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穿运动鞋暗访的尴尬如何解?

2015年01月13日 09:56

 

【事件介绍】

 

重庆南川纪委穿运动鞋暗访:“一遇事就跑”

12月19日,重庆市南川区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活动,查处十起典型案件、猛药整治庸官,经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鲜为人知的是,这次完全没有经费的“分内工作”,多数都是通过暗访进行的。

“平时出去暗访时,我们总是便服加运动鞋,一遇事就跑,实在不行就只能掏纪委的工作证了。”12月22日,南川区纪委常委汪自力平静地说,工作组不怕打击报复。

穿工作服进施工队暗访

重庆青年报:这次专项行动,纪委工作组处理了多少人?

汪自力:查处了10起典型案件,处理了22人。

重庆青年报:查处的官员都是什么级别?

汪自力:绝大多数都是科级干部,最高级别的有正处级,也有机关单位里普通的工作人员。

重庆青年报:如何查处这些违规行为,如何取证呢?

汪自力:我们有8个明察暗访小组分布在基层,每组4个成员,平时不打招呼就对基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突袭暗访,通过模拟办事等方式来检验公务人员是否合格。

重庆青年报:都在一个区县,查处的官员还涉及了处级干部,暗访不怕被人发现和打击报复吗?

汪自力:不怕,全区的人都知道这个是区政府的部署,何况做错事的人都会心虚,不敢跟我们发生正面冲突。平时出去暗访时,我们总是便服加运动鞋,遇到情况不对时就跑,实在不行就只能掏纪委的工作证了。

有一次,我们接到群众举报说有公务人员在自己屋子边上私搭新房。我不得不借来一套水电工作服穿在身上,才混进施工队伍。

重庆青年报:突袭暗访,被查处的官员能心服口服吗?

汪自力:第一,纪委有调查的权利;第二,暗访中我们也会拍照、留下作为证据的录音,由不得他们耍赖。再说,行动最初就要求各单位全面梳理已有制度,做好立、改、废、释等工作。他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会被抓的。

重庆青年报:被抓了现行的官员,一般怎么处理?

汪自力:比如,一单位主要负责人在组织单位职工开展工会活动期间,未正确履行组织负责人监督管理职责,部分职工在公共场所打牌,被给予党

内警告处分;一单位科长在接待群众过程中,工作态度生冷硬,被给予诫勉谈话、书面检讨处理;一单位工作人员搭建违章建筑,引发打架事件,被给予警告处分。

从快从严从重曝光查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行动威慑力。视情节综合运用效能问责、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措施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群众反

应强烈的,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查处有40%来自群众举报

重庆青年报:我们纪委查处这些人的依据主要是哪些?

汪自力:他们没有犯法只是违规,作为干部,他们违反了《南川区开展提升“四力”专项行动巩固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实施方案》,成了“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的“三为”官员,所以纪委监察局要处理他们。

重庆青年报:突然进行专项整治庸官,还是让外界有些意外,之前我们做过哪些准备?

汪自力:其实这是南川区政府主导的“四力”专项行动的组成部分,由我们纪委监察局主导,发动区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政府监察室等全区各部门共同参与。

重庆青年报:这么多部门一起,协调管理起来还是有难度吧?

汪自力:还好,纪委本来就是纪律监督的管理单位。首先我们让全区各单位部门全面梳理现在已有的制度,进一步地明确岗位责任、责任追究,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解决盲区和漏洞;其次,在全区开展“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一个季度进行一次评选,群众评比得票前三位的科室,对科长进行诫勉谈话;连续2次进入前三名的科室,免去科长职务;同一科室连续3次进入前三名的,免去分管领导职务。

重庆青年报:这项工作,有没有来自群众的帮助?

