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徐瑾:浅谈卢梭思想——人人生而平等

2015年01月10日 22:52

 

徐瑾

徐瑾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卢梭的思想。卢梭是近代西方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做《爱弥儿》。《爱弥儿》讲的是一个完美的人,叫爱弥儿。他身心健康,各方面有很高的天赋,有很好的德性。他在整本书里面讲的其实是一个人怎么样达到道德和品质上的完善。《爱弥儿》这本书反映了卢梭对社会道德状况的一个看法。

一、卢梭:道德取决于动机

卢梭认为社会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社会的道德是在不断退步的。当然卢梭还有一些很好的思想,比如,他认为,道德取决于动机。什么叫做取决于动机?比如,我们想做一件很道德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做;或者已经着手去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够,导致结果不太好。卢梭认为不要紧,只要我们的心里面确实出于做道德事情的动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相反,即使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只要心里有不道德的念头也是不对的。

还比如,很多人本来想做一件坏事,但是阴差阳错这个事情的结果是一件好事,卢梭认为不能只看它的结果,而应该主要看它的动机。这就是卢梭说的道德是一唯动机论。动机是决定是否有道德的唯一的标准。当然他的思想和近代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近代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结果,不强调动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中,比如,要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要提高GD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时候必须看结果,因为这个东西是用结果来衡量的。但是如果评价一个人是否善,是否恶,唯结果论可能就有问题了。

因为人和一般的动物不一样,人有思想,而且人的思想非常复杂。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事情呢?是因为我可能确实是出于道德的目的。比如,网上有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女孩子经常在街上,给乞讨老人钱,而且经常给这个乞讨老人买盒饭吃。从结果看,这个女孩真的是很有道德。有这种结果,我们合理的推测她有慈悲的、慈善的爱心。

但是,事实背后的真相如何呢?有人暗访,发现这个女孩子每次去给乞讨老人喂饭的时候,旁边都有摄像机,拍她怎么样去买饭,怎么样去喂饭,全程都拍下来。拍下来之后,第二天网上就出现这个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她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出名,从动机上来看,她行善的目的不是纯粹的可怜这个老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否则为什么每次喂饭、每次给钱都要人拍下来呢?在卢梭看来,这个就是不道德。卢梭的这个唯动机论,对道德的判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卢梭为什么要强调动机呢?因为他强调的是人类的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法则,然后依据这个法则去行动。自律和他律很明显是相对的。什么叫他律?他律是你不做这件事情,或者你必须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外在强迫的原因,它不是我们内心的自律,而是畏惧于外在压力。卢梭认为,自律高于他律。

 

二、什么是人的自然本性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写的《爱弥儿》主要是通过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整个社会的状况。他有一个终身困惑的问题就是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立。所以卢梭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沉思中间产生的。首先通过人来看这个社会,然后通过社会来看这个人。

他会考察在一个很纯朴的没有社会产生的的环境下,人的天性是怎么样的。同时他又会考察如果这个人进入到社会之后,他的个性、品性是怎么样的。卢梭认为要通过人来研究社会,先研究人的本性,然后再去说明人的行为及其相互的关系,从而来解释社会现象。他认为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并不能够完全的知道人在纯粹自然的状态下应当是什么样的。卢梭认为,首先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他的本性应当在社会文明产生之前去探讨。假设没有文明,在这种很自然、很纯朴的状态下面,人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他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他会从人的自然本性的视角来看社会对人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道家,从老子、庄子来看,他们有点类似于去探讨人的自然的本性。老子讲我们要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然后我们要返璞归真。什么叫做绝圣弃智?就是我们不要那些圣人所教导的智慧,我们不需要圣人对我们教育,我们在一种很纯朴,甚至在一种没有文化状态的时候,人的状态反而是最好的。所以说人们能够返璞归真。璞就是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状态,真就是本真,我们的心灵是一块白玉,这块白玉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就能保持本来的颜色。所以老子讲“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很小的城邦式小国。寡民,人也很少。国与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但是我们至到老死也不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因为有这种经济贸易就会污染人的心灵。

庄子说“心斋坐忘”,我们要从这种外在的、纷繁的、污染的社会返归到我们的内心,我们要不问是非,不要分辨社会上的声色犬马,我们需要保持我们内心的纯朴。

而卢梭首先探讨的是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当人类文明还没有完全产生的时候,人的这个自然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卢梭看来,应当是一种和平的、人人平等的、自由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间,人们除了年龄、体质、力量上的差距之外,没有任何特权上的不平等。卢梭奠定了现代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生而平等。这就是要打破一切封建等级特权制。因为当时的法国还是一个天主教的神权国家,政教合一,等级制是很严格的,而且也盛行宗教蒙昧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

