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三年级孩童作文故事 折射教育缺失

2015年01月14日 13:33

 

【事件介绍】

 

三年级孩童作文故事曲折:公主为王子“打胎”

王子和公主是不少童话的常见主角。在以往的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虽然历经磨难,但最后还是会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可是1月7日福州一位小学老师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图片中是该老师班上的学生写的作文。这篇作文虽然也是说王子和公主的事,但具体情节却让人看了冒冷汗,难以想象是出自一名三年级学生之手。

故事曲折离奇竟有“打胎”细节

“班上学生写的作文,还只是三年级,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必须跟大家分享。”7日上午,网友“MM玫玫mm”在微博上发出一张图片,图片中是该网友所教的一名三年级小朋友写的作文,作文题目是“王子找公主”。

在作文中,这位小朋友讲了这么一个“童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王国的王子和一位王国最美的公主结婚了。可没几天,王子却发现这公主和另一个男性朋友走得很近。“这男的是谁?”在王子的逼问下,公主只好承认这男子是她的前男友,而且自己还怀了前男友的孩子。最后,在名医的帮助下,王子通过棍打公主肚子,把孩子给打掉了。当然,最后王子和公主还是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故事结局虽然很美好,但整个过程却令人不寒而栗。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会出自一名不少字还用拼音代替的三年级学生之手。而这道25分的作文题,老师最后还是给出了15分的“高分”。

7日下午,记者通过微博私信向该网友提出采访要求,不过对方得知采访内容将会见报后,便不再回复记者私信。

网友:孩子肥皂剧看多了

微博一经发布,网友们立刻炸开了锅。“三年级小孩?这孩子都看了什么啊!”不少网友都对这孩子作文的创意来源好奇不已。不少网友猜测,这孩子恐怕肥皂电视剧看多了。

“现在有些电视剧,男男女女的事情讲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千万别让孩子看。”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表示,自己家孩子虽然才七岁多,但说出的话经常会让他吓一跳。“不仅说话相当成人化,和班上女同学对话,都有一股浓浓的琼瑶味。”看了这篇神作文后,网友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让孩子远离肥皂剧。

 

小学生写“公主为王子打胎”作文让谁尴尬

许多人看了此作文直冒冷汗,其原因主要在于曲折离奇故事中竟有“打胎”情节。小小年纪就开始想些这样“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么长大后会不会“水涨船高”呢?当然,作为长者,他们担忧的是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这个出发点自然没有错。不过,尽管如此,也不必将此视为洪水猛兽。

审视这篇作文,故事情节可谓创意频出。比如,该文一反简单无奇的故事惯例,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构建了如此“离奇”的情节,仅在独创性这一点上就值得点赞。而且,用棍子击打的“打胎”情节,看似很残酷,其实是儿童懵懂心理的写真。因为其误以为“打胎”就是用棍子去打胎。而这正是小孩最宝贵的品质——天真可爱。

再说,作文允许虚构,虚构得好本身就是写作能力强的体现,并非现实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打胎”情节只是一种写作虚构而已。深入一点想,只能说明这个孩子平时的洞察力、想象力远比一般孩子丰富一些而已。其或许还是块当作家的料,当然需要稍加调教与假以时日。

其实,在孩子“打胎”作文这件事上,真正该反思的是我们大人。要多想想我们以及社会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教育大环境?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篇小学生的童话创作亦如此。如果该生不是耳濡目染了大人的谈话以及影视剧的一些类似情节,想必也很难创作出如此“可怕”的情节。某种程度上,孩子的童话习作是一篇反映成人版的“现实童话”,不妨当作是呼吁成人社会反思的儿童心声的呐喊。我们该做的是,多屏蔽一下少儿不宜的教育环境,多为孩子提供纯真洁净的童话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值得提醒的是,该生的语文老师千万别“小题大做”,要冷静机智应对,发挥教育积极引导的作用,注意保护好孩子的隐私,更不要随意发微博“张扬”。否则,一颗未来作家好苗子或许就会受伤害了。

 

“公主为王子打胎”让人笑不起来

世俗化正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些纯真、浪漫的童话故事,也会遭遇现代性解构甚至恶搞。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主,沦为“打胎记”的女主角;角色反差的背后,说到底是社会变迁和社会心态的缩影。

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财富时代,与财富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炫富与哭穷;我们这个时代是速成时代,与速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浮躁与喧嚣;我们这个时代是娱乐时代,与娱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娱乐与忽悠……可是,在一个盛行调侃和恶搞的娱乐时代,小学生作文“公主打胎”却让人怎么也笑不起来。

人流不仅意味着身体的痛苦,也意味着精神上的痛苦。只不过,商业资本和快餐文化,让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三分钟无痛人流”广告大行其道。身体亚文化的潜滋暗长,也让一些年轻人在性观念上过于开放,人流也见怪不怪。小学生作文中的“公主打胎”,难道不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现形”?

