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货币政策偏松基调中面临“平衡术”考验

2015年01月09日 15:19

 

2015年,对中国货币政策将是极具挑战的一年。经济增长弱势、金融风险累积、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货币政策难以面面俱到,甚至将会“左右为难”。这将极大考验人民银行的政策拿捏“平衡术”。

保持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

各项经济先行指标偏弱,各界分析对中国经济2015年的增长前景保持谨慎偏消极态度,甚至“通缩风险”等悲观预期在不断升温。

最新的经济领先指标让人难以乐观。2014年12月份制造业PMI继续下行至50.1%的枯荣线附近,为2014年最低值,也是近四年以来同月的最低值。

1

“基本面上,整个经济基本面呈现出‘增长弱势、通胀低位’的组合。”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孙海琳表示。

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下,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无疑依然是第一要务。而投资将再次成为托底宏观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2014年10月16日以来,发改委连续密集批复44个基建项目,累计投资金额达1.6万亿元,这些项目投资预计多数在2015年进行,将成为对冲明年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开局的重要力量。

分析人士对此认为,2015年仍是基建大年,而基建的金融支持需求巨大,这就要求宏观调控政策上,除了财政政策的投入力度加大,货币政策保持足够支持也就至关重要。

2

但与此同时,金融风险防范、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却丝毫没有减轻,甚至更加加剧。货币政策既得通过适当放松来保增长,又得避免过度放松造成结构性问题恶化。

分析指出,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的下降将导致部分隐性金融风险显性化,2014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有加快释放趋势,今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而经济结构调整,包括房地产产业调整、产能过剩调整、新兴产业培育等任务,则依然艰巨。

“保增长固然是第一要务,但防风险和调结构的任务也不能放弃,这就对货币政策的平衡术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表示。

 

货币政策总体维持偏松基调

为保持经济维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货币政策提供足够金融支持将至关重要。因此,从整体来看,2015年的货币政策无疑将继续维持偏松基调。

3

“由于目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沉重,相信货币政策在2015年仍会以宽松基调为主。”钟正生认为。

回顾2014年,货币政策主要实施了定向宽松,试图精准调控货币流向。但却因为政策导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错配,因而阻塞了流动性从银行间市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进而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与金融市场“不差钱”同时产生。

但维持偏松基调,也是一个充满变数和充满挑战的无奈选择,特别是2014年底开始,央行开始注重刺激信贷增长的方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孙海琳认为,如果刺激信贷增长的宽松方式成为趋势,将有望将流动性疏导至实体经济,在起到稳增长功能的同时为金融市场降温。反之,如果定向宽松基调延续,但流动性无法有效引导至实体经济,那么金融资产泡沫化倾向还会加剧。

对于今年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维持“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的政策组合不变,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4

中金公司研究认为,从政策周期的角度看,进一步货币放松大势已定,但是关于放松的步伐快慢及如何衡量“松紧适度”依然充满争论;货币放松大门已经开启,但所谓“强刺激”的“负面效应”依然深入人心,人们观念中对于货币放松的“妖魔化”认识并非一日之内能够扭转,等等。这些都是2015年货币政策面临的变数。

 

继续倚重结构性工具

目前,市场还有一个普遍共识,在具体的偏松政策实现方式上,央行将继续更多通过国开行和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投放信贷和流动性。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认为,这些工具主要都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可在实现流动性投放的时候,实现三农、小微企业、棚改以及基建等领域的定向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央行从数量型工具为主向价格型工具为主的政策框架转换目标的实现。

对于一刀切式的宽松工具,市场认为,降准短期难以看到,时机需视外部流动性变化而定。

钟正生认为,同业不需要缴准,短期内降准就没有必要了,而且考虑到当前股票市场火爆对于降准也形成了制约。

“若外汇占款下降太快,资本流出偏多,基础货币缺口过大,降准的可能性则非常高。时间点的选择上应该在外汇占款出现持续衰竭导致长期流动性偏紧的时刻。”钟正生表示。

5

对于继续降息,市场也普遍认为,央行不会轻易再降息。一方面,之前降息并未产生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再度降息,要防范引发金融泡沫加大,还要顾及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中金公司认为,美国的QE3已经结束,市场普遍预期联储会在2015年年中开始加息,这加大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出的压力,中国若进一步降息,无疑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压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9/7959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