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磊:中国城市记忆武汉之“汉阳造”
2015年01月16日 12:57
王磊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双学位硕士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116/796779.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0116/796782.shtml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武汉地区较少关注的一个地方——汉阳。我们知道武汉,主要是由汉阳、汉口和武昌三个地方组成,汉阳到底在武汉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如果从今天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把汉阳定位为一个工业的区,因为从现在武汉市整体发展规划而言,还是汉阳以工业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武昌以文化和政治为主。
熟悉武汉的人都知道,武昌的高校是非常多的,基本上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最重要的几所部属高校都坐落于武昌,所以武昌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实力是非常强的,再加上武昌本来就是整个湖北省众多省级单位的所在地,所以武昌拥有政治、文化和科技的优势。汉阳位于武昌与汉口的对面,这里虽然没有武昌政府集中和高校林立的优势,也没有汉口商业化的市场便利,但是汉阳还是有它引以为豪的工业基础。
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汉阳已经成为了武汉地区乃至整个湖北省,以至华中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基地,所以说汉阳的优势还是工业基础,再加上汉阳由于开发得比较晚,整个城市可开发用地还是比较多的。近几年来,很多的开发区,还有武汉市新建的、用地非常大的规划场所基本上都选址在汉阳,所以汉阳在今天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回顾汉阳的历史,汉阳最为人熟知的是什么?学过中国近现代史或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的各位观众,大致应该都可以说出几个名字来,比如说汉阳钢铁厂,还有汉阳兵工厂(最出名的就是“汉阳造”),这两个可以说是汉阳在近现代史上最为出彩和最引以为豪的两个代名词。其实不管是汉阳钢铁厂还是汉阳兵工厂,它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代表,是整个武汉地区近现代化路途上的重要一笔。
汉阳兵工厂最初是依附于汉阳钢铁厂的,因为汉阳钢铁厂是张之洞一手创办,可以说是他亲自督办,亲自设计,最后看着它成功运行,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数一数二钢铁厂的。那么,汉阳兵工厂作为汉阳钢铁厂的一个分支,它的产品“汉阳造”也可以说在当时是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汉阳的奇迹——“汉阳造”。首先,在讲“汉阳造”之前,先做一些基本的背景介绍,因为我们知道汉阳兵工厂,它是配合整个汉阳钢铁厂的建设而设置的一个特殊工厂,也是清政府在清末新政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业项目。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选在武汉市汉阳县的大别山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非常方便。最初的名字是湖北枪炮厂,主要生产炮架、炮弹、枪支三种产品,也有三个独立的厂,1904年曾改名为湖北兵工厂,最后将名字定为汉阳兵工厂,它隶属于湖北省驻省总局,可以说是整个湖北省一个重要的兵工厂。
整个汉阳兵工厂从最初构想到最终正式投产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汉阳兵工厂的历史做过比较详细的研究,比如说“汉阳造”的由来,这里我们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刚才讲到汉阳兵工厂是经过几次改名的,最开始叫湖北枪炮厂,所以整个汉阳兵工厂的产品以枪炮为主。由于清朝末年主要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中国的自主创新并不是太多,汉阳兵工厂也不例外,它的技术也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加以改造为主,但是,整个汉阳兵工厂的产品的种类却是非常齐全和有保障的。汉阳兵工厂的建设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波三折呢?接下来就跟大家聊一聊。
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可以说是“不败而败”,本是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由于清政府的懦弱妥协,反而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当时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就提出一个非常重要但也是老生常谈的观点:只有“师夷长技”,特别是在枪炮技术上,才能真正地让中国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所以,张之洞想要筹建新式的枪炮厂,把先进的军械供给自己的部队,而不是总是向国外购买、订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我们知道,在整个洋务运动之间,中国建立了三支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还有福建水师,其中南洋水师跟福建水师实力稍差,特别是南洋水师基本上徒有其名,真正存在的其实就是北洋跟福建两个水师。福建水师的船只基本上由福州船政局自己制造,少量是向国外订购。而北洋水师因为是李鸿章统辖,财大气粗,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所以向国外订购了大量的新式装备,特别是军舰。