在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当中,人当然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而在自然的状态下面,对一个自然人来说,他的欲望只是满足肉体的需要,他们要吃,要喝。而且这些要求也很低,也比较容易得到,所以他认为自然人的理智是简单的、有限的。老庄里面就是很纯朴的,情感是初级而自然的,是很纯朴的、很直观的那种情感,他们没有你的、我的这种分别的概念,也没有那种虚荣心。在这样的一种自然状态中间,人们的秉性像小孩子一样,非常自然。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哲学界有个叫李贽的谈到的,人最初的那颗心是什么心?是一颗童心,童心就是一颗婴儿的心,是一颗很小的小孩子的心,他是非常纯朴的,他没有善恶之分。

在自然的状态下面,卢梭认为人有两种本性,一是对自身生存的关切,二是对他人的怜悯。卢梭其实就是从自然状态中间来推论人类的道德是怎么样产生的。首先每个人在自然的状态中间,都是有自爱心的,同时会有一种对他人的怜悯心。这样一个对他人的怜悯心,就像小孩子,他虽然喜欢自己,但是他同样会喜欢他最亲近的人。同时看到那些令他伤心的事情,他会产生对别人的同情。这种怜悯心在卢梭看来,它能够超越我们的自爱的心。我们自爱的心可能导致一种自私自利的情感,而自私自利是不可能道德的。所谓道德一定要破除或者超越于我们这种自私自利的心。

怎么样超越这种狭隘的利己的本性呢?卢梭认为在原始状态中,人本来就有一种怜悯心,而这个怜悯心被卢梭称为是唯一的自然美德。卢梭从人的自然状态中间能够发现这种道德的产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卢梭对于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设想和推论,是具有一定的抽象的和幻想的,但是他的这种抽象或者想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卢梭有深厚的历史造诣。他能够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间来判断这种情感是怎么样发展的。

在他看来,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完善,慢慢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工具,火的发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慢慢人们又组成了家庭,私有的东西就不断显现出来,一个纯朴的本性就被打破了,人们就会发觉这些东西是你的,那些东西是我的,就有了分别心,不像以前那样任何东西都是公有的。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占有和分配的不公平,最终使得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的公有制,结束了自然状态的平等。

 

私有财产的出现,尤其是土地的占有,使得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假设我们在一个原始状态中间,比如说在捕鱼的时候,有些地方很容易捕到鱼,而且很安全,比如说这个地方水流很缓慢,而且又形成了一个很安静的、水草很丰盛的领域,在这个区域中鱼就很多;而另外的地方水很浅,而且鱼不多,那个地方可能还比较危险,不太适合捕鱼。在资源争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在体力上面更占优势的人,他就在这样一个好的资源里捕鱼,而那些体力上处于弱势的人就被迫到不好的地方去捕鱼。这个时候捕的鱼,有的人捕的很多,有的人捕的很少,有的人就不愿意把自己捕的鱼全部交出去大家共享,而是留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于是私有制就出现了。再例如土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人们发觉有块地非常地肥沃,适合于种植,也适合于养殖动物。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一些人就把这块地占领作为他们自己的私有财产。于是私有制就不断地出现,从而公有制被最终取缔了。

卢梭认为,此时整个人类从他的童年时期进入到了青春时期。我们刚才讲在公有制的时期,卢梭认为人类就像儿童一样,天真无邪,而且有原始的怜悯的美德。而现在人类就走出了童年,而进入到青春时期。用卢梭的话说,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帮助的时候开始,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占据有两个人食粮好处的时候开始,平等就消失了,公有制就瓦解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于是在这个情况下面,第一个人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向那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宣告说这是我的,而其他人认可了他的占有权,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奠基者。也就是说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开始。但是卢梭讲的文明社会不是完全的褒义词,而是一种客观描述。人类的文明就是从私有制开始的。而人类文明的社会与我们刚才讲的那种自然的状态并不是一定是在道德上进步的。由此,卢梭结束了对自然人的抽象推论,从而转到社会,从社会的历史来研究人。

 

三、卢梭:良心是作为道德本能而存在的

按照卢梭的观察,私有制形成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随着私有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们之间财富、权势等各方面的不平等越来越加剧。于是会进入一个什么状态呢?

