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黑龙江:政府应充分发挥提升城市品位的主导作用

2015年01月14日 10:0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宣示,传达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指明了依法治国是实现“目标”的必由之路。法治是前提和基础,而“美好生活”是奋斗目标,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在严格守法、公正执法的同时,要坚持以民生为根本,以对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佳的模式、更优的方法,做实、做细、做精职责内的“顶层设计”。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件艺术品,那么政府就是这件艺术品的总设计师,政府在提升城市品位方面有不容置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政府在提升城市品位上应发挥主导作用。

守土尽责,延续历史文脉

个性化特色城市的形成发展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保护城市遗产是形成特色城市的个性基础,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所在。政府应保护、延续好历史文脉,让人们能够看到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是保护自然禀赋。在城市发展的进城中,要让山常青,水长流,要因地制宜,就势而为,避免“大拆大建”,更应杜绝类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被出租沦为种藕、养蟹的池塘”这种贻害后人之举,要守护好青山绿水、一草一木,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保留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载体。不仅是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百姓的精神家园;既能体现出历史文化价值,也能构成现实生活的独特品位。政府要在发掘、保护好历史建筑的同时,在新建筑中融入其核心元素、符号,注入新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展现一脉相承后的升华。如亚洲最长的步行街中央大街,始建于100多年前,欧洲风格满布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五步一景,十步一观。承载了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及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是来哈尔滨旅游观光者必到之地。三是弘扬地域文化。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务必要延续城市文脉,积淀文化底蕴,追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重弘扬地域文化。哈尔滨市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又称“冰城”,因其毗邻俄罗斯,兼具中西合璧的城市风情和粗犷豪迈的北方民族风情。不仅是冰灯、雪雕构筑了像童话一样充满想象的银白色世界,更有那充满异国情调的雕刻、绘画、镶嵌、穹隆、砖木结构的建筑细节,随处可见的俄式砖木结构的教堂、住宅及餐厅,久负盛名的“大列巴”、“红肠”、“格瓦斯”以及新颖别致的“果戈里书店”——赋予了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而哈尔滨被称为“油画之都”,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俄文化交流,更受益于政府在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完善市场等方面的投入。

 

研磨细节,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的品位是从许多城市细节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是从人们怡然自得的生活中体味出来的。政府唯有在细节上提升城市品位,方能达到两种境界:一是人在“画”中游。提升城市品位,要注重雕酌一街一铺、一江一河等城市细节,激发城市活力。闻名于世的水城威尼斯和苏州园林的魅力就在其一步一景、充满情调的城市细节之中。尽管街面不宽,楼宇不大,甚至有点陈旧,但几乎每一建筑和店铺都值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相反,有的城市虽然街景宏大壮观,现代时髦,但因忽略了细节情调的营造,建筑装饰、临街铺面没有文化的沉积感和独特性,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二是“情”在景中流。城市,可以说是人们寄托情感的一件艺术品,而对于城市细节的关注,就是让这件艺术品日臻完美。城市细节既应显示城市魅力又应让生活更便利;城市细节既体现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又是城市精神的象征。曾读到一篇题为《巴黎是如何让市民“热爱”公交的》文章,谈到巴黎公交之所以备受称道,是因为它融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以景观的视觉刺激,让每一位使用者都感到舒心、便捷,细细品读,仿佛远隔时空就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由人性化服务所彰显的城市品位。此外,城市里别具一格的“景观凳”,公共场所温馨、可人的服务信息等细节,只要做到情景相融,便可令人心生暖意。

 

精心谋划,做实系统考量

政府所谋之事,特别是事关民生之事,皆为大事、要事,不仅要做到深思熟虑,更要能够深谋远虑。在此,重点谈两个问题:一是完善多元化交通脉络。我们可以想象,一座“堵城”堵塞的不仅仅是道路,还有人们的心境,拥堵的交通使百姓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到制约,品位更无从谈起。政府部门要加大城市小街、小巷的建设力度,让城市变得紧凑、节约,让小街道恢复生机与活力;要完善交通监控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强地上、地下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尽可能地降低私人交通出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要致力于完善绿色公交体系,解决好低速、阻塞的城市交通问题,建立高效、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脉络,节约能耗,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与活力,实现“与民让路,路畅民安”,城市品位自然会得到提升。二是致力解决“短命工程”问题。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50年至100年。而实际上,我国被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短命建筑及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每年碳排放量增加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品位。政府应本着对现实与历史负责的态度,强化城市规划系统考量,本着对百姓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接受历史的检验。网络上有大量的文章谈到,德国人在我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建布满喷泉鲜花和灯饰的广场,却精心修建了“看不见”的下水道,在100多年后,让我们看见了一座从来“不淹水”的城市……真的是值得深思!值得借鉴!

 

打造亮点,坚持创新为魂

品位之所以被追求,体现在前卫性、先进性和时尚性,体现在能够先行试验、引领潮流、创造时尚。提升城市品位,要精于推陈出新,干出精品,做到极致,保有持久的魅力与活力。一是凸显时尚经济。城市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发展,时尚就是最前沿的“关注点”。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政府要特别关注时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网络经济、旅游经济、生态经济、品牌经济、特色经济等方面,找准定位,把握需求,驾驭市场,吸引关注力,创造生产力。二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价值与生命力是无限的。“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建筑还在说话”。美国前卫建筑师盖利将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古根海姆美术馆献给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之后,这座往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立即成为热爱艺术人士的新朝圣地,成为世界艺术建筑的先锋代表,被列入20世纪世界建筑经典。在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展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名列第二,毕城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也随之大大提升。三是发掘精神内涵。精神和信仰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品位在于建设更在于经营,政府在追求“硬实力”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发展“软实力”。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音乐之都”,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正源于人们对艺术的珍视、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在城市地标性建筑方面也应深挖精神内涵,唯此才会是独一无二、触及灵魂的,正像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大庆的铁人雕塑等等,承载了时代内涵,放射着城市精神给予我们创新发展的动力。此外,如果一座城市堪称“诚信之都”或是“港湾之都”其品位自是不言而喻。

 

以民为本,实现和谐共融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政府在追求城市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同时,应增强对人的关注以及环境与人亲和关系的关注。一是提升幸福指数。一座城市的品位应该是“一群人”与“一座城”的默契与交融,是百姓与政府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政府要强化亲民意识,多行惠民之举,倡导“家”文化,着力提升城市幸福指数,只有先行让市民充分享有归属感、安定感和满足感,才能谈得上增强责任感、激发成就感,也才能提升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二是完善育才举措。政府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追逐梦想的舞台,完善配套服务系统,用心、用情做好凝心聚力工作,使“能干事的人想干事,肯干事的人能成事”,使高品位的城市成为哺育、造就人才的沃土。

总之,政府应充分发挥提升城市品位的主导作用,把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充分体现细节化的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百姓拥有“更优的生活氛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强的生命张力”,在属于他们的城市中生活得更踏实、更温暖、更幸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4/7964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