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遏制抗生素污染饮用水 亟需从源头控制
2015年01月04日 10:55
【事件介绍】
珠江广州段抗生素污染 官方对饮用水影响不大
近日,央视报道我国部分地表水取样检测抗生素含量惊人,其中珠江广州段受抗生素药物污染非常严重。广州市自来水公司12月25日回应,目前广州居民的饮用水取自于东江、西江和北江,珠江广州段并非广州饮用水取水点,且江水入厂之后还会经过一系列净水处理才送往居民家中,市民无需恐慌。
央视报道:珠江广州段抗生素超标
《新快报》报道,今年10月底到11月初,央视记者和研究人员分赴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在一些饮用水源地、排水明渠、制药企业、畜禽养殖场 等区域周边采集水样。通过实验室检测,这些水样中都有抗生素被检出,其中在沈阳抗生素厂附近的排水沟,6-氨基青霉烷酸的数值高达178纳克每升,另两种 抗生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数值也在100纳克每升以上。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金生介绍,全国的主要河流——海河、长江入海口、黄浦江、珠江、辽河等河流的部分点位中都检出了抗生素,其中,珠江广州段受到抗生素药物的污染非常严重,脱水红霉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典型抗生素的含量分别为460、209和184纳克每升,远远高出了欧美发达国家河流中100纳克每升以下的含量。
不仅江河水检测出抗生素超标,央视记者对南京市鼓楼区居民的自来水进行取样分析,结果发现,阿莫西林含量为8纳克每升,6-氨基青霉烷酸为19纳克每升。
官方回应:对居民饮用水影响不大
珠江广州段抗生素检测超标,老广家中的饮用水是否也会受污染?记者25日就此咨询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公司方面指出,目前广州居民饮用水供水源为东江、西江和北江,珠江广州段并非供水取水点,该河段水源抗生素超标,对居民饮用水影响不大。
据资料显示,自西江引水工程通水后,广州就已经实现东江、西江和北江“三江并举”的优质水源新格局。西北部三间水厂的原有珠江西航道水源作为应 急备用水源,依然按照水源保护的要求进行保护。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自来水公司在取水源取水之后,水源还需要经过水厂多层净水处理后才输送到 居民家中。而水质也实行多层次监测,除了自来水厂和供水处理所每日常规指标监测外,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广州监测站监测、环保部门的定期监测、水务局下 属监测机构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定期的监测、卫生局下属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定期监测均会给广州水质把关。
据了解,目前广州自来水检测项目已根据新国标的要求增加到106项,市水务局每月均会在官网公布检测结果。12月16日,市水务局刚刚公布了2014年11月份出厂水常规42项指标检测结果和管网水水质情况以及2014年下半年出厂水106项指标检测结果,全市水厂水质均达到新国标要求。
追问:含抗生素自来水为什么能“达标”
最近,央视记者联合专业研究机构对我国部分地表水取样检测时发现:抗生素含量惊人。甚至在南京居民家中的自来水也有抗生素检出。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山东鲁抗医药”向京杭大运河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浓度超自然水体10000倍。南京水务集团回应称,目前供水达标,国家饮用水标准并无抗生素指标检测标准,一般地方水务集团也没有仪器和设备可以检测水中的抗生素含量。
央视暗访揭示的问题并不让人意外,就在今年初,《科学通报》上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中国已有约68种抗生素在地表水环境中被检出,有些水体的抗生素检出的浓度高达每升几百纳克,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的检出频率高达100%,有些抗生素检出的浓度高达每升几百纳克,工业发达的国家则小于20纳克。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与目前国内的抗生素滥用有很大关系。抗生素滥用是我国医疗卫生业中饱受诟病的问题,中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而在养殖业,抗生素滥用同样严重,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近一半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兽用抗生素用量远远超过了动物治疗疾病的需要量。大量的抗生素通过食物链循环,排入自然界,渗入饮用水,从而带来莫大的安全隐患。
抗生素污染饮用水源,形势已是如此严重,但更严重的是应对措施的空白。就像南京水务部门所披露的,由于缺乏国家标准,明明存在健康隐患的含抗生素自来水,竟然是达标的,水务部门平时从来不对此进行检测。而对于鲁抗医药等抗生素生产企业,废水的排放也没得到严格的监控。对于养殖业而言,无节制抗生素鲜有受追究的个例。如此大面积的“不设防”,无疑是对公共卫生安全职责的弃守。
从国际经验看,想要从污水处理环节消除抗生素残留,技术上非常之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源头控制。例如近几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对养殖业“限抗”升级,2006年欧盟就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美国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首要任务是全面查清抗生素污染水体的现状,研究水体抗生素残留可能带来的环境和公众健康风险。然后有的放矢,拿出应对之策。包括遏制医疗业抗生素滥用,完善过期药品回收处理机制;建立更严格养殖业用药规范,寻找抗生素替代措施;严把制药企业排污关;完善水质监测监控,等等。
抗生素污染饮用水,不能只出现在科研论文当中,以积极的政策排解此一社会风险,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抗生素”之问:水质达标就等于安全吗?
