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法国姑娘倒追苏州小伙“裸婚”令人惊叹!
2015年01月14日 09:24
【事件介绍】
法国姑娘倒追苏州小伙:不要房、不要车只要爱情
现在,娶个老婆要花多少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准备个婚房是最基本的吧。那娶个洋媳妇呢,是不是成本更高?一个法国姑娘“任性”地告诉你:“不要房不要车,只要你爱我。”一起去登记处登记一下,领个“红本本”就OK了。
1月4日,2014年江苏涉外婚姻登记工作总结报告出炉,截至去年11月底,江苏共办理涉外结婚登记1439对,涉外离婚登记207对。其中,1140位“洋女婿”娶了江苏姑娘,279个洋媳妇嫁到江苏,高于上年同期。
与中国人的含蓄腼腆不同,外国人谈恋爱时比较直接,对喜欢的人会直接表白。
1月4日上午,记者就碰到一对异国情侣来领证。26岁的Emilie是法国姑娘,比苏州小伙小谢大两岁。女追男隔层纱,套用在Emilie身上,更是贴切。“去年3月份,我到苏州实习,在单位第一眼见他,就被电到了,好帅!当时就偷拍了一张照片。”Emilie说起“追夫之路”,很兴奋,一口中文说得特别溜。
“她是复旦留学生,精通七国语言,绝对的学霸。”小谢在旁边补充道,一脸骄傲。
“真的特别帅,从那之后,我经常借着工作之便,偷跑过去看他,想跟他说话。”Emilie转头看着老公,还是一脸爱慕的表情。不过,当时小谢可没有理她。“起先因为一点都不熟,也没说过话,就觉得这外国姑娘挺热情。”但很快Emilie的直接、爽朗,就让小谢招架不住了。“大概四个月后,我们一起去烧烤。聚餐后,她就很快表白了。”说到这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小谢搂着老婆,两人亲了一下。“一般来说,都是男孩子先表白,但我等不及了,那时候我就要毕业回法国,想先把他定下来。要是不成功,我以后也不会来中国了。”
1月4日,谢先生的父亲也陪着一起来了,言语中对这个“洋儿媳”很满意。“交流完全没问题。”说起文化差异,谢爸爸坦言:“他们俩在外面单住,每个星期大家一起聚餐,挺好的。说实话,就是娶个中国媳妇,现在的小年轻有几个愿意跟父母一起住?而且这法国姑娘实诚!”
谢爸爸说的实诚,其实是指法国姑娘愿意“裸婚”嫁到他们家。“在法国,年轻时在一起,即使没有车没有房,但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努力,有爱情就行了。”Emilie说得很认真。
“求婚时,她就说,不要车不要房,只要一只猫,就当我们的孩子。我当时就哭了。”小谢感动地说,这点真的让他很意外,“我觉得,跟她在一起,我也会变成更好的人。”
跨国师生恋,中文老师嫁给了韩国人
传说中的韩国婆婆也没那么可怕
来自无锡的缪小姐与韩国人李先生,是在工作中认识的。缪小姐是李先生的中文老师,两人一个高大,一个娇小,很是般配。
“他2012年外派到中国工作,要学中文,我兼职做他的中文家教老师。一来二往,就看对眼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很聊得来。”缪小姐笑着说,她读的是韩语本科专业,这不仅让她找到了翻译工作,还收获了一份跨国“师生恋”。
虽然缪小姐是李先生的中文老师,但实际比他小了7岁。
缪小姐赞叹对方很细心,特别包容她,有时也会陪她一起疯。“像他经常装作听不懂中国话来闹我,非要我用韩语教训他。”
提到跨国婚姻的烦恼,缪小姐坦言:“其实领证之前很担心,因为听说韩国婆婆对媳妇要求特别严格。6月下旬特地去了韩国,跟他父母见面,住在他家,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父母对我很照顾,我就决定嫁了。”
目前,两个人都将暂居江苏。
当爱吃鸭头的南京姑娘遇到美国老公……
本来婚姻就不是简单的事情,又是跨国的,更是充满了各种小纠结。截至去年11月底,江苏的跨国婚姻有207对解体,离婚原因中,“感情不和”的占71%;其次是因为“两地分居”“家庭纠纷”“第三者插足”“教育子女”和“婚前缺乏了解”等。
小林是名南京姑娘,“大萝卜”性格在她身上很明显,这常成为她和美国老公大卫吵架的导火线。“她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让我干这干那,我真的很疑惑,为什么她从来不向我说谢谢?”大卫的问题,在小林看来,就是多此一举,“两口子为啥还那么见外,说客套话?”