当时为了配合洋务运动,其实中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家比较熟悉的福州船政局,还有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可以说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军事工业。虽然中国开始建设工业基础,但是在整个中国,包括洋务派的领导阶层,并没有把自己制造的武器装备作为扩充军备的基本思路,还是希望通过在购买外国战舰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对于自己去设计、铸造武器装备则显得相对落后。
当时的张之洞就比较敏锐地认识到,只有在军事上装备了自己,才能在战争当中取得优势,或者是主动。所以在1888年的时候,在清政府驻德大使洪钧的协助下,张之洞与德国柏林的卢德维西·列维兵工厂(Ludwig Lowe)商定,购买日产五十支的毛瑟M1871/1884两种型号的步枪全套设备,拟在广东的番禺建厂。一年之后,也就是1889年,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奏请将已运抵广东的设备移至湖北汉阳,为什么选择汉阳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在汉阳不远处的大冶县,它有丰富的铁矿,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原料产地。
当时张之洞的做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但也有挑战性的。他向德国购买的是比较先进的全套机械设备,而不是一味地购买他们的产品,买产品简单,买后就可以直接用,一旦损坏或者可以换新的,或者找他们修理。但是如果你是买设备,这就相当得麻烦,因为不但要把设备买过来,还得请技术人员指导生产,还要有一些相关的原料和设计,而且把产品设计出来以后还要把它成型,如果想要产量化,还要使质量得到保证和稳定,所以说这是相当困难、复杂的。张之洞做了这样一个决策,向德国购买比较先进的毛瑟枪生产设备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也是其本人独特眼光的行为。那么把设备运到了汉阳,接着要怎么做呢?他希望清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所以在1890年,张之洞不断地上书清廷,希望在湖北建造一个枪炮厂,在1890年的4月7日,清廷奏准了这个请求,并定名为湖北枪炮厂。
1891年张之洞得知德国研制出新型的M1888步枪后,于当年的5月就立即请驻德大使许景澄追加45万德国马克,改订M1888的枪械设备。此时的张之洞不仅仅是买设备,还不断地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希望所购买的设备是最先进的。所以,张之洞他做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或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主要还是从整个中国富国强兵的角度出发,希望中国能够真正地实现军事现代化。之后,随着前期准备工作的基本就绪,在汉阳龟北路路段就开始建造湖北枪炮厂。
从1892年5月动工新建,到1894年4月枪炮厂建成并投入生产,这两年的时间,可以说也是张之洞非常煎熬的两年,毕竟厂房在建,设备还在调试,最后的产品怎么样,谁都不得而知,当时的张之洞是顶着巨大压力的。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来了,6月14日,枪炮厂发生了一场大火灾,许多的厂房和设备被烧毁,这对耗巨资筹建的汉阳枪炮厂来说,损失是巨大的,而且由于是新建,枪炮厂还没有形成生产力,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其是否真的有生产力,甚至很多人认为应当停办。
但是就在1894年,中国又发生了一个巨大的事件,那就是甲午战争。1894年到1895年,不到一年的甲午战争,让中国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洋务派看到自己三十多年经营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也在痛定思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这样不堪一击呢?除了战略、政策还有士兵军官等等相关的一些原因以外,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武器装并不是那样的精炼,那么有质量保证,后勤供应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甲午战争的惨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湖北枪炮厂或者说汉阳兵工厂的夭折命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军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支持购买外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派,可以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为他们的北洋舰队、福建水师彻底失败了。这个时候张之洞力推中国人应该造中国人自己的枪炮。所以甲午战争之后,在一些清廷的有识之士支持之下,张之洞继续推进湖北枪炮厂的建设事宜,终于在1895年冬天,整个湖北枪炮厂的重建工作完成,开始正式仿造德国M1888型7.92毫米步枪,并定名为汉阳造88式79步枪,简称“汉阳造”,这个可以说是“汉阳造”最标准的一个由来版本。
同时,张之洞还奏请清廷,建议设立湖北钢药厂,厂址选择在汉阳的月湖之西的朱家湾,制造罐子钢和无烟火药,同年枪弹厂建成投产,月产13万发,可以说把整个枪炮的生产线建立起来了。如果只仿制先进的毛瑟枪,没有相应配套的子弹的话,这个枪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张之洞看到,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枪炮生产体系,所有的零件,所有的弹药,应该都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特别是枪炮的维修、更换,都可以做到非常的及时。
“汉阳造”从开始诞生之日起,它就注定将成为一代名枪。因为它本身的定位就是很先进的,仿造德国最先进的毛瑟1888型7.92毫米的步枪,这个步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步枪,虽然是仿制,但是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是原装进口,可以说起点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以单发黑火药步枪为主的步枪配备的情况下,“汉阳造”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因为德造M1888型的枪管外套有一个薄钢版制成的套筒,用于固定刺刀套环,以防止射手被灼热的枪管烫伤,虽然这种设计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但是对于战争而言,这个设计还是有缺陷的,因为枪的本身造价就相对较高,还要做一个套筒,使用价值在当时而言并不是太大,反而比较耗工时和材料。所以在1904年的时候,湖北枪炮厂决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去掉套筒,同时将枪管的外径从13.4毫米增加到14.8毫米,以便枪的头箍和二箍能固定住枪管跟木托。可以说在拥有先进技术之后,汉阳兵工厂不断地自我改进,增加实用性,降低成本,以此更加适应中国的国情。