地表水中抗生素含量惊人,全国主要河流都检出抗生素,南京居民家中自来水中甚至检出阿莫西林……一时间,水里的抗生素让人们担忧不已,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水里值得担忧的又岂止抗生素?甚至,现有自来水标准还不足以屏蔽所有可能的有害物质……当“问题”又一次显现,人们不禁问道:达标就等于安全吗?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喝上一口“无忧水”就这么难吗?
南京寻机构检测抗生素
26日,记者就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家中自来水检出阿莫西林一事采访了南京水务集团。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目前当地供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市民可以正常使用。但是目前仍无法排除自来水中含有抗生素的可能性,因为该公司没有专门的设备对水中的抗生素进行测定。
据介绍,南京水务集团正联合南京市环保局及南京市卫生部门共同寻找能够对抗生素进行检测的专业权威机构对自来水进行检测。但是该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省内仍未找到专门对水体进行抗生素检测的机构。
南京自来水水质监测中心是国家级的水质监测站,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目前南京供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标准。但是,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06项指标中无抗生素指标检测内容,一般地方水务集团也不会专门配备检测水中抗生素的人员和设备。
南京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还表示,目前该集团正积极与环保、卫生等部门协调,寻求权威检测机构对当地水体抗生素含量进行专门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便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答复。
“达标的水”不等于“健康的水”
水里到底有没有抗生素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从南京的案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别说水里的抗生素没有专门机构检测,就连检测食品中抗生素的机构也不容易找。
可能为了缓解人们的焦虑,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以转发的形式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按照新闻里计算的每升水含8纳克抗生素的话,就算每天喝2升水,喝掉含一片抗生素量的水也要超过10万年。
但在专家眼中,这个问题并未就此解决。“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水里有没有抗生素或喝多少水会影响健康。”一位不愿具名的环境学院教授告诉记者,鉴于地表水中抗生素的含量较高,从自来水中检出抗生素并不奇怪。此外,长江流域广阔,沿江有各类工厂,水体情况十分复杂,水里不仅可能含有抗生素,还可能有更多其他物质。
据报道,检出抗生素的南京自来水,一直是业内认可的“质量很高”的自来水。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里水厂出来的水甚至可以做成纯净水。能达到国家纯净水标准,按说水质应该已经很高,但依然挡不住抗生素之类的物质。
同样对于水安全的担忧已经超出了长江流域。今年3月14日,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这些污水里还可能有比抗生素更不安全的物质。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用“触目惊心”和“意料之中”来形容当前水资源被污染的现状。他认为,在水源地水质下降、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和管网设施老化等问题的共同作用下,即便自来水厂出来的水的水质能达到国家标准,也不代表那是健康的水。
饮用水之困亟待破解
从近年频发的“水危机”到现在多地水中被检出抗生素,各地都在强调检测结果如何符合标准。但是,有环保人士却指出,如果检测标准这张网是的漏的,再严密的检测也难以防范潜在的危险。
记者曾采访北京、天津、广州、石家庄、南京、武汉、呼和浩特等多个城市的水务界相关专家,他们普遍表示,水源被污染是自来水水质安全最大的问题。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污染源和有害物质未被列入相关的用水标准中。这导致再严密的检测有时也形同虚设,因为一旦源头遭到污染,后续环节就负重难行。
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其中包括了106项水质指标。傅涛认为,现行的供水行业安全评价标准无法全面体现新国标106项水质指标情况。目前存在着一些非常规指标超标却大部分未检出、超标指标较少等问题。现行检验项目合格率评价方法存在诸多缺陷,未能解决水质安全的评价问题,未能反映产品质量的总体特性,未能与国家标准有效对接等。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但目前来看,解决方案无非两个:选择桶装或瓶装水作为饮用水,或者在家中安装净水设备。但是,这两种解决方案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选择桶装水和瓶装水,饮水成本无疑会大幅增加;而安装净水设备,大部分消费者只能依据广告来选择,甚少了解各类型饮水设备的工作原理,从而难以选择到最适合的净水设备。
水中抗生素,危害有多重?
