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90后成“不买房一代”,真的吗?

2015年01月13日 13:51

 

【事件介绍】

 

不甘心做房奴 90后毕业生或成“不买房一代”

1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根据该蓝皮书的调查显示,毕业一年后,约3成90后大学毕业生居住面积不足20平米,但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愿做房奴。报告显示,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这份调查报告共访问全国12所高校的4110名大学生,其中在校90后大学生2730人,已毕业或走入职场的90后大学生1380人。

7成毕业生1年后租房或住宿舍

该调查显示,工作一年后,只有2成左右的90后大学毕业生,仍寄居在父母或亲朋家中。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认为,这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毕业生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

实际上,只有不足5%的90后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后,居住在自己或配偶的自有房子中。超7成的90后毕业生,居住在工作单位提供的宿舍,或由自己租住房屋。

约3成90后毕业生在毕业一年之后的居住面积,仍在20平米以下。

 过半受访者宁可拿首付款做其他事

对90后毕业生而言,拥有自己住房仍是刚需,但只有1/3强的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为了买房,我愿意降低生活质量”,超55%的90后毕业生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我宁愿不买房”。

超过50%的90后毕业生意识到买房是当前资产保值的最佳手段。不过如果给他们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的钱,有超一半的人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买房。

田丰认为,一方面他们认同传统国人将住房视为成家、结婚、生子生活必需品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选择自在的生活,不做“房奴”,“他们有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在读90后农村学生1/4有留守经历

调查发现,在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就读的90后农村大学生中,曾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人数均超1/4。而在以农村90后为主要生源的高职院校中,就读的90后农民大学生中,曾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更超过4成。

在没有留守儿童经历的90后农村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比周围同学成绩优异的占到约15%。而在拥有留守儿童经历的90后农村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降至10%。

田丰认为,相关部门应关注有留守儿童经历的90后大学生。

  3/4农民工不想落户打工地

该蓝皮书还收录了一份2014年农民工调查报告,该报告基于对广东、湖南等6省13个城市(区)的2017个在正式企业就业的农民工调查数据而得。

调查显示,非常想和比较想在打工所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占比为16.33%,而不太想和不想落户的则达到75.45%。也即3/4的农民工不想落户到打工所在城市。

“如果说农民工落户意愿不高的话,那么为落户采取过行动的人更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林平等人介绍,近97%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为落户采取过行动,而在有过相关活动的人当中,最多也就是咨询一下,提出过申请者仅占1%。同时,有74.18%的受访农民工认为没有打工所在城市的户籍不会带来麻烦。

调查显示,不愿意放弃家乡土地的受访农民工超过70%,愿意放弃家乡土地的则不到20%。

刘林平等人建议建立住房(宅基地)银行,由外出打工、落户城市或其他原因导致住宅闲置的农民,将自己的房产和宅基地存入银行。当发生征地、拆迁等事件时,保有产权的农民以市场价格获得补偿。

 

90后:传统观念在新生代中将瓦解

“买房子?不干我的事吧。”“暂时没有考虑买房子。”“我妈给我准备了。”

12月26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对于置业买房,他们认为离实际生活太过于遥远。

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张林是襄阳人,对于买房,他认为不是一个短期计划,“至少现在我考虑的问题是考研,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希望是将钱投资在学习上,而不是早早买房。”

即便是对于未来再考虑置业的问题,张林也是语出惊人,“我觉得诸如‘房子等于家’、‘结婚要买房’、‘居有定所’等传统观念在我们90后新生代中将被瓦解。”

另外一位计算机学院的同学陈楠回答也很直爽,“家里人给我准备了。”他认为,当下部分90后可能因“继承资产、房价太高以及崇尚自由而不希望被房子束缚”,“如果90后要买房,也是倾向于投资行为。”

在武汉工作的小陶出生于1992年,她表示,“90后不买房”有一定的合理性。现下房价如此高,与其花一大笔钱购房,还不如选择在市中心租一套好房子,特别是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买一套三环外的房子,离上班地方又远,武汉这么大,随便转两趟地铁又耗时间又耗钱。房价又高,消费水平也高,就算考虑买房,每个月的月供也不能超过家庭收入的20%-30%。为了房贷而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划不来。”

开发商:90后是新生力量,需要培养

“90后不着急,但是他们的爹妈会着急的。”光谷片区一位置业顾问开玩笑地说,90后对于开发商而言绝对是新生力量,只是这部分人群还需要培养,“不过,不少父母会提前为子女置业,减轻他们的压力。”他戏称,《新婚姻法》颁布后,部分独生女儿的父母也开始为女儿置业。

汉阳墨水湖片区一开发商负责人认为,“90后不买房”的提法是90后思想超前、敢于丢弃包袱的体现。如果说70后的群体更加追求房子的数量,那么90后的群体或将更加侧重房子的质量,甚至可以上升到对人生质量的追求。

 

专家观:90后多数未离开校园,没有成熟的置业观念

“先成家,后立业。多数90后现在都还没离开校园,何谈成家立业,更何况是置业。” 龚益鸣表示,年龄最大的90后也刚刚步入社会,应该说现下的90后尚无购买房产的实力。

他解释说,90后不买房应该分两个层次去理解,一是心理层面,二是需求方面。

从心理层面上讲,当下的90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并且由于他们本身生活在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年代,目前并未对房子产生正确的概念,因此提出“90后不买房”的说法。相信随着他们的年纪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他们的这种观念会改变,因为房子对于中国人传统的心理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对房子肯定有需求。

记者发现,在市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设计样板房时会更加注重创意、注重年轻群体的时尚,不会将设计瞄准某个十年内的群体。

