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西点”学雷锋的谣言可以停止了

2015年01月19日 12:51

 

【事件介绍】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谣言何以盛行

日前,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承认将“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假消息传入国内。微薄名为“@老李头06”的李竹润称:“1981年愚人节,某外电播发‘消息’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不假思索,便把它写进文章(署笔名黎信)。直到1997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李慎之揭露谎言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特承认错误、道歉。”

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这一传言催生的民族自豪感,似乎至今不散。可惜,这是一个由恶作剧生成的假消息。已过古稀之年的李竹润老人,不仅揭露了炮制经过,还真诚道歉,这种负责任的求真态度值得为之点赞。

在李老这次公开以正视听前,该传言已通过多个渠道被证伪,比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者李慎之就问过在西点军校执教的教授,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听说过”。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微也曾回应:“西点军校内没有雷锋塑像,也没有雷锋画像,类似的说法都是误传。”最权威的辟谣当属西点军校,该校在两年多时间内,接待了1万余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辟谣。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网友信以为真,甚至当李竹润道歉后仍有网友称,西点军校不学雷锋,不代表该校某个学员不学雷锋。这就有点狡辩了。在谣言产生经过已真相大白的当下,更当追问,当初这则“消息”何以深入人心?评判雷锋是否优秀,西点军校是否学习他和他的精神不是唯一标准,更称不上强有力的标准。

类似思维方式并不少见。比如,“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奥巴马提议在白宫南草坪树立一座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巨型青铜塑像”。如此言辞,已被证伪,但在舆论场中一再出现甚至颇有市场,这是为何?

与之类似的思维还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它甚至曾出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长城砖》一文中。不少人谈及长城,往往援引此语以证明长城伟大,不仅深信不疑,而且与有荣焉。2003年10月16日晚,白岩松向太空归来的杨利伟求证:“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杨利伟回答:“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近20年前,李慎之先生就感叹,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好像还没有摆脱一种心理,一个人、一件事情或者一样商品好像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或者起一个洋式的名字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读书》1997年第1期)如今,似乎仍有不少人没有祛除这种心理。当然,对洋人的夸奖也不必一律拒斥,如果他们真心赞美,觉得脸上有光是人之常情,但前提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托;对洋人的批评也不必过于在意,如果他们说到了点子上,在理性对待之余,应该反求诸己。

真实才有力量,也才动人。这些年,雷锋从神话中走出来,一些图书和媒体部分还原了他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生前也爱赶时髦,也穿皮夹克、戴名表,还有些虚荣心……这类消息传出后,大众反而觉得真实的雷锋更可亲。这再次说明,树典型不必高大上,为了赞美某个人不能极尽夸张,更不能造假。如果更从容更自信,如果把真实当成信仰,“西点军校学雷锋”这类谣言还能俘获人心吗?

 

雷锋之后,人应该走出“西点”

其实,类似的假消息还有很多,比如德国人殖民时期修建的青岛城市排水系统还在承担主力,还有夏令营中国儿童自立能力不如日本儿童等等。

这些假消息,有一个共同点:无一不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比较、较劲。由于这类故事很容易点燃爱国情绪,甚至其中一些故事就是迎合国人的情绪编造出来的,因此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即真实的价值问题。

真实的价值问题,在公众舆论场有一个尴尬的处境:很多事件或话题都包含或涉及了“真实”这一命题,但“真实”本身很少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来,被充分讨论,以至于本文对真实的言说都无法逃脱一种无力感:在真实意识淡漠的环境里,如何有效地讨论真实?

举一个例子吧。语文改革先锋人物郭初阳曾经披露过他对小学语文课文造假现象的调查和分析。但郭初阳的行为并没有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鼓励,相反,有一种相反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只要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假的课文也有教育作用。

真是这样吗?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家行为,经验告诉我们:说假话的人靠不住,因为假话在我们与他人、我们与世界之间建立的联系是虚假的,是有害的;我们相信假话,就意味着个人的言说、行为、情感,或国家的资源,都有可能被引导并消耗在一个无价值的对象之上。简言之,谎言是生命的敌人;谎言是对一切价值的破坏和背叛,即使谎言穿上了善良的外衣。

现在想来,第一个使用“真善美”一词的人,一定洞察了人们需要虚假、喜欢虚假、制造虚假这一人性的黑暗。他把“真”放在“善”、“美”之前,一定是要告诉我们,没有“真”,就没有“善”、“美”。没有“真”的“善”和“美”都靠不住,不可信。

