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拆除贫富“柏林墙”还要等待何时?
2015年01月05日 09:02
【事件介绍】
小区建“柏林墙”隔离贫富区 “贫区”人进不了富人区
白云区翠悦湾小区内一道铁丝网围墙将商品房和解困房隔开。这堵“柏林墙”西侧业主认为,东区解困房及金德苑业主管理费较低,如果要拆除铁丝网的话,双方应交同样的管理费。白云区同德街近期组织强拆,但遇阻未能拆除,目前街道正联合相关单位介入调解,并建议双方走法律途径解决。
同住一小区,相煎何太急。在广州白云同德围的翠悦湾小区内,由于同一小区内有一片解困房,“富人区”物管及业主单方面修了一道铁丝网围墙,不让“贫民区”业主共享小区公共配套。近期又有住户集中投诉,而官方几次出手均未果。
据市民刘女士12月23日反映,她所在的翠悦湾小区院子里,有一堵叫人堵心的铁丝网围墙,他们向小区物管、居委会、街道办都反映过,但迟迟未见拆除动静,连一道门都没能打开。刚搬到这里不久的她发现,翠悦湾小区地上虽然隔离,但地下停车库却相连,富人区在“揩油”贫民区利益。
受铁丝网围墙阻隔影响,翠悦湾东区以及与之相连的金德苑西区住户,迟迟无法享受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小区内唯一的儿童游乐设施,被圈在了富人区范围内。更令不少金德苑业主和翠悦湾东区准业主不满的是,这道如同“柏林墙”一般的违建铁网,竟然屹立半年未被拆除。
据知情住户透露,这堵“柏林墙”始建于今年6月,建成后便投入使用,铁丝网两边住户矛盾瞬间激化,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铁丝网以东的翠悦湾东区及金德苑西区住户,因为大部分公共配套都在铁丝网以西“富人区”。至于为何出现这道墙,原来翠悦湾东区多为配建的解困房。
“被隔开的不仅是配套,还有小区消防通道,政府早就认定铁网是违建,可至今没见拆除迹象,万一发生火灾就麻烦了!”住户胡先生直言。
回应:街道办介入调解 建议走法律途径
据白云区同德街街道方面了解,翠悦湾小区中间的铁丝网围墙西侧是普通商品房,东侧是解困房与金德苑西区,双方存在历史及现实纠葛。街道办曾组织各方开会,让开发商及物管公司先行拆除铁丝网。虽然开发商及物管公司口头同意,但却遇到西区部分业主抵制,僵持至今。
这堵“柏林墙”西侧业主认为,东区解困房及金德苑业主管理费较低,如果要拆除铁丝网的话,双方应交同样的管理费。而铁丝网东侧不少住户则不同意交纳同样管理费,原因是两边楼宇条件及属性不同,但公共配套应是大家共享的。白云区同德街近期组织强拆,但遇阻未能拆除,目前街道正联合相关单位介入调解,并建议双方走法律途径解决。
小区“柏林墙”实质是规划问题
从新闻中看到,翠悦湾小区中间的铁丝网围墙西侧是普通商品房,东侧则是解困房。如此说来,西区业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用“富人区”和“穷人区”来定义两边,本身就未必妥当。现在,铁丝网两边公共资源不平等是事实,住在解困房的业主对公共资源的需求也必须尊重,但这一切,并不是西区业主造成的。
关于“穷人区”和“富人区”如何设置的问题,此前一直都存在争议,有人主张分开,有人主张融合。但不管怎样安置,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弱势群体也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即使是解困房,政府也应督促开发商保证工程质量,配建公共设施;还要明确一个前提,要保证业主的知情权,无论独立还是分开,都应该给业主事先选择权。所有对业主进行事后道德要求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也有故意制造矛盾的嫌疑。
但在事实上,提及解困房,很多人都禁不住一阵苦笑。现实中,即便在同一地段,哪怕解困房的地段相对更好,房价也远不如普通商品房。原因可能是“解困房”这个名字不好听,更是因为解困房的配套比较差。很多城市的解困房,在配建设施和物业管理上,都逊于普通商品房。这个问题主要在开发商身上,与业主无关。
由于新闻语焉不详,不知道这里的解困房,到底是真正的经济适用房,还是拆迁安置房。但是,铁丝网围墙西侧是普通商品房,是以普通商品房名义和价格对外售卖的,却是不争事实。如果简单地做道德批判,有多少人接受花了高价却住不上好房?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市场问题。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开发商为什么不提高解困房的标准和档次?当初政府部门是如何审核和监督规划的?