1913年汉阳兵工厂在参考了M1898型毛瑟枪(又一个改进版本的毛瑟枪)之后,将原先德造的M1888型框型尺寸改进为固定的弧形标尺,其划分由原来的五到二十改为一到二十,同时考虑到枪身的平衡问题,并将原来的刺刀座改到了头箍的正下方,刺刀为单刀,成为单刃偏锋,设置护手钩,改良后的“汉阳造”外观及长度与日本三十年代的刺刀相仿,但整个枪管套环要比日式的大,整个“汉阳造”的枪身达到了1250毫米,刺刀刀身长近400毫米。由此,“汉阳造”在当时的轻武器中,可以说是既具有实战性,又具有美观性,而且这样一个设计,大大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因为除了远程射击外,还充分考虑到近身格斗的需要,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仍然沿用了“汉阳造”的这个设计,特别是在白刃格斗时候,“汉阳造”的这个优势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汉阳造的刺刀产量比较低。在1895年到1909年期间,共生产了两万一千余支的枪,但是刺刀却只生产了两千多把,可以说大量的刺刀还是得从国外订购。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汉阳造”开始投产一直到1913年,它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过程,虽然仍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对当时的中国兵工产业而言,确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当然,整个汉阳兵工厂,不仅仅只是一个枪支的生产线,它还有非常多的配套厂房,比如说有制枪厂、制炮厂、枪弹厂、炮弹厂、炮架厂,还有很多的机器厂、罐子钢厂、火药厂等等。据统计,当时汉阳兵工厂的厂房将近500余间,员工4500人,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中国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在全国排名前列,连西方人看到如此规模,称其为“东方的巨龙之爪”。
二、“汉阳造”与中国革命的“半世情缘”
整个汉阳兵工厂的发展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我们知道,1911年10月10日晚上,在湖北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而作为当时湖北新军的标准配备的“汉阳造”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就给大家具体讲讲“汉阳造”和武昌起义的一些历史故事。
1911年10月10日晚上8时许,坐落于武昌城南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的营房里,革命党人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这支枪就是著名的“汉阳造”,可以说是“汉阳造”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后,步兵、炮兵、辎重部队迅速占领了楚王台、军械库,获得了所存储的德式、日式及“汉阳造”步枪两万余支、弹药无数,为整个武昌起义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
当时的武昌城,大概是周3438丈,东西五里,南北六里,有点像正方形的感觉,自黄鹤楼到蛇山东段横亘长约四里,东南为城内各标营的驻地,西南是清都督属所在地。10月11日凌晨,革命军与清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革命军迅速攻克了湖广总督署,当时的清军都督闻风而逃,于是革命党人把十八星旗插上了武昌的警钟楼,武昌全城被革命军占领。但是清军并没有放弃,清军在汉阳、汉口对革命军进行了一个强有力的阻击,然而10月11日驻汉阳的新军24标第一党代表胡玉珍起义,将整个汉阳的形势扭转,并占领了汉阳兵工厂,以王金山为总经理的兵工厂就被革命党的义军收编了,总共接收工人3000余人,步枪7000多支,子弹5000000发,山炮150门,炮弹6000发,并全力制造新的枪械以支持革命,每昼夜可出步枪60支,子弹30000发,炮弹2000枚。所以可以说,辛亥革命的首役这么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汉阳兵工厂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武器弹药。
武昌起义之后,汉阳兵工厂并没有就此停住它的发展脚步,而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到1914年,汉阳兵工厂每日生产步枪基本上达到20支,枪炮整个的炮弹30000粒,在1915年,产量定为50支,炮弹65000粒,并且当时的产量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汉阳兵工厂的生产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时断时续,所以产量也有所下降。
1926年9月,中国发生了国民大革命,也就是北伐战争,革命军攻克了汉阳,结束了北洋军阀在汉阳的统治,国民革命军正式接收汉阳兵工厂。在整个北伐期间,革命军所使用的枪械,很大一部分是由汉阳兵工厂所提供的。1927年,武昌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人来这儿执教。当时的毛泽东就用“汉阳造”步枪训练学员,每个学员还配发了一支“汉阳造”的79式步枪,规定每天政治学习结束后都要进行两小时的射击训练,每周还要到野外进行一次军事演习,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更是将军事训练增加到四小时,许多学员之后也成为各地农民起义的骨干。1927年3月18日,毛泽东出席在武昌举行的河南武装农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后他曾亲自前往汉阳兵工厂进行参观,之后汉阳兵工厂又为当时的革命起义提供了武器装备。