汪自力:我们在《南川日报》和南川电视台上都公布了来信来访、电话举报、网络投诉的渠道,而且在阳光南川网、方竹论坛网等网络媒体上设有“阳光问政”,专门接收群众的举报信息。而且这个方法很有效,我们最终查处的干部有40%来自群众举报。

重庆青年报:这次专项行动,最初有没有确定一些重点关注的对象?

汪自力: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区国土房管局、古花乡等单位,以及金山湖片区复建工程、凤嘴江风情街等重点项目施工现场。

重庆青年报:除城区以外,涉不涉及农村?

汪自力:要,这次是囊括了南川版图内所有的地区。

重庆青年报:农村工作方式跟城区应该有不同吧,毕竟乡村陌生人很少,要暗访恐怕行不通吧?

汪自力:农村相对人少,可能大家都是熟人,所以我们会派出几名工作人员到乡政府监督行动的开展。而且区纪委书记每季度至少要抓一个人,或者向纪委报三条“三为”线索。

重庆青年报:必须揭发一个人或提供三条线索,要是找不到怎么办?

汪自力:不可能找不到人。其实当官的多少都会有松懈,我们这样做只是让他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重庆青年报:接到任务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点为难,尤其有硬性指标?

汪自力:这是纪委人应该做的事情。

重庆青年报:行动进行两个月了,这和你的预期是否一样?

汪自力:应该差不多,这始终都是我的本职工作。但这次无论是配合度还是威慑力都比我想象中要好。以前的某些单位机构很喜欢护短,处罚根本落不到实;而现在毕竟是区上统一安排下来的,各个单位还会主动提出“三为”的人。

 

现在“较真”民众参与度高

重庆青年报:这次行动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呢?

汪自力:本来这个行动是在明年3月就结束了,但监察本身就是一个长效性的工作,即使换了名字,它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

重庆青年报:这次行动有没有专项的经费支撑?

汪自力:没有,连整治办公室也没有。我们本来就是纪委,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是我们分内事

重庆青年报:南川的纪检工作与全市开展的纪检工作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汪自力:区县情况各不一样,市里下达的通知区县会按实际情况做具体的调整。但我们这次是直接面向南川区,所有的方式和规定都在部署时定好了,变动性不大。

重庆青年报:以前我们南川区是怎么监察的?

汪自力:以前我们也是这样在做,也要明察暗访,但是没现在“较真”、民众参与度高。

重庆青年报:会怎样处理?与现在的处罚有什么异同?

汪自力:一般都会有党内警告处分、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等等。这次行动是由区上统领的,又事前打了“预防针”,在这种情况下再犯就是罪加一等,罔顾政府政令,比起以前更要从重从严从快处理,当然最严重的被开除党籍的都有。

重庆青年报:目前为止,老百姓对这个行动有何反应?

汪自力:肯定是好事,百姓不仅办事要方便些,而且安全感也会增强的。

重庆青年报:作为全程参与人,你自己如何评价这项工作?

汪自力:分内事吧,纪检就是做这个的。看着成绩不错,但要保持下去实际不容易,纪检工作是需要长效性的。

 

“纪委官员穿运动鞋暗访”令谁尴尬

暗访弄得像深入敌占区刺探军情一样,还要时刻准备着被发现之后迅速逃离现场,说起来真是凶险。不过,这番话虽然描述的是纪委官员工作的状态,但反映的却是公民监督的尴尬。

纪委官员暗访时,扮演的只是一个普通公民的角色。正因如此,便服和运动鞋的全副武装,外加随时准备撤退的谨慎,恰恰是行使公众监督权的普通公民的真实写照。

对于纪委官员而言,就算是被识破,实在不行还有掏纪委的工作证这条后路可以走。亮明身份,充其量是让暗访失去意义,变成明察,人身安全却可以得到最大的保护。而如果换成普通公民,面对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在一些有权有势者肆意打击报复公民监督的新闻层出不穷的当前,这显然不是“故作惊人语”。