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但阶层之间并非天然对立。可以说,小区“柏林墙”的实质是规划问题,关键问题在开发商及对应政府部门身上。如果讲矛盾的话,对立双方也应该是业主和开发商,而不是西区业主和东区业主。从缓和矛盾的角度讲,政府部门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尽量在规划方面促成开发商与业主的充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对立。
小区”柏林墙”是给和谐社区添堵
一道简单的铁丝网围墙,让人联想起曾经德国分裂的标志“柏林墙”。德国的“柏林墙”推倒了,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翠悦湾小区的“柏林墙”却立起来了,成为了“富人区”与“穷人区”的分界。虽说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但在“富人区”与“穷人区”之间横亘着楚河汉界,实际上是给社区和谐添堵。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有的人简单地以为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物质财富的多少,这当然也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则是精神意义上的。《颜氏家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在“富人区”与“穷人区”之间建设“柏林墙”的富人们,是善人呢,还是恶人呢?社会上有富人就会有穷人,何况,一个人的穷富靠自己的努力也靠运气,谁也说不准,有的时候,头一天还是富人,第二天就有可能穷困潦倒。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应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单单是有几个钱,那算不得富人。何况,算不算富人,要看跟谁比,有的人说自己是富人,那么,跟马云比比如何?陈光标做慈善,虽然大家说他太高调了,但他毕竟是在为社会作贡献,陈光标才算得上真正的富人。真正的富人,应该是在有大量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能够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翠悦湾小区建设“柏林墙”,这是给社会作贡献吗?
同住在一个小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有的人就是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设置一堵墙,这堵墙隔开的看似是穷人与富人,但其实隔开的更是社区和谐、社会文明。中央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设置一堵墙,这是“友善”的表现吗?要说穷人,李白、杜甫、蒲松龄、曹雪芹等人都曾经贫困潦倒过,但历史上的富人今天的人又记得多少,倒是这几位当年穷困潦倒的文人被今人所惦记。一个社会,既然有富人,就不可避免地是穷人,何况穷富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今天是穷人明天就有可能是富人,今天是富人明天就有可能是穷人。既然说自己是富人,知道小区有穷人,如果是真正的富人,应该给穷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给穷人提供工作岗位、帮助穷人致富。在小区建设“柏林墙”,只能算是浅薄的富人、土的掉渣的富人。
在小区建设“柏林墙”,是歧视心理在作祟。中国梦要让每个人的人生都出彩,文明社会不欢迎歧视。
比小区“柏林墙”更亟待拆除的是啥?
应当承认,人生而平等,不因贫富差距而权利有别,是不容挑战的公平底线。但具体到商业服务上,却并不能滥用人人平等的原则,更不必将差别化的商业服务等同于贫富分化。否则的话,飞机恐怕只能有经济舱,一旦设了头等舱,便是对经济舱客人的隔离与区别对待。而房地产开发,也不能只针对富人群体的高档社区,因为富人区的高墙深院,实在是将穷人们一窥究竟的机会都剥夺了。可见,将商业领域的区别定价与区别服务业等同于贫富歧视,的确是一种误读。
既然铁丝网的两边,一边是商品房,一边是解困房,不仅楼宇条件及属性截然不同,就连两边业主缴纳的物业管理费都有区别。从“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一市场常识出发,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服务,也是理所应当。
不过,尽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有其天然属性,商品房与解困房的业主在家庭财富与物业服务的承受能力上存在差别,也在意料之中。但当初商品房配建解困房的初衷,除了安置拆迁户和困难户之外,避免贫富隔离,实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区融合,显然也是题中之义。然而,当初社区融合的构想,如今却遭遇冰冷的“柏林墙”解构,恐怕绝非尴尬二字所能囊括的。很难想象,当同一个社区中的人们,仅仅因为对物业服务承受能力的差异,便因一墙之隔而无法往来,撇开对社区公共资源共享这一基本理念的违背之外,社会阶层之间的疏离,社区融合的艰难,无疑更令人担忧。
基于此,铁丝网围城的小区“柏林墙”其实并不难拆除,但如何超越社区管理的分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融合,横亘于社会阶层与人心之间的“柏林墙”,或许才更亟待拆除。
小区“柏林墙”背后的阶层分裂
一道铁丝网围墙将“富人区”与“贫民区”区分开来,“富人区”的业主不想解困房住户共享小区公共配套,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东区解困房及金德苑业主管理费较低,如果要拆除铁丝网的话,双方应交同样的管理费。”而铁丝网东侧不少住户则不同意交纳同样管理费,原因是两边楼宇条件及属性不同,但公共配套应是大家共享的。
解困房就是经济适用房,是为解决本地城镇居民中特别困难户、困难户和拥挤户住房问题而专门修建的住房,具有公益属性,但从此事来看,解困房却贴上了被人羞辱与歧视的标签。这些经济适用房本来就相较商品房面积更小,房屋属性不同,但既然同属一个小区,则应该共享公共资源。现在不仅是“富人区”业主,连物管也支持修铁丝网围墙,将解困房住户“一刀切”如同是远离瘟疫一样地隔离在了一边,甚至还堵住了小区消防通道,带来消防安全隐患。正像报道中所说,这如同是中国版的“柏林墙”。
