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由“考研热”降温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2015年01月06日 16:23

 

【事件介绍】

 

2015考研报名人数164.9报考总人数下降专硕升温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于12月27日开考,这是考研初试时间首次提至元旦之前。据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估计,2015考研报考总人数为164.9万,比去年减少6.5万,降幅3.8%,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跌,也代表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出现真正的转折。但是,随着考研总人数的下降,专业硕士报考却持续升温,2015考研,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相比2014考研增加了4个百分点。

考研报考总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2014考研人数为171.5万,是自2008年的首次下降,而2015考研人数的再次下降,说明考研热的拐点已到,可以预见,在2016考研人数仍可能微降。从各考研大省统计的2015年考研人数来看,整体呈下降趋势。例如河南2015考研人数为126759人,比2014年减少了7241人;湖北考研人数为101808,比2014年减少10012人;河北省为83100,较2014年下降2.97%;天津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4973人,减幅12%。关于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新东方在线考研项目总监甘源老师分析到:90后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导致的对高学历期待降低是主因。同时,部分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部分专业就业遇冷,人口出生高峰期已过也是造成报考人数下降的原因。

至于是否因出国热导致了国内考研降温,甘源老师提出了否定的观点,“出国热也降温啊,今年赴美读研申请也是首次出现人数下降。不论是出国读研还是在国内深造,学历本质都是一块敲门砖,其不是决定性因素,人才选拔不再倚重学历这单一指标的社会规律必然投射到考研、出国这些考试上”。甘源老师还说,“因人数下降就否定考研的价值也不妥,表面看是考研考研降温,实质是回归正常,所以考研更需要合理规划”。

专业硕士受关注逆势升温

总人数下降,专业硕士报考却持续升温,2015考研,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相比2014考研增加了4个百分点。专业硕士报考又主要集中在经管类专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甘源老师解释说,“相比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培养更侧重实务,在部分看重实际操作的专业里,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最重要的是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专硕,专硕扩招,学硕缩招,而专硕报考的人数的增速赶不上招生人数扩大的增速,这是个剪刀差,对于报专硕的考生而言,遇到的竞争会更小,某种程度上,考专硕会更容易”

2015考研政策三大变化

一是时间提前。2015年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时间定于2014年12月27日至28日,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这样,今年就会出现两次考研。

二是从今年起,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

三是教育部2015年将首次按照招生单位所处省份,将全国分为一区、二区,分别划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教育部要求,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招生单位自定。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应在录取当年4月底前完成。

 

“考研热降温”清醒教育的脑子

有民谚调侃曰:博士遍地走,硕士不如狗。极言当前研究生数量之多。话有些刻薄,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太多确是事实。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大学时,全国的本专科招生数量加到一起也就60万左右,而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达63万余人。要知道,这二十年来全国的人口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学历的贬值可见一斑。

所谓研究生,顾名思义,当然就是研究学术的学生。如果我们真的有那么多学子热心于学术,神州大地人人搞科研,处处是硅谷、中关村,在高科技方面引领世界潮流那也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虽然我们的博士数量已经世界第一,论文数量也世界第一,学术成果还是世界第一,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却低得可怜。而据说,博士的一半都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原来,研究生热的原因不是国人都爱学术。“研究生城管”、“研究生门卫”告诉我们,研究生只不过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之下,被人们当成了求职的敲门砖而已。而对于高校来讲,扩招研究生则成了一条生财之道。当然,把研究生推得水涨船高的,是本科生招生的增加,因为民谚后面还有一句“本科如蝼蚁”。

纵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用三个词来形容就是“盖楼、扩招、涨学费”,让教育成了压在群众头上的一座大山。但就像增加人民的财富不能靠多印钞票一样,靠大学扩招多发毕业证也难以迅速提高人口的素质。因为多印钞票会造成钞票贬值,多发毕业证会造成学历贬值。大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毕业,除了学历统计时数字上好看以外,对整个社会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并不大。

说高等教育这些年来一直在发烧,毫不为过,现在应该是到了降温的时候了。今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希望下一步就是本科招生计划未完成。把教育的肥皂泡捅破,淘汰一批专业,甚至淘汰一批高校,剩下来的才是货真价实的教育。

考研热降温拐点有助高教回归理性

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一种现象在达到了顶峰之后,势必会回归于合理的状态与区间,一度火爆异常的考研热同样如此,当其达到了历史的峰值之后,接近于拐点而处于降温就无以避免。因而可以说,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到来的时间早晚不同而已,对此倒不免大惊小怪。不过,对于长期处于亢奋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若不能摆脱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那么就会面临无所适从的境地。

在高等教育产业疯狂扩张的黄金时期,在文凭贬值的大背景下,考研热也就应势而生。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南开大学承办的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14年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自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30多年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