社会变迁,也让儿童过度社会化。不论是“金钱梦”,还是“梦想现实化”,抑或“公主打胎”,孩子们超越身心发展规律的角色扮演,让人诧异又痛心。孩子们如此“早熟”,也从侧面说明社会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眼中,“公主打胎”只是一种叙事工具,却不明白背后的爱与痛。在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边缘化;一个原本沉重的话题,却成为孩子笔触中一个戏谑的桥段。因此,我们不能将“公主打胎”的板子全部打在孩子身上,却忽视了全社会在未成年人性教育上的不足。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独特的地位;应该将成人看作成人,将孩子看作孩子”。面对“公主打胎”,我们既不能“谈性色变”,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从性教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以关爱孩子的名义来“亡羊补牢”,在关注孩子们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无需批判“公主为王子打胎”的作文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中国小学生的童话故事。虽然这篇作文依语文老师的标准未必精致,依成年人的标准也未必成熟,依一些道德标准也未必完全高大上,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样一篇作文也不应该被过度批判和过度解读。

首先,作文从来都不应该有过多的局限。正如文学本身就应该是自由的。因此,无论小学生如何写作文、无论写出多么雷人的桥段,我们都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再者,我们不妨来看看这篇作文的要求:“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童话王国里遨游吧。把你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给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也就是说,此篇作文的要求就是要展开想象,如果展不开想象,也未必完全符号作文的要求。因此,既然该作文展开想象了,甚至雷人了,也无需苛责。

更为可贵的恐怕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作文多为了达到某种正确而致使假话、谎言连篇。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还曾刊发文章,作者称某部委办的全国中小学征文评选连续看了近600篇作文,发现全部都是假的,假事、假情、假议论。其中,生病下雨摔跤让座已经成为“标配”;李白孙中山屈原等人说过的话覆盖率出奇得高,读完能够让人吐血;许多学生家长都不幸去逝,多半孩子生活在不幸家庭中……

应该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对作文有着严格的“评分标准”和“正确答案”。而中小学写作文也为了达到某种正确,将故事向一些所谓的主流思想靠拢。当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些正能量,也便只能编造正能量。假话大话空话连篇,也便成为常见现象。对比之下,这个写了《王子找公主》的小学生,倒是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内心来写作的,是“我手写我心”的写照,是对这个世界婚恋认识的真实理解。

这位看此作文的语文老师,其实也需要得到“赞”。这道作文题共25分,老师最后还是给出了15分的“高分”。而对此作文扣10分,我相信更多的是出于“技术”层面的扣分,而并非完全否定这位小学生的展开想象、书写真实、表达自我之举。应该说,该老师的作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正是一位语文老师所应该具有的审判标准。

对这篇作文,家长和老师需要提供的帮助是,要对孩子的性常识、婚恋知识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影视剧里的“打孩子”,并不是拿着棍子打孩子这么暴力、雷人……仅此而已。

需要明白的是,小学生的作文本就应该是雷人的,所谓“童言无忌”,更所谓“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因此,别拿某种正确的思维和过于高尚的道德标杆去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丈量。比起孩子们的真实、天真,或许成年人的圆滑、迂腐、造作与功利才是更可怕的东西。

 

【启示与思考】

福建福州一名小学老师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学生“奇文”。作文描写王子娶了公主,却发现公主怀上了前男友的孩子,王子在名医的帮助下用棍子给公主“打胎”。最后,王子和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脑海中的“童话”居然蕴含三角恋爱、未婚先孕、棍打堕胎。如此暴力狗血又儿童不宜的“剧情”,着实让大人们惊出一身冷汗。孩子是如何“创意”出这一切的?是谁让其对三角恋、“打胎”、未婚先孕这些现象如此熟悉,毫不避讳?

孩子是成年人的一面镜子。在成年人惊诧于“小大人”雷人言行的时候,更应思索大人为小孩树立了怎样的榜样?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性早熟与性迷茫,也源于性教育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大尺度的影视剧却时而充斥着荧屏,老少“共赏”。是的,我们应努力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东西,但是,我们又没法让孩子完全处于“真空”中。呼吁救救孩子,也需要成年人做出表率,“自我救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4/7963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