让人不解的是,白云区同德街近期组织强拆,居然都受到了阻碍而停止,明明是违章建筑,相关部门应该赶紧拆除,是受到了什么阻碍而未能强拆成功?如果相关部门任由这种铁丝网围墙存在下去,显然是一种失职,也难免会落人偏袒富人的口实。
表面来看,这只是一起简单的小区公共配套设施之争,是利益之争,实质上,这也是贫富分化的一种表征,是贫富分化产生的尖锐矛盾的冲突与对立。
更难拆除的不是这堵铁丝网围墙,是那层隐形的隔开贫富的“铁丝网围墙”。与铁丝网围墙一样,这层隔开贫富的围墙,也是人为筑就。有些富人“有钱就任性”,在穷人面前有无比优越感,总感觉穷人拖累了整个社会,甚至于连公共资源都不想与穷人分享,只差霸道地将空气、阳光与水都当成富人的专属,而不容穷人置喙。但现实却又让富人与穷人有着过多的交际,比如穷人与富人同住一个小区,同乘地铁,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过多地重合在一起,这就难免会引发矛盾冲突。
如前不久公交车上一位自称在国外生了几个娃的女子,就说农村教育有问题,低智商的都是废物,视频放在网上后,瞬间引爆了舆论。这种言论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富人的真实心态,正是富人的优越感与对穷人的排斥心理,增加与拉大了贫富之间的裂隙与对立,让双方变得越发隔膜与仇视,让仇富心理与嫌贫心态成了两种截然相反却又同时强势存在的社会现象。
更应该看到的是,撇开贫富分化,在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各守公域与私域的边界,而不能随便越界。这一事件中,“富人区”业主就人为设置障碍,挡住了“穷人区”住户的正当权利,这是权利的越界,甚至是严重的侵权与侵犯行为,这种行为应该予以纠正。只有各守各自的权利边界,才能让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得以慢慢化解。同时,也应该逐渐拉近贫富差距,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
贫富“柏林墙”如何挖去思想根基?
嫌贫爱富是人类的通病,追求贫富平等是人类的梦想。发生在翠悦湾小区内的故事,再次证明这一社会规律的作用。
被“柏林墙”隔开的不仅是配套,还有小区消防通道。政府已认定铁网为违建,可至今未能拆除,万一发生火灾就麻烦了。街道办曾组织各方会商,让开发商及物管公司先行拆除铁丝网。虽然开发商及物管公司口头同意,但却遇到西区部分业主抵制,僵持至今,未见有实际行动。
为什么拆不掉?“柏林墙”西侧业主认为,东区解困房及金德苑业主管理费较低,如果要拆除铁丝网的话,双方应交同样的管理费。而铁丝网东侧不少住户不同意交纳同样管理费,原因是两边楼宇条件及属性不同,但公共配套应是大家共享的。
各说各有理。在诸多理由的背后,是一个钱字在作怪。而金钱拥有量不同,所住的楼区就不同,其利益诉求就相应的不同,贫富的分界线就在这里凸显出来。
富人别太在乎钱,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或者穷人别太追求公共配套“共享”,也不会滋生矛盾。但事实证明,这两种假设都不会存在。
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依法执行后,那道心中的无形“柏林墙”并不会倒下。
世人无论贫富,皆在天地间共生。富人需要的空气、活动场地、消防安全等等,穷人也一样需要。人并不会因为穷而少呼吸空气或放弃安全设施的庇护。正因为如此,人尽管有贫富之别,但对基本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并无差别。不同的人类群体,追求人格平等、生命平等的根据,就在这里。
只有认识到这个“无差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才不会执拗,才不会发飙,才有可能发生“六尺巷”之类的故事,才会去寻求双赢,才会用理性来处理矛盾纠纷,用心灵去推倒那道无形的贫富“柏林墙”。
政府或法律可以去拆掉那道标志贫富分野的“柏林墙”,但人们心中的那道“柏林墙”只有靠心知去拆除。如果不用觉悟去拆除人间的隔离,社区就不会有和谐,贫富的对垒必然减少生活的快乐。
算账要算长远账,计利当计双赢利。本着这个原则,翠悦湾小区内的住户,才能成为幸福人家。
【启示与思考】
拆除贫富“柏林墙”还要等待何时?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必备设施,也是群众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体现了社会管理水平,更是民生事业所向。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正视问题,高度重视,秉承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厘清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归属问题,把争议纳入到法律轨道,用法律安抚双方利益,消除隔阂,平息纠纷,维护好各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一个城市里有个把富人歧视和欺负穷人难以避免。但是这种公然的歧视和隔离让人气愤不已。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都应该公平享用社会公共资源,这应该是广州城市价值观的一个部分。假如穷人受到歧视和欺负,我们必须站出来为他们发声。假如中间存在有关部门向恶行暗送秋波或作无力状,我们必须鸣鼓而攻之。钩机哪儿去了?铲车哪儿去了?既然是违章建筑,城管哪儿去了?既然政府部门已经认定这堵建在贫富之间的铁丝网是违法建筑,拆有何难?这堵柏林墙到底是谁建起来的,又是什么力量让它屹立不倒长达六个月?
另一方面,拆“柏林墙”易,除心理“隔阂”难。要对症下药,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进社区居民相互了解、沟通,消除隔阂和相互抵触、对立情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释法明理,在社区居民共建上不断努力,促使小区居民们在心理上的认同,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5/7951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