汉阳兵工厂,它就是一个革命的厂,先是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提供武器,后又为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提供枪支弹药,到了1927年又为农民起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武器装备,所以,“汉阳造”有着非常浓厚的革命血统,在它的性格中,一直都有革命血液在流淌。
1931年,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此时的红军所持有的军事装备大部分也是“汉阳造”。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在会议开幕的当天进行了阅兵典礼,检阅的各路部队基本上都扛着“汉阳造”的轻重机枪、小钢炮、迫击炮,可以说在当时整个中央红军的配备上,“汉阳造”又一次成为了主流。所以说“汉阳造”并没有因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革命被淘汰,反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不停的为革命事业输送枪支与炮弹。
1937年7月7日,我们知道这一天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此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开始了一场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当时大部分的中国领土短时间内就被日军所占领,在这些地方的工厂、企业纷纷开始迁移,汉阳兵工厂也不能幸免。为了对兵工厂进行有效管理,汉阳兵工厂的署长从1938年2月开始采用数字代称兵工厂的名称,1938年11月汉阳兵工厂更名为兵工署第一工厂,九江失守后,武汉告急,兵工署决定将第一工厂,也就是汉阳兵工厂内迁。因为当时汉阳兵工厂整个规模是非常大的,一旦落入到日军的手中,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所以在1938年,兵工厂就开始部署设备的转移,最初迁移的厂址选定在湖南,但是1939年湖南遭到日军的空袭,汉阳兵工厂也屡遭破坏,于是决定再一次迁址,最后奉命迁往重庆。可以说在整个抗日战争形势比较危机的情况下,汉阳兵工厂也是随着国家度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当时的汉阳兵工厂也是所有的中央所属的21家兵工厂中最大的企业,在八年的抗战中,汉阳兵工厂可以说是老树开花,重新又回到了中国军工事业的一个核心地位。
从清末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汉阳造”一直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自己的产品。“汉阳造”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它不断地对产品进行革新,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因为枪炮不是别的东西,是要在各种恶劣的战争条件下使用,经受实战检验的,如果质量不好,设计的精准度、射程、维修都非常差的话,这种枪炮肯定会立马被淘汰,而“汉阳造”在中国的战争中存在了近半个世纪之久足以证明它的质量是非常高的。现在,可以说已经很难在中国看到这样一个国产的、高质量的、可以与世界先进武器媲美的兵工厂存在了,在当时的中国正因有汉阳兵工厂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汉阳造”——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见证人”
汉阳兵工厂虽然有迁移,但是就整体而言,它还是属于整个近代汉阳工业的一个部分,那么最后一部分就和大家讨论一下汉阳的近代工业化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汉阳造”能够有如此高的技术水准和精湛工艺一定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业基础的,而这一点是离不开整个汉阳近代工业的发展。当然我们也知道,整个湖北地区、武汉地区近代工业发展的核心人物就是张之洞,可以说正是张之洞成就了汉阳的工业近代化。在19世纪80代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民族工业,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成了汉阳钢铁厂,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等一大批设备精良的工厂,同时民营工业也在官方的倡导和引导下开始蓬勃兴起。特别是在20世纪初,汉阳钢铁厂重组发展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当时中国近代第一家黑色金属冶炼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规模第一、技术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
当时的西方人士甚至把汉阳钢铁厂视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称其“不亚于美国制造之乡,是迄今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最先进的工厂”。如此之高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的难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的汉阳钢铁厂的标准是非常之高的。当然,汉阳兵工厂也在汉阳钢铁厂发展之下迅速成长,与汉阳的钢铁厂一起奠定了整个武汉地区,乃至湖北地区的民族工业的基础,同时它们依托汉阳地区的水陆交通优势,更大地发挥钢铁厂对大型企业的劳动效益,使汉阳的民营机械制造业随之勃兴。当时武汉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是非常多的,仅铸造厂就有20多家,其中汉阳占一半以上,民营机器制造厂达到18家,汉阳占11家,砖瓦制造厂、农产品加工厂也是非常多的,也大部分集中在汉阳地区,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当时的“汉阳瓦”可以说是继“汉阳造”之后又一大驰名品牌。