小林说,此外,还有饮食方面的差异,她爱吃鸭头和鸡爪,而大卫对这些食物难以接受。
“通过与离婚当事人沟通,我们了解到离婚主要原因,还是双方当事人在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彼此难以相容,容易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沟通和磨合。”省涉外婚姻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很多女性都对“跨国婚姻”抱有憧憬,但对于其中的许多困难,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数据
66个国家与地区与江苏联姻
省涉外婚姻登记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截止到11月底,江苏共办理涉外结婚登记1439对,涉及66个国家和地区,仍以韩国、日本、美国为主。
而突尼斯、布隆迪和圭亚那则是去年首次与江苏居民联姻的国家。去年青奥会在南京举行,这三个国家都有运动员前来参赛,其中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还前来参加了开幕式。“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越密切,越有利于适婚男女结为夫妻。”有关人士介绍说。
最大的年龄差距:53岁
在去年的涉外婚姻中,“洋女婿”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1~40岁,占结婚登记总数的32%。江苏姑娘的主体年龄段集中在20~30岁,占结婚登记总数的46.3%。
从总体上看,夫妻双方在年龄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在0~15岁之间,去年上半年,结婚登记年龄差距最大的是38岁,是一名日本男子娶了南通女子。而下半年,美国男子迎娶宿迁女子,打破了这一纪录,他俩的年龄差距为53岁。
“洋媳妇”越来越多 去年来了279个
目前,“洋女婿”还是比“洋媳妇”多,但不可忽视的是,“洋媳妇”嫁到江苏来的越来越多。据统计,去年前11个月被江苏小伙领进家门的洋媳妇就达279人,占登记总数的19.4%。“这也说明,随着江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更多的外籍女性愿意与江苏男性结为夫妻,共同生活。”
省涉外婚姻登记中心有关人士称,“洋女婿”学历为本科及大专学历的有682人,占总人数的47.4%。研究生学历的高达248人,占到17.2%。而江苏姑娘也不差,大专学历以上的有794人,占到55.2%。由此看出,“门当户对”是涉外婚姻的一大亮点,双方的学历差距正在缩小。
不图钱的倒追女,在法国不稀奇
网上一篇“法国姑娘倒追苏州小伙”点击率很高,里面提到的法国姑娘“不要房不要车只要你爱我”,与中国时下爱情婚姻的主旋律差异颇大,应当引来无数中国待婚男子的喝彩声。
无独有偶,前几天一位笔者相识的法国帅哥来电话,倾诉他结识一位大陆女友的苦衷:女友母亲要求他在中国买房后才能结婚,而他自己收入不够,又不想向自己父母伸手,于是很感苦恼。而最令他百思不解的是为何爱情婚姻非要与房子、财产连在一起。他问我:中国是不是都这样?那个女子是爱他这个人还是爱钱财?
想到前一阵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到法国来组织专场活动,一些学汉语的法国青年也很关心。但在看完后他们的评论是:中国谈恋爱、找对象时掺杂了太多的物质因素、外在因素,缺少真正的感情交流和“来电”。一位法国青年还一本正经问我:中国小伙子没房真的很难找女友?这不是骗人的吧?不会吧?
