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上海:扎根社会生活,夯实治理基础

2015年01月16日 10:42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在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2014年,中共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聚焦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区域化党建、街道行政、网格化城市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等,破解上海基层建设难点,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政策解决方案。以此为立足点来总结和思考虹口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我们发现,近年来虹口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积极探索面向基层、贴近生活、扎根社会的现实工作路径,初步形成“党建引领、条块协同”的地区治理体系、“共治、自治与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和“多样化、综合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努力提升“多层次、专业化”社会治理能力,正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的要求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考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韩正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种种社会现实也说明,基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首先围绕调动居民群众积极性来展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保持社区稳定文明有序发展,并由此促使整体社会关系与秩序充满活力。根据市委“一号课题”所形成的政策体系,结合虹口区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扎根社会生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夯实社会基础。

一是构建扎根社会生活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重点在社会生活领域,关键点在党组织能否发挥核心作用。四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由此进一步确立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行为。同时,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实际。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曲阳社区,曾留下让群众生活得好的嘱托,这也成为30多年来虹口基层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起点和特点:围绕群众的生活建设展开各项工作,并由此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也要从基层社会生活建设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带动社会建设,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注重加强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的有机联系,将社区有利于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各类政治性资源性要素集聚起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将基层社会治理举措聚焦于生活层面具体问题的解决,构建党在基层以街道党工委为区域政治核心的横向执政工作框架,形成以社会生活化为内容特征的基层党建大格局。

二是积极完善扁平化的街道行政运作机制。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行政管理机构日益转向扁平化,更贴近社会日常生活,这也是应对现代经济社会日趋复杂化挑战的自我调整。正如韩正同志所指出的,街镇是城市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单元,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与服务上来,加强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强化城市管理的工作。从未来虹口基层社会的发展实际来看,人口集中度较高,人员社会流动频繁,同时居民需求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将不断强化,基层整体社会环境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虹口的工作实践来看,基层社会现实要求政府在推进基层社会建设时,有效利用现有的各种社区服务中心,在整合原有街道机构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够及时地发现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并将其与相关的公共资源、服务配置相对接,建立有效应对与反馈评估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管理服务介入社会关系领域,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街道行政的法治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着力建设多样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新结构。基层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主体性参与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关键所在。2007年7月习近平同志视察虹口社区建设时强调,社会建设要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发挥好群众参与的重要作用。随着以拥有房产为基础的市民财产不断增加和以小区环境为重要议题的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在推进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如何搭建参与平台、推动各方参与,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服务市民、实现治理的难点所在。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如何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并由此提升公共政策决策、执行与评估过程的有效性,需要确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把社会组织的作用仅仅局限于满足政府购买服务上,应进一步发挥他们在专业性、公益性、协调性事务与服务上的更大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多方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上。

四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保障。先进的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制度保证,而实现社会治理的前提就是要依法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否发挥实际作用,需要法治保障与制度建设,特别是居民的法治意识和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能力的提高,以及作为一种社会法治力量的法律工作者作用的充分发挥。四中全会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同时“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从虹口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一方面,要在理清条块关系、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基层司法所的作用。司法所要利用专业优势,为基层党政组织的依法行政服务,确保街道办事处与党工委的行为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在社会治理中创设条件,为律师参与化解矛盾、参与协商、依法维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久的平台。这方面,虹口律师参与旧区改造已有比较有效的案例。

五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凝聚。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思想引领和文化凝聚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结合虹口实际,我们要继续抓好两个重点工作:一是立足党史党建联动,发挥好虹口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角度,推动中共四大、“左联”、精武体育、二战犹太人避难虹口以及远东反战会议等历史文化的研究,实施“虹口记忆工程”,加强对相关历史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宣传,以本地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来塑造虹口基层干部和市民的内心世界,丰富虹口文化内涵。二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多样的价值观和多种的心理诉求,继续在实践中搭建市民互动平台,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并在此过程中植入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动活泼,从而为社会治理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扩大基层社会区域认同。

六是打造一支充满热情、具备高素质、熟练掌握工作技巧的基层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基层社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展望将来,我们将进一步通过“社区百人工程”等人才工程充实居委会后备力量,整合公益队伍并推动人才培养专业化,使一线社区干部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从而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坚实保证。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6/7967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