当然,一个良好的工业势头需要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但是完备的工业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正是在张之洞和其他有识之士不断地争取和奋斗下才形成这样的规模。特别是当时整个汉阳的近代工业化并不仅仅是官办企业而已,因为如果仅仅是官办企业还不能够称得上工业体系的建立,或工业的近现代化,必须有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补充。那么,在官方的鼓励与倡导下,当时的民营企业、民营工业也相继在汉阳兴办,以机械为主导的机器生产工业是非常发达,特别是铸造厂、纺织厂都非常多,因为整个当时武汉地区原料是非常充足的。前面我们提到了,第一,离汉阳不远的大冶有丰富的铁矿作为原料;第二,由于汉江跟长江两个非常重要的中国水道都在此交汇,所以可以从全国各地运送不同的机器制造原料来到汉阳。所以说,汉阳有着这样的交通运输优势,而且当时汉阳的砖瓦制造厂普遍改用机器生产,机器效率大大的提升。还有油粮加工厂,也在汉阳进行机器生产,扩大生产力。所以,当时整个汉阳的民营机器生产是非常蓬勃的,官方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
但是整个的汉阳工业发展还是在外国势力的侵略下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当时的日商。汉阳钢铁厂一直被日商作为主要掠夺目标之一,尤其是三井洋行通过借款等方式步步深入控制汉阳钢铁厂产品的外销权,并将优质生铁、焦炭以极低的价格用于抵债,汉阳钢铁厂在严重亏损与日债束缚下,在1924年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危机——停产。
在1938年期间,因为日军占领了武汉地区的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等官办工厂,还有一些民办的工厂迁往内陆地区,整个武汉地区的工业可以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整个工业体系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轻工业,比如说粮油的加工、砖瓦的制造、毛巾的生产等轻工业的工厂。而它们之所以得以存在下去,完全是因为日军将这些工厂视为对日军后勤补给的一个生产基地。当时武汉沦陷后,日军强占非常多的工厂,特别是在日军的支持下,日商开始接收整个武汉地区的工业资源,其中代表就是日本三井厂物产株式会社。
抗日战争前,整个武汉地区的工业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但是随着战火的蔓延,整个武汉地区的工业基本上就只剩下轻工业了。战后,武汉的工业体系虽然开始恢复,但是由于内战的爆发,这个恢复没有进行多久,就再次陷入到一个困难的局面。到了建国以后,整个武汉地区的工业才随着新中国的政策又逐步恢复起来,特别是在三大改造之后中国的一个工业化建设,可以说是武汉地区整个工业重新焕发生机的一次重要契机。
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这样的大型近代化工业,曾经给武汉地区的近现代工业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趋向。其实我们知道,因为汉口的存在,整个武汉地区还是以商业更加出名,工业一直并不受人们重视,直到有了张之洞的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之后,整个武汉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有了一个坚实的支撑。因为没有重工业的支撑,轻工业和商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遗憾的是,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在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它落后了,甚至消亡了。
现在的汉阳工业可以说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虽然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但是大部分属于落后的传统产业。原先的汉阳钢铁厂已不复存在,它的旧址也大多作为居民区和集贸市场等民用设施。
但是在新的浪潮下,汉阳钢铁厂正以一个新身份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汉阳区政府已经开始重新打造汉阳钢铁厂,但不是从工业的角度,不是让它重新恢复生产,而是希望通过对汉阳钢铁厂历史的寻找,挖掘汉阳的工业精神,重振汉阳的工业。将汉阳钢铁厂作为一个历史的遗迹开发相关的文化产业,比如在汉阳钢铁厂的旧址上设立一个汉阳的钢铁厂和兵工厂博物馆等,以此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区,从而让其以文化产业的面貌重新被世人所接受。
整个武汉地区的钢铁产业,基本上以武汉钢铁厂作为核心,而像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这样老牌的名字,特别是“汉阳造”这种响当当的名牌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虽然它们不能再生产出新的产品,但是这样一个历史的故事,历史的品牌仍然可以发挥自己文化上的意义,重新引领汉阳的工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
纵观整个汉阳近代工业乃至武汉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是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回顾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样,当今的中国工业发展也需要这样一个高标准的、严要求的精神。我想,“中国制造”在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时候,可以好好的借鉴一下“汉阳造”的发展道路和管理体系。所以说,对于汉阳来讲,“汉阳造”是一个奇迹,即使这个奇迹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至今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给大家讲“汉阳造”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中国在近代工业方面并不总是落后的,并不是一味的挨打,它也有着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引以为豪的产品,是国人和国货的一个象征。那么,关于整个“汉阳造”的历史就讲到这里,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讲座让大家更加重视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品牌,以此重铸民族工业精神。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谢谢各位的收看,再见。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6/796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