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今日话题: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 下好改革“先手棋”

2015年01月09日 09:32

 

李克强:审批不让群众摸不清门跑累了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会议认为,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审批“沉疴”,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治理“审批难”,是在不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解决“审批多”基础上,政府自我革命的进一步深化,是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权力法治化,防止权力寻租,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依法行政、公开公正、便民高效、严格问责的原则,会议确定,一是推行“一口受理”。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申请量大的要安排专门场所,对每一个审批事项都要编制服务指南,列明申请条件、基本流程、示范文本等,不让地方、企业和群众摸不清门、跑累了腿。二是实行“限时办理”。建立受理单制度和办理时限承诺制,各部门受理申请要出具受理单,依法依规明确办结时限,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延长审批时限,防止审批事项久拖不决。探索对多部门审批事项实行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同的“一条龙”审批或并联审批,让审批提速。三是严格“规范办理”。各部门要对承担的每项审批事项制定工作细则,明确审查内容、要点和标准等,严禁擅自抬高或降低审批门槛,避免随意裁量。四是坚持“透明办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所有审批的受理、进展、结果等信息都要公开。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对申请人的告知义务,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强化内部督查和社会监督,建立申请人评议制度。杜绝暗箱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五是推进“网上办理”。各部门要积极推行网上预受理、预审查,加强国务院部门间、中央和地方间信息资源共享,尽可能让地方、企业减少为审批奔波,切实方便群众。用便捷、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打造政府服务品牌。【查看全文

行政审批五个“理” 打造政府服务品牌

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实行“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正是对行政审批部门的老毛病“拖延症”和审批腐败空间的一剂“对症良药”。不仅要求建立受理单制度和办理时限承诺制,同时探索实行一个部门牵头的“一条龙”审批或并联审批,让审批提速;而且要求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所有审批的受理、进展、结果等信息都要公开,强化内部督查和社会监督,建立申请人评议制度,杜绝暗箱操作;还要求审批部门制定细则,明确标准,严禁擅自抬高或降低审批门槛,避免随意裁量。

简政放权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因此,还要让申请人在行政审批中获得更轻松、更便利的体验,要从“银行柜台”级的难度,再降低到“足不出户”甚至“手机解决”的“简易程度”。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还决定,推进“网上办理”,加强国务院部门间、中央和地方间信息资源共享,尽可能让地方、企业减少为审批奔波,切实方便群众。【查看全文

破解“审批难”,审批改革再续力

审批问题,在本质上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厘清这层关系,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只是改革的基础工作。也即是说,在推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之后,继续降低审批难度,是一种必要的改革深化之举。必须看到,精简审批事项,还并未从制度上触及到原有的审批体制,审批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不透明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就此而言,此次常务会议提出的五大要求,正是致力于解上述问题的呼应性之措。如推行“一口受理”,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一个窗口”统一受理。这既可直接方便民众的办理,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聚合行政资源,避免内耗。“限时办理”与“规范办理”则是强化审批部门的服务意识,淡化权力意识;“透明办理”本身即是政府行政公开的题中之义,此番着重强调在审批上要提高透明度,则是为民众提供监督渠道,倒逼审批的改善;推进“网上办理”,则牵涉到审批服务手段的与时俱进问题。查看全文

 

15年行政审批改革不停歇

这 “五个办理”条条针对行政审批沉疴,句句为群众解心忧。以往让群众们的“闹心”“费劲”“累觉不爱”的老毛病,都得到了规范。当然,良策固然是好,关键还在实行。这就需要各级行政审批机构,确实“读懂”“记住”这“五个办理”,让群众们轻轻松松把事儿办,舒舒心心把章盖。

其实,我们国家一直在着力解决行政审批的痼疾。“五个办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2001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1〕71号),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2013年6月,国务院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从2001年实施改革,到2002年展开研讨、召开国务院改革工作会议,到2008年—2012年间六次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到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召开。15年间,行政审批改革从未停歇,成效也有目共睹。【查看全文

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 下好改革“先手棋”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看点集中在以下几点,推进“一口受理”承担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实行“限时办理”,严格“规范办理”坚持“透明办理”开展“网上办理”。推进“一口受理”,将有效的避免行政审批范围广的问题,避免老百姓因为流程复杂而“跑断腿”。“一口受理”之后即便项目过多、标准太细,民众也够花最少的时间,跑最短的路程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而“限时办理”,严格“规范办理”的规定,也将倒逼地方政府“提速”简政放权脚步,简化自身不必要的办事流程,提高政府内部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限时办理”、“规范办理”也能够激活政府的活力,触动根本利益让政府学会换位思考,让群众办事难不难。“网上办理”则更加高效便捷,让人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科技进步与政策改革的双重“红利”。【查看全文

规范行政审批激发市场活力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先前媒体曾经爆出过一幅计生审批流程“万里长征图”。在这一“万里长征图”中,办个准生证涉及8个部门,盖13个章,办16道手续,需时19个工作日,让人触目惊心。以此为缩影,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繁,这种计划经济年代留下的弊病,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育日益成熟的今天,已经亟待解决。而今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的确是个利好消息。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提出,政府应扮演“守夜人”角色,即要尽可能缩小管理权限、减少行政干预,以确保市场经济得到充分的自由和竞争。具体到中国来说,就是行政审批是政府职能中的“支柱性权力”,涉及政府和市场、社会分界问题,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正是着眼于此,近年来国务院就曾多次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也确实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查看全文

 

不该有的坚决取消

李克强总理开宗明义指出,简政放权改革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同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还要规范流程,构建一个“行政权力的法治化系统”。“不规范的行政审批流程容易产生寻租现象,滋生腐败土壤。所谓规范的审批流程,其核心理念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总理说,“你有再大的关系、再大的‘实力’,也要和其他人一样,决不能绕过法律规定,破坏法治。”

新年以来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聚焦治理“审批难”有其深意,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简政放权作为重要抓手,肯定会持续推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5年,政府将对前期已出台的各类政策会加快实施步伐,促其尽快发挥效力。在推动简政放权、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坚持不懈,加以推进。【查看全文

铲除行政审批“沉疴” 将简政放权进行到底

新一届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将简政放权作为我国政府进行自我改革的工作重点,简政放权贯穿于2014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全年。在2014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多次提到简政放权。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简政放权已呈蔓延之势席卷全国,很多省份推出了配套政策来响应中央的号召,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简政放权是政府自我革命、向自己开刀的过程,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真抓实干的落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当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舍不得交出手中的权利,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对简政放权的指示或置若罔闻、听之任之,或变相执行,导致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无法打通;同时,对于已取得成效的省份,也难以保证政府“瘦身”不反弹。此外,推进简政放权还存在着审批事项不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滞后,“窗口单位”部门交叉、机构重叠等问题。

新年伊始,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体现了政府对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我们期待将简政放权进行到底,一抓到底,让改革释放更多红利,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查看全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9/7957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