卢梭讲自然的状态是一种平和、平等的、自由的状态。而现在私有制出现之后,随着对资源的掠夺,随着贫富差距等级的出现和扩大,于是人类社会就进入到了一种战争状态。大家为了争夺更好的资源,尤其是土地,于是就进入了战争状态。这也就是霍布斯所描写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豺狼状态。然后暴君出现了,有一个最厉害的人带领着他的那帮人,经过长期的混战,统一了国家,并用一种强制的方式逼迫人们服从于他,这就是君主制的出现。

接着他还谈到了封建制度之后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在这样的一种所谓文明的社会中间,理性取代了本能。于是智慧、敲诈取代了良知,并且理性产生,人们加强了自尊心和虚荣心,使每个人都重视自己远远胜过重视他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面,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心灵、行为和相互关系日趋腐败和堕落,卢梭认为这一切都归咎于私有制,归咎于文明社会本身。于是我们看到卢梭认为,原始人类最初是一个自然的状态,现在变成了一个所谓文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开始对立,社会不断地发展,私有制不断地发展,物质文明确实在不断地提升,但是人们的精神文明是不断地退步的。所以他认为社会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和道德的堕落。这就是卢梭得出的结论。

但是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典型的道德退步论。这个社会究竟是退步的还是进步的,大家见仁见智,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这是进步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都没有饭吃,饭也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只能用树皮,但是现在我们都能够吃白米饭,住房子,有空调。但是卢梭想表达什么意思?他认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当然是在进步的,物质文明当然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和道德其实是堕落的。因为人们越来越利己,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

当然在卢梭看来,人从自然状态转入社会文明状态的时候,就处于理性与情欲的对立中间。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是遵循本能,没有太多考虑,只是顺从本能去行动,也无所谓善恶。到了社会中间,人们有了自己的理性,刚开始懵懵懂懂,无知无欲,现在发觉我要有私有财产,那么怎样去获得私有财产呢?必然面临和他人的冲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理性与情欲的对立,情感、欲望的对立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状态。

 

可以看到,在理性和情感的这种对立中,人们总体来说是为了自己情感、欲望的满足而奋斗的,而奋斗的过程是通过理智的手段来实现。这种理智的手段,它既可能导致极端利己主义,同时也有可能产生道德。在他看来道德其实还是由理智和情感共同产生的。无论是理性还是情感,都不可能单独的决定道德的产生。在他看来,我们怎样去衡量个人行动的善恶呢?当我们极端利己的时候,会产生出来各种冲突,进入豺狼的状态,或者我们受到良心的谴责,对他人怜悯心尚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怎样协调我与他人的关系,达到道德的状态呢?

卢梭认为,我们要听从良心的召唤。他强调如果没有良心,我们的理智是没有准绳的,我们的情感是没有束缚的。在《漫步遐想录》一书中间,卢梭认为良心是在人们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良心是作为道德本能而存在的,是一种生来就有的正义和道德的原则。

孟子讲的良知良能。良知就是不虑而知。良能就是不需要过多的思虑就可以直接去做。孟子讲“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个里面和卢梭讲的就很像了。因为侧隐之心我本来就有,本能的良知是从来不会欺骗别人的。孟子还讲过“君子远庖厨”,不是说君子不愿意到厨房里面去做饭,是说庖厨这个地方是杀戮生灵的地方。

据网上报道,广西玉林这几年一直搞狗肉节,很多网友说要抵制这个节日。狗是人类的朋友,而玉林要搞狗肉节,而且是杀活狗,要杀几万条狗,我们会发觉这是非常残忍的。但是这个狗肉节居然还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卢梭讲的,人的道德在不断地堕落。卢梭讲社会的每一个进步,物质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精神和道德的堕落。当然他认为良心是一种圣洁的本能。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由于我们的求善避恶并不是学来的,而是大自然使我们具有这样的一个意志,所以我们的好善厌恶之心也犹如我们的自爱一样,是天生的。良心的作用并不是判断,而是一种感觉。并不是说人的良心是完全脱离开社会的,它还是有着社会基础的,也可以说社会实践是良心的源泉。

卢梭一方面赞美良心,另外一方面他认为那种宗教所谓的良心是要打问号的。因为这种良心不是人的自然本能式的良心。他认为,在一个连问路都要付钱的社会,他不得不大声疾呼良心。卢梭认为良心是协调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最核心的东西。他说人具有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两个层面。他在《爱弥儿》中探讨了人的本性、理性、情感、欲望、意志、行为选择和责任的问题。在社会道德方面,他探讨了良心、义务、友谊、爱情、职业和处事的问题。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什么?是自爱与他爱、利己与利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到底是利己为主,还是以利人、以他爱为主呢?这就是卢梭重点研究的。在他看来,自爱是一种心里的欲念,有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情感。卢梭看来,自爱最基本的表现是关心和保存自己的生命。

