们一系列的不如意,让他们“无脸回家”,至少是不能“体面地回家”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农村大学生“没脸回家”,看似是农村大学生们的不幸,但实则是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会问题,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关注,更需要及时找到破解之法。

 

【启示与思考】

农村大学生“没脸”回家过年,或许是由于理想太梦幻,现实太悲惨。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跳出“农门”,承载着家人和家乡的殷切希望,想通过自己努力在城市站住脚为自己为家乡“代言”,想要在城里找到一个好工作,迅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贫穷命运。然而在城市立足谈何容易?他们虽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却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现实的残酷风暴早已将曾经凌云壮志的他们刮得灰头土脸,不仅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也面临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

“没脸”回家不仅是农村大学生的心理之殇,何尝不是社会之痛?众所周知,当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名校自主招生越来越青睐城里学生,导致农村大学生只能集中上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起跑线”就落后一截。毕业之后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存在“高不着低不就”的就业难题。同时在社会阶层加速固化,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对这一群本没有社会资本,不掌握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农村学生自然是难以立足,不能体面地回家过年自然情理之中。

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他们挣扎在梦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之中,他们纠结在父母的期盼和生存的困境之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潇洒和温暖都不是他们能拥有的代言。

呼唤社会能对这一群体多一些人性和制度的关怀,让“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他们也能安心享受属于春节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喜庆和温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31/794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