读懂90后大学毕业生“不买房一代”的无奈和纠结

社科院报告称90后大学毕业生将成为“不买房一代”,可信度有多大?由于房子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梦想和过于特殊的情感,很多人都发出这种近乎本能的疑问。尽管我们愿意看到年轻大学生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是从目前看,真正的“不买房一代”短期内难以出现,90后大学生口中的“不买房”带有太多无奈和纠结的成分。

调查数据把90后大学生的这种无奈和纠结体现得淋漓尽致:超55%的90后毕业生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我宁愿不买房”,但同时超过50%的90后毕业生意识到买房是当前资产保值的最佳手段。既不愿被迫当房奴,又充分认识到了房子的“重大意义”,其无奈和纠结是写在脸上的。

不是不想买房,而是根本买不起。在房子几乎就是一切的时代,年轻毕业生一方面认同传统国人将住房视为结婚、生子、生活刚需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又不愿降低生活质量,很在意生活的自由度,这是人之常情,多数国人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如果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的话,更多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也是年轻人的常情,多数国人也经历过这种青春无畏和梦想迸发的时代,最后不也成了房奴?

所以,对90后大学毕业生将成“不买房一代”的说法,我们不必太当真,至少从目前看,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还不成熟。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大学生,他们正面临着社会夹心层的尴尬:既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追求和动力,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买房几乎就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梦。即使他们拥有青春、心怀梦想,也多数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

只有一种可能才会真正出现“不买房一代”:社会的机会更多了,也更平等了,法治更健全了,青年人可以凭借勤奋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了。不过,这只是未来趋势而已,离现实还有太远的距离。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果你没房子,别说丈母娘看不上,再好的姑娘也会犹豫。“不买房一代”的无奈和纠结提醒我们,这个社会给年轻人的机会太少了,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起来。前不久,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不买房一代”是个伪命题

仅凭一份蓝皮书,就给一个群体打上一个铬印,特别是将90后称为“不买房一代”,是否过于草率或太表象化了?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抚养小孩的数量减少,双职工家庭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收入逐渐提升,父辈们有家就必须有房的思想观念依然没有变,手上有余钱就购房,为了孩子的将来努力挤进城市狭小的空间。于是乎,原本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房价随之上涨、生活成本更是水涨船高。

其次,80后处于社会转型期,他们手头无钱但房价疯涨,不得已落下了“啃老族”的名声,虽然很无奈但这亦是社会现实。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滑坡的担忧,更让人感受到了“拼”的异样力量,如拼爹、拼权、房叔等等层出不穷。

而90后呢?在有了80后一代的过渡期后,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上都显得有些“任性”,对房的概念不那么强烈了,特别是对于不断攀升的房价,更显得嗤之以鼻,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做人生的选择题,更懂得了如何“放弃”——尤其纠结于高额房价还不如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别将90后选择不买房看成是面对高不可攀房价的无奈之举,我们更应该看到90后这种思维变化的可喜之处,毕竟买不买房和买不买得起房,是两码事。90后对房的概念不再那么强烈,或许他们更注重的是家的概念,而家与房虽然两者密不可分,但演变到现今社会,人们更在乎的是“爱或不爱,我都在那里”、“有你的地方就是家”,这种相濡以沫的亲情和浓厚家味或许不是一套高价房所能够带来的。

别再以一份蓝皮书来给90后贴标签,蓝皮书最多只能反映出90后一代的心声,这个心声的透露,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关注,在制订政策和方针时,要有的放矢,毕竟90后一代是国家扛大梁的一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方向。

或许,正是这份蓝皮书的出台,房地产商正在悄然中改变着产品的定位,根据未来需求的变化,如何吸引90后人群或将成为主攻方向。但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假定90后真的成为不买房一代,那么将来谁买房租给你?不可能指望开发商把房子建成都自持,然后租给你吧?

所以说,90后将会是“不买房一代”是个伪命题,仅仅是喜不喜欢买,什么时候买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房子在国人心中重千金,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观念的存在,和国人浓浓的家庭情结有关,和久远的传统观念有关。很难说,这种观念就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能说这种观念就是完全错误的。

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的居民和我们的居民思想观念不同。他们在意的是高质量的生活。可以拥有豪宅名居以及生活保障固然是最好的。但是,要让他们在房子和生活之间选择,他们更在意的会是生活。很多西方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未必就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其生活质量也没有因为没有房子而降低。这就是思想观念不同带来的生活精彩程度的不同。

“不买房一代”并不是没有房子居住,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租房标准。单身时候,选择小房子租赁;结婚之后,选择大房子租赁。租房的代价远比买房的代价低,按照买房子实际上是买一个空间和年限的说法,租房和买房之间的消费差距还是巨大的。而租房子并不代表居住的水平就是低下的。而且,由于现代人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再也很难做到一辈子在一个城市工作,在一个单位工作,有了固定房子的牵绊,还会给变换工作,变换城市带来不小的麻烦。不仅成了房奴,还让房子成为事业的牵绊。因而,相较于70、80后,90后更倾向于即时的享受,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是,他们貌似更愿意“改善生活”、“创业拼搏”,而不是“购房当房奴”。

但问题在于,完全主观的个体偏好,到底有多大可能,会转化为最终的行动?纵使是90后群体,也身处在一套既定的社会秩序内,也置身于多种代际所构成的关系网络里。就此而言,所谓买房与否,从不只是个人的抉择。

倘若真有“不买房一代”,也必然不是因为,这一代人内心不想买房,而是要取决于社会形态的沿革。当人口流动变得更为自由,当财富保值、增值渠道更加多元,当市民待遇与房产状况彻底解绑,人们对“买房”的执念,才会真正消退吧……明乎此,我们便应明确,90后或成“不买房一代”的预言,几乎毫无兑现的可能。至少,其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大面积的现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3/796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