 

在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下,研究生一直坚持的是“批量生产”,2012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2012年全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麦可思发布的2013届毕业生求职压力分析显示,硕士毕业生求职压力大的比例要超过本专科生。有专家指出,研究生就业压力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研究生持续扩招所致。本研比例倒挂,研究生质量的注水,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一是国内大学培育的现状,也使得高学历教育被冠以文凭注水,研究生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化,通过一些例子可以佐证:一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曾在两会上指出:“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二是一些研究生为了就业而进行整容,一改之前文凭优先的比较优势。如此看来,从供需两个方面都折射出,研究生是到了应当降温的地步。

泡沫化和注水化的研究生教育在市场上竞争削弱,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之后,若是更大和更多的投资,不能带来预期中的回报,那么考研和读研的冲动就会降低,考研热也应会顺势而下。而对于教育界和主管部门来说,也必须对降温热的到来作好准备,看到降温造成的真正原因,不能一味在降低门槛和分数上去实现完成招生计划,而是要寻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培养精品人才上下功夫。只有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到了应有标准,并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品牌形象被重新塑造和提升之后,供需关系之下的需求才会被重新调动,并保持较为稳定的产业规模和招生数量。

考研热降温拐点的到来,对长期追求数量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未尝不是一个理性回归的契机,也是实现教育改革,重新审视和重视教育质量的节点。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善和调整,高等教育的市场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与挑战,以质为本的竞争规律和教育内涵,才会得到双重体现和落实。

“考研热”降温警醒研究生教育质量亟须提高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再次下降,首先说明大学生已经理性起来了,对于自己考研读研的现实收益与实际付出之间的权衡趋于明智。总的看来,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佳,甚至还不如本科生,考研读研已经有了一种“得不偿失”的意味,这种结果早晚会反映到考研的数据曲线上来。

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为何不如本科生?这个问题直指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毋庸讳言,答案首先是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人数一多,鱼龙混杂,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就难以保证。其次,是对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放羊化”,不仅日常学术考评松散,更重要的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标准也偏低,完全没有把好“最后一关”的意识。这些,使得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令人担忧。

 

硕士研究生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天之骄子”,滑落为现在就业的“弃子”,其实就是这些年来高等教育产业运作和盲目发展求大的必然结果。不仅很多软硬件都不具备的普通高校竭力大搞硕士研究生教育大跃进,一些“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也热衷于在没有实质竞争力的专业里大干快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非常荒唐的恶性循环: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考研;考研找不到工作,考博;考博找不到工作,读博士后;博士后出站找不到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最终只能为了“吃饭”而放弃专业。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教育浪费。

展开来说,今天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非精英化的”,几乎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不达标的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泛滥。此外,比学术学位难度低很多的专业学位这两三年的不断扩招,也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危险的状况。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逐渐减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入口和出口把关,加强过程管理,并坚决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考研热”降温不啻再次提醒,高等教育首先需要确保硕士研究生产出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基本一致,包括数量上一致和质量上一致,从整体上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让硕士研究生教育回归“精英化”。

【启示与思考】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却持续下跌,这无疑传递出一个信息:在绝对生源充足并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报考研究生再也不是就业的救命稻草,而成为主动选择的结果。

对研究生学历不再趋之若鹜,未必是一件坏事。从本质上说,研究生学位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是对某一专业有更深入钻研的理论型教育,以区别于普及型的高等教育。考研之所以热,与社会上存在的“学历崇拜”“人才高消费”有关。如今,社会上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使用趋于理性,实现了由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尤其基层用人单位从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高校毕业生,降低学历门槛,把青睐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专科生、本科生。因而,高学历的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研究生就业率是影响研究生招生的重要信号,具有客观的导向性或规律性,研究生的招生只能适应它而不能违背它。由此便不难理解当下考研热的降温。

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社会,人才培养是具有梯次结构的,尤如一个金字塔,研究生处于塔的上端,研究生面对的主要是科研问题,显然,国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生,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更多需要的是专科生、本科生。前些年,研究生教育“大跃进”,供过于求,违背客观规律,培养过剩,研究生的身价自然“贬值”,昔日的社会“宠儿”风光不再。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前些年的研究生教育宽进宽出,含金量大打折扣,研究生质量不敢恭维。按理说,对质量不合格的研究生应当实施淘汰制度,但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在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如此一来,研究生学历岂能不贬值并成为生源危机的重要原因?还要看到,过多地培养研究生耗费了大量珍贵的教育资源,这不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平衡与优化。

总之,考研热降温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这不依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接受并适应这个必然性和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研热降温也是好事,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反倒应当以此为契机,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深层改革,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6/7954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