这个状态我们不需要有过多的论述,比如荀子讲“人之性恶,而善者是为也”。为就是人为教导的意思。人天性是恶的,因为人天性就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奋斗的。自爱是最原始的情感,自私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自爱是一种欲念,是一种情感。自私,甚至于说极端利己主义是怎么产生的?从人类历史的考察来说,是私有制产生的不平等。因为私有制,人们有自己的财产,我们的财产越多,自己感觉满足就越多,就有更多的资本去享乐。于是私有制的产生使得自爱变成了自私,甚至于变成了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卢梭看来,自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自私。但是在另外一种条件中,也可能变不自私。我现在自爱,但是我为什么会变得不自私呢?因为我还要爱我亲近的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爱父母,爱兄弟姊妹,爱亲戚朋友。这个时候自爱就超越了自身的界线,而变成了一种他爱。即使不是纯粹的他爱,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自私的本性。当然自爱变成他爱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的教育和改造。

中国古代的孔子反复讲爱有差。我们当然是爱我们自己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肯定要爱对我们最好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孔子特别讲究孝道。他说孝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孝的本性是最高的。

怎么样分辨自爱利己与他爱利人呢?卢梭虽不断地强调人应该有良心,但是他也始终认为自爱利己是一种天然的情感。他爱利人是一种应然,而自爱利己是一种实然。

刚才讲广西玉林的狗肉节,如果我们从增长人的慈悲心、道德感、有侧隐之心的角度来说,不应当举办狗肉节。但是从实然,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很难取缔它,因为有经济利益在背后。我们现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应当保护动物。

 

四、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卢梭还写过一本书叫《社会契约论》。社会政治的发展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社会契约论》讲在自然的状态下,在人们私有制产生的状态下,会发觉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战争的状态,因为你需要这个资源,我们也需要这种资源,于是双方为了这种资源必然会起争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选出来一个德高望重,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领导大家。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个人?或者说找到了之后怎样让他来行使统治权呢?通过契约。通过契约把我们的权利转让出去,转让给某一个最德高望重,最有才华、智力和品德的人,让他来管理。大家希望得到公正的分配。

订立了契约能够形成什么?能够使得契约本身产生合法的效力。《社会契约论》讲的非常有道理。卢梭的这些说法,对后世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影响。比如,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平等的、是自由的。同时人在自然本性中应当是自爱的,利己的,这些对百科全书派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爱尔维修非常赞同卢梭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说法。在他看来,他们的一切行为的唯一的动力是什么?就是趋乐避苦。因为人这个动物生下来的时候,唯一的重要的特征就是生理的感受。比如,婴儿、小孩子都是追求快乐的,绝对不会追求痛苦。道德的基础是什么?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的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爱情感。他认为导致自爱或者产生自爱一种是官能的快乐,其基础是肉体的快乐,而另外一种是预期的快乐。

另一位思想家赫尔巴赫也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爱。这和卢梭讲的很像,卢梭也认为人的本性肯定是自爱的。而仁爱或者他爱、利人是一种应然的要求,是应当听从道德良心的。赫尔巴赫认为,人们所谓的利益就是每个人按照他的气质和特有的观念把自己的安乐寄托在上面的那个对象。我们追逐利益的时候,会发觉利益是人行动的唯一的动力。当然也就是完全的自爱的情感。这是赫尔巴赫从卢梭的思想里面所推论出来。当然赫尔巴赫在利己主义与道德义务之间,要求达到平衡。怎么样去协调呢?我们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所以所谓的道德就不仅仅要求我们只是利己,而是同时要关心他人或者社会的整体的利益。

假设在修大坝的时候,我们住在附近,政府需要我们去修这个大坝,于是我们就去抬沙袋、抬水泥、抬钢筋。但是出于利己的本性,就偷工减料,出工不出力,结果大坝修的很糟糕,洪水来了,大坝坍塌了,结果把我们自己的房屋也冲垮了。这个时候会发现,我们从利己的本性中,通过理性的判断,会发觉应当把这个事做好,而不能是纯粹的利己。赫尔巴赫认为我们应当爱别人,但是他的这个爱别人是以自爱为基础的,这也就是他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当然这一点和卢梭的不是很相似,卢梭讲的是我们有自爱的本性,但是我们要更多的听从内心道德良心的召唤。这次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0/7960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