其实,上面文章的标题就说明了问题:“倒追”、“不要房不要车”等表述,恰恰说明了现在中国人婚姻爱情的常态是“男追女”、“女的要房要车”。事实上,无论是亲友介绍还是各地的“相亲角”,中国式的“谈朋友”大都是先进行硬件条件的比较对接,然后才可能坐下来谈,这与西方社会有很大差异。
在法国,男欢女爱的基本条件是感情:没有爱、没“触电”,两人不可能在一起。据去年6月法国民意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法国人觉得爱情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而一对伴侣走到一起最重要的因素是感觉、爱情、志趣相投、外表吸引对方等。对于女方而言,男子的吸引力体现在幽默、懂的尊重人、理解人、有教养、有知识、有情趣、浪漫等方面;对于男子而言,女子的吸引力在于理解人、聪明、能干、有独立性、美貌、有知识、有情调、掌握好厨艺等。竟然没人提到物质因素如收入、房子等(在西方国家车子是代步工具,不计入财产之列)。
当然,社会环境的差异大:在西方国家、尤其在法国、德国等,恋爱不一定结婚、从一很难而终。男女青年从青少年时期就会开始谈恋爱,但一路走到红地毯的人则凤毛麟角。一位法国男青年对笔者解释道:青少年开始人们就会谈情说爱、甚至同居,但结婚就需要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另一半,这既是经验的积累、眼光的成熟,更是到了职业生涯稳定需要建立家庭时才水到渠成。由此,人们可以在婚前有不止一段恋爱史,直至最终找到一生的伴侣。既然恋爱不一定走到结婚,当然由感情来决定一切。
上下代关系也不同: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子女到了成年必须自己出去闯荡,父母责任也就到此为止了。很少有父母(除了很有钱的富人阶层外)会为子女购房、买车操心。自然,子女也认为结婚、生子等是属于自己的事情,不能依赖父母。从法律而言,西方社会对于财产的属性非常敏感:父母与子女各有各的财产,父母给子女钱财、房产都要计入相应的财产转移等级,要缴纳各种税务。因此,男女结婚就有钱买房没钱租房,不会出现不买房不结婚的情况。法国与欧洲大陆均实行拿破仑法典,男女双方婚前财产各归各所有,不可能一方财产上添加上无实际财产贡献的另一方姓名。
因此,法国的男女恋爱基本与钱没什么关系,更有甚者,男女往往在金钱上还分得很清楚:你是你,我是我,罕见男士老给女方买单的事。连同居后也大家分担房租及日常开销。他们认为如果金钱不这样分清楚,就有一方揩另一方油之嫌,爱情就不纯了。
具体到谈情说爱方面,西方女子不在乎谁追谁,只要喜欢就会采取主动明白表态。自法国68年学潮以来,女权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感情领域女子采取主动的也越来越多,她们追求独立、自立、自重,要求男女平权,要求在两性关系上的平等。甚至认为如果男人无法给予女子性满足,女子就应走人。
再举几个自己遇到的实例加以印证:
例子一:一中国女孩与法国同学恋爱。她说法国男孩是够浪漫、有情调、又幽默。缺点是太抠,什么都要一人一半,不懂男的就是要给女的买单这最简单的道理。
例子二:一法国大学生与中国女留学生恋爱。他说中国女孩什么都好,就是太抠:只让我请客,她从来不掏钱。时间一长,怀疑她是爱我还是冲我的钱而来?
例子三:一中国女子到法国与一位高龄男子结婚,来电话咨询:该男子很有钱,如果他很快去世,财产是否由她继承。答案是:不可能。法国法律规定如果结婚时没有订立财产契约,则婚前财产各归各所有(他财产归其子女所有),婚后产生的财产才一人一半。如果是因为财产与法国老头结婚,那么你的企图很可能落空。
例子四:一法国富男深爱一中国姑娘,结婚时却要求签署财产分立契约,婚后推女的出去赚钱,家庭开支则按比例由两人分担。该中国姑娘因受不了这口气而开始闹离婚。
由此可见,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法国乃至西方社会与中国差异很大:“倒追苏州小伙”、只要爱情无所谓房子等等,这些对于法国姑娘而言很正常的反应,到国人眼里却有了“高大上”的含义。而中国人“谈朋友”时的种种要求,在西方人眼里也就具有了浓重的物质至上色彩。但就实质意义而言,中国择偶标准后面有看重家庭价值、强调婚后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等种种考量,再加上父母为子女呕心沥血以及国人看重拥有自己居所的传统心态,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物质因素在婚姻中起如此重要的角色了。而西方社会感情至上、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财务个人主义的爱情观、婚姻观,既是“性革命”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可能也是男女分手频繁、离婚家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示与思考】
如果房价对年轻人来说不是这样离谱,“裸婚”也不会成为流行语。按照现在的标准,我们的上一辈人基本个个“裸婚”—那时候结婚与商品房、私家车、婚纱、钻戒,以及海外蜜月……似乎没有神马关系。
不过,当时的人们好像也没有觉得结婚很轻松。每个时代都有结婚的通行标准,从“三转一响”、“36条腿”到“四大件”,直到如今的“五子登科”(妻子、孩子、房子、车子、票子)……“物质”从来没有从婚姻中退场。
爱情是花前月下,婚姻是柴米油盐。当你选择走入婚姻殿堂,是否意味着爱情必须面对物质的挑战和生活细节的消融?“裸婚”到底是坚持了爱情至上,还是对将来的不负责任?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被要求承担更多物质责任的男性和对婚姻更没有安全感的女性,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不管如何,“裸婚”不过只是长途旅程的开始。婚姻的幸或不幸,并不看你开头是“裸”还是“不裸”。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4/7963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