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系列微专题 时政 2015宣传部长会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5年01月06日 11:27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总体上看,十八大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就上述相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肖贵清教授。

记者:在十八大上,胡锦涛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我们应该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八大的主题? 从总体上来看,十八大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肖贵清: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明确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这个主题是十八大报告的灵魂。从十二大到十八大,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旋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 世纪第二个10 年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全党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十八大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总体上来看主要体现在:概括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历史定位,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下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

记者: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 为什么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如何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性?

肖贵清: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作出的历史性决定和历史性贡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更加自觉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在10 年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最大共识。这10 年来,当代中国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既要看到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也应该看到党的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党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时代特征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把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加工,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人民利益标准是其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至上理念体现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方方面面。实事求是是这些理论成果的精髓,贯穿理论始终。

 

记者: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肖贵清: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封闭僵化的老路行不通。封闭僵化的老路主要是指苏联模式僵化封闭的建设道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封闭僵化的老路是指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际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早发现了苏联模式弊端,毛泽东提出,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并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旗易帜的邪路也行不通。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反对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始终强调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危险和错误的,都是死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正确发展道路,这是党和人民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记者: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 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如何认识三者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如何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肖贵清: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作了具体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沿着这条道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实践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真理性和制度科学性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理论引领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道路拓展和理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中介。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三者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的联系,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增强道路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同时要根据中国实际,不断深化、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增强理论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增强制度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一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构想,又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同时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保障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记者: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怎样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肖贵清: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总依据,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总布局,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握总任务,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相结合,使其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需求,并不断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十八大指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丰富实践特色,就是要依据中国国情,把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供新的内涵。同时,通过人民群众的改革开放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进行检验和修正,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丰富理论特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丰富时代特色,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时代特征和要求紧密结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从根本上科学地回答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记者: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肖贵清: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功能作了界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主要内容、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原则、特点等。李长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还需要“继续探索”。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是理论探索的新成果。

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首先,适应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改革开放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更加活跃。因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的任务更加繁重。这就需要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以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以上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也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其次,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个层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作出科学阐释,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土壤。“文明”、“和谐”、“公正”、“友善”等内容,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加以合理引导,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点需要我们注意。首先,需要抓住其实质,进行准确规范的解读。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现实,深入群众。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还需要高度凝练,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结合起来,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界定内涵,这样更有利于广泛传播,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最后,需要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从而上升到信仰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原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6/7954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