近日,个别企业被曝出向环境中排放含有抗生素的污水,还有一些地方的水体中检出含有微量抗生素,环境中存在的这些抗生素是否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又是否会造成其他危害呢?
所谓的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或者动植物产生的一类能够干扰其他活细胞功能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对多种细菌都有效,因此被称为“广谱”的。由于大多数抗生素是针对细胞结构简单的细菌发挥作用,而我们人体的细胞结构与之迥异,受到的干扰很小,因此,抗生素对人的毒性是很弱的。如青霉素的毒性就非常小,其副作用主要是因为生产过程中的纯度达不到100%,其中掺杂的极微量杂质有时使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发生反应,此外,青霉素分解产生的一些产物也能引发过敏反应。总体上来讲,大多数抗生素都是安全的,水体中微量的抗生素本身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但是,环境中出现的抗生素确实能够造成一些风险,这与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有几分相似,那就是容易在自然界培育出耐抗生素的病菌,为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原因无他,如果环境中存在一定量的抗生素,哪怕是微量的,对于微生物也会有影响,至少那些具有一定耐药性的微生物就比没有耐药性的同类生活得好一些。但是即使微小的差别,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其结果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如自然界中不存在某种抗生素,那么,耐药性病菌和不耐药的病菌的繁殖速度相同,如果它们最初的比例为1:99,那么经过很多年后,比例仍然是1:99,我们手里这种抗生素对99%的这种病菌仍然很有效。但是假如自然界中存在这种抗生素,这时候耐药性的病菌在这个环境中有了一点优势,比如繁殖速度为1.3,即每经过一代,数量变为原来的1.3倍,而不耐药病菌的繁殖速度假设为1.2,那结果呢?只需要经过100代,原来的1:99就逆转成了30:1,抗药性病菌就占据了数量优势,或者说,当我们再使用这个抗生素的时候,杀灭病菌的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同理,如果环境药物浓度继续增大,就会使耐药性更强的病菌占据数量优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抗生素不要滥用,要尽量让病菌少接触抗生素,关键时刻再给予其致命一击,以免使病菌整体的耐药性提高,最终造成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青霉素针剂里的抗生素浓度远远高于其数十年前刚刚开始应用时的浓度,但治疗效果却不见得比当时好多少的原因——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病菌远远比过去更加耐受青霉素了!
因此,环境中具有抗生素或者向环境中排放抗生素,确实不是好事,至少人畜所要面对的病菌会比过去更强大。
【启示与思考】
喝水等于吃药?听起来夸张,但这恐怕是很多人听闻地表水乃至自来水中检出抗生素后的第一反应。央视近日报道,全国主要河流的部分点位都检出了抗生素,甚至南京居民家中的自来水也被检出抗生素。
抗生素对水的污染,已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明确提出,必须考虑止痛片和抗生素等类别的“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今年5月,国内一份学术报告令公众关注起抗生素污染,这篇论文称,目前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且浓度高于一些发达国家。众所周知,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效。水中的抗生素,会对微生物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会不会污染土壤和食物,间接危害人的健康?这些问题,显然需要重视起来。
水中的抗生素从哪里来?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医药企业的废水排放、养殖业的直接排放等,都是来源。在央视报道中,山东鲁抗医药公司就大量排放含有抗生素的废水,外排污水中的抗生素浓度是自然水体中的上万倍,而南京的一些鸭子养殖户则随意给鸭子喂食抗生素,养鸭塘的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河道中。无论是源头的用药,还是末端的排放,对抗生素的处理都堪称肆无忌惮,监管缺位十分明显。
目前,对水中抗生素的检测和消除,既缺乏标准,也缺乏技术手段。这就需要从政府层面重视抗生素进入水环境的现状,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投入力度,对抗生素在当前环境中的存在进行广泛的调查,对可能形成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4/7950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