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吉林:把握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
2015年01月06日 09:28
2014年前三季度,吉林省经济增长6.5%,同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经济走势不容乐观。在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了2014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了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指出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以及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性。所以,应当进一步从全国角度研判经济形势,分析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寻找出路。
一、中国经济正处于大转折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而且经济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并由于多年累积的结果,至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转折之中。经济结构的这种转折性变化,必然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且这一影响是深远的,历史性的。
1.人口红利消失。在经济学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劳动力的增加、资本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的贡献。1978年我国就业人口4.0亿人,2013年增加到7.7亿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43.5%增加到了2013年的57.7%,就业比重的提高,相应的负担就减轻了,这对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就业人数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前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年提高,抚养比不断下降,至近几年达到了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按照15-64岁计算,我国的比重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74.5%,之后逐年下降;抚养比也达到最低点34.2%,之后逐年上升。如劳动年龄人口按照15-59岁计算,我国的人数在2011年达到峰值,2012年出现了345万人的绝对下降。这一人口红利的消失,必然会迅速反映到劳动力市场上,人多的优势已经用尽,今后不可能再用增加劳动力的办法,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了。
2.工业化进入后期。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划分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174.6美元(1970年美元),跨越了1120美元的门槛,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到后期阶段。如采用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的综合指数法衡量,我国的综合指数在2012年达到了66.7分,超过了66分的门槛,也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到后期阶段。因此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我国目前已经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而根据钱纳里的研究,在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会发生重大转折,即工业比重会达到历史顶点,由之前的不断上升,之后将不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将显著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特殊,由于政府的特别重视,工业获得了超前的发展,之前所占比重较同等水平的国家都更高一些,所以达到峰值的时间也提前了,2006年就达到了近期最高的42.2%。之后缓慢下降,5年内比重仅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到2012年,工业比重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当年就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13年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到2013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46.1%,不仅创出历年最高,而且超过了第二产业43.9%的比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转折已经发生,且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3.城镇化进入下半段。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研究提出,城镇化轨迹形似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其中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加速增长期。从S型曲线的特征还可以推断,加速增长期的中点是一个转折,之前是逐渐加速的,50%左右达到增幅最大,之后将逐渐减速。从我国城镇化率的演进过程看,与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非常吻合,几乎就是踩着S型曲线的轨迹走的。1995年之前每年只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1996年城镇化率达到30.48%,当年就提高了1.44个百分点,之后的十多年,每年提升的幅度都在这个水平附近。直到2010年城镇化率接近50%,当年也提升了1.61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提升幅度最大的一年,随后几年提升的幅度则逐年下降。可以预计,在2025-203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之前每年的提升幅度均可达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曾谈到,城镇化达到50%是一个转折点,之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则主要靠创新来推动,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4.增长速度换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3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8%,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如果计算1980-2010年的发展情况,30年间的平均增速更是高达10.1%,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取得过这样的成绩。随着近几年增长速度的下滑,人们普遍认为我国近10%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经济减速,增长速度换挡,已经成为朝野的共识。考虑到我国原来的基数非常低,虽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的人均水平仍然不高,只是刚刚达到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增速下滑的程度可能不会太深,综合近来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我国未来的一段时间,增长的中枢极有可能落在7-8%之间,实现中高速的增长希望很大。
二、我省经济如何适应新形势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吉林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吉林省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必须要适应新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看,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
1.发挥比较优势。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原来的基础,同时又不能固守老本而不思进取,需要双管齐下,实现双轮驱动。一是要把优势产业做大。汽车工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是我省的三大支柱产业,2013年共实现增加值3379.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5.6%,对全省经济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优势,向世界级的生产基地努力。特别是其中的汽车工业,2013年吉林省生产汽车234.2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0.6%,大大高于2.1%的经济总量份额,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应当继续保持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吉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706.5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5.8%,是全国仅有的5个产大于销的省份之一,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不仅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需要。二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而不是依赖现存的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对于吉林省来讲十分重要,有利于扭转目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提高全省产业的丰厚度,增强抗风险能力。2014年,吉林省提出加快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业、旅游业的发展,意图将其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应当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当然,政府的产业引导是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市场留足空间,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挖掘发展潜力。吉林省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果反过来想,可能很多不足和问题恰恰就是我们的潜力,要是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自然会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一是要着力于发挥后发优势。由于我们的基础太差,虽经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也才刚刚达到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13年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约八分之一,且吉林省与沿海发达省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比创新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这就是后发优势,吉林省也具有这一优势,应当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好地利用后发优势。二是要着力于争取结构调整的红利。吉林省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比重很高,而服务业比重过低,201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我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应当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对于吉林省来讲,潜力中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应当牢牢地把握住这个机遇。三是要着力于提高创新的贡献。吉林省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本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应当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再造一个科技转化的中介服务行业,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的力量,把科技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把创新的贡献尽快地提升上去。
3.激发经济活力。体制僵化,活力不足,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改,坚持不懈,必定会取得好的效果,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一是要切实推进改革。改革应当抓住关键环节,自上而下,贯彻到底,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从吉林省的情况看,应当抓住行政改革和科教改革两个关键,极有可能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攻破体制僵化的顽疾,释放市场的活力。二是要着力于解决就业不足的问题。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吉林省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参与率非常低,全省的劳动参与率排全国倒数第六位,城镇的劳动参与率排全国倒数第四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把人的活力释放出来,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的负面影响,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14年吉林省提出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因为从三十多年的实践看,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活力的,把这个最具有活力的主体壮大起来,全省的经济活力也就有了根基。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6/7953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