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公民监督也应该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最具活力、范围最广的监督。可为何在现实中,监督起来却如此艰难?本次暗访的纪委官员之言,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条新闻所凸显的,除了纪检监察工作的艰难,更是公民监督权逼仄的生存空间。纪委应该从自己“便服加运动鞋,一遇事就跑”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的,也不应仅仅是“为了暗访要穿最轻便的运动鞋,要练好长跑”,而应是正视权力过于骄横使得公民监督权难以尽情伸展的现实。在此基础上,要推动上级部门尽快健全对公民监督的保护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举报人保护制度,让公民监督不再是“在刀尖上跳舞”的危险游戏,呵护公民监督的热情。

公众没有奢望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能拿出十二分的热情欢迎公民上门监督自己,但起码也别让纪委官员觉得扮成一个普通公民上门暗访是什么危险的任务。

 

运动鞋暗访,对纪委官员“不对就跑”的隐忧

公职人员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状态一直饱受舆论抨击,也是教育实践活动整治的重点;因此,南川区开展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活动,并开展明察暗访,实在是在正常不过的事。

然而,区纪委常委汪自力透露出的“总是便服加运动鞋,一遇事就跑,实在不行就只能掏纪委的工作证了”的讯息总让人不是滋味:纪委督查上班纪律,本就是份内职责。如果说身着便服和运动鞋,是为不招人耳目,避免被人发觉,自在情理之中;“一遇事就跑”怎么说呢?什么情况下需要落荒而逃?如果暗访违规搭建、黑心作坊,被发现了撒腿就跑,大家都能理解,不仅理解,而且佩服;但一个“总”字,和纪委的主要职责,决定了纪委官员暗访的地方,肯定不仅局限于违规生产经营的小企业,甚至可以说,主业就不在这里,而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应该是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还要跑呢?是碰上熟人,害怕泄露行踪,所以积极回避;还是想要考察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故意做出傲慢的姿态激怒对方,避免正面冲突,所以只好跑?

尤其是汪自力透露的“实在不行就只能掏纪委的工作证了”更让人好奇:什么叫“实在不行”呢?难道被对方捉住无法脱身?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

按照汪常委的说法,本次查处的干部有40%来自群众举报。这也意味着,有相当多的群众参与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中。那么,他们是否需要“不对就跑”,如果没有跑掉,没有“纪委工作证”他们又该怎样脱身呢?更重要的是,纪委官员暗访,大多是通过办事来进行考察的,事情能否办成并不重要;但普通百姓到机关单位,办事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是“跑脱了”,早晚还要回来,难道要一次次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那么,当地机关单位公职人员的作风甚至态度,又怎么让人放心呢?

因此可以说,纪委“见事而动”固然让人莞尔,让人心酸,更让人心存忧虑,但愿南川区通过这次专项整治活动,能够消除这个隐忧。

 

【启示与思考】

开展“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活动旨在对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官员的一个警醒,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然而牵头负责这项活动的纪委工作人员却在暗访时需得小心翼翼,时刻准备着被发现之后迅速逃离现场。如此这般,暗访不像暗访,倒像是刺探敌情一般。 “便服加运动鞋,一遇事就跑”,一次实诚的陈情,揭示出的不仅仅是纪委“猛药治理庸官”背后的故事,也透射出另外一种尴尬的现实——公民监督之艰难。如果连暗访官员都要做好如临大敌的准备,一个不难推出的逻辑是,平素的公民监督,将要面临多大的自身风险。

按理说,公民都有监督权,但是,为何就连纪委暗访者也只能“一遇事就跑”呢?这当然是规避潜在风险的现实选择,但是,这也形象地折射出现实的权力监督中,所面临的尴尬现实。透析这种尴尬现实的出现,关键还是要厘清“遇事就跑”的根源所在,显然不在于“事”的危险,乃是在于权力的有恃无恐。 当务之急,是要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全公平、公开、公正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挥,而不是仅靠纪委的监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3/7961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