借李竹润认错、道歉之机,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真实问题为什么容易被忽略?为什么越是现实存在的、严重阻碍公众心理成熟的问题,就越是被回避、被遮蔽?这个问题上没有突破,很多社会问题的讨论,在很大程度是白费唾沫,是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而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社会进步被一再迟滞。

雷锋走出了“西点”,还有更多人需要“走出西点”。

“西点雷锋”真假 破大点事该说够了

李的道歉在互联网上激起波澜,一些人再次发起否定雷锋的舆论攻势,并指责“政府造谣”。

6日有人在互联网上贴出照片,清晰显示西点军校一教室的墙上确实挂有雷锋的照片,下面有“学雷锋树新风”汉字,从而为这场争论添了把新柴。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确曾在中国流传开来,但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一直紧紧相随。至少在2000年前后,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媒体、学者和官方机构都曾向中国公众证实,西点军校没有过学雷锋的正式安排,校内无雷锋塑像,出现在西点军校的雷锋照片大概是偶然性的,不代表该军校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传出那则消息不是中国官方的刻意行动,而是当时信息求证机制薄弱而导致的一个误传,对外部消息准确性的要求也没有今天高。

最重要的是,这个误传引起了国人的一些兴趣,但它谈不上是巩固雷锋形象的一个砝码。雷锋作为榜样的形成是时代造就的,一个人的事迹引发了中国社会理想的释放,无数人学雷锋的践行共同参与塑造了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雷锋。西点军校的那则消息顶多是大山莽林中吹过的一阵微风,它过去了,山还是山林还是林。

敢于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并且道歉,这在道德上是积极的。同时也应指出,顺着互联网舆论场活跃的价值取向进行道歉,这在目前是很安全的,通常不会有一般道歉的麻烦和痛苦,它的结果对个人来说很可能是愉悦的。

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包含政治或意识形态内容的道歉,往往被舆论场的某些力量利用,成为后者发动“意识形态斗争”的噱头和杠杆。因此这两年道歉成了很微妙的事情,这也是时代的众多旋律之一吧。

中国人还是蛮在意西方如何看我们的,这一点我们还需承认。西点军校有没有人学雷锋这么破大点事,断断续续反复有人说它,这最应让我们惭愧。如今中国的争论者们无论是哪一头的,都喜欢援引西方是如何做的,这种思维定势如此牢固,真是让人遗憾。

我们应该“走出西方”,“脱美国化”,这样的口号已经有人提出来,但提出者自己也未必做得到。中国社会的自信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还需要更多中华成就的支撑,我们只能一点一滴积攒它,陪伴它一起成长。

雷锋形象是新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能不能珍惜它,让它成为一份道德和文化遗产一代代传下去,这就是对中国社会自信水平的检验之一。美国的军校里挂不挂雷锋像真的不重要,但中国军校里有没有他的画像,中国的年轻人们如何谈论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多少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谬误在流传?

关于“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质疑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读书》杂志就有一篇辟谣文章,此后国内也不断有媒体派出记者去西点军校实地探查过,均没有发现跟雷锋有关的塑像。谬误流传至今,“始作俑者”终于站出来承认了错误,并向读者道歉,这件事情也总算可以尘埃落定了。

虽然这声道歉晚了18年(李1997年得知真相),但毕竟还是来了,我们还是看到了老媒体人李竹润老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况且,李老师“制造”出这一消息的时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对西方“愚人节”的习俗还不了解,并不清楚“西点军校学雷锋”是美国人的笑谈。而李老师在知道“上当”之后,也在多所高校上课时都反复“用这个例子现身说法”,劝诫学生“不要轻易上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耐人寻味的是,生活中“西点军校学雷锋”这样的谬误并不少见,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历史课本里的“张衡地动仪”,这个曾给我们中国人带来无限自豪感的地动仪实际上是60年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的,而且这个地动仪的原理已被质疑。再比如说,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的《语文》中,还有一篇名为《长城砖》的课文,文章称,在太空肉眼可以看到长城。可2003年底,有人问杨利伟:你在太空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回答:没有。

我们的生活中之所以出现诸多的谬误,窃以为,除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谣言外,还有三个原因:一是源于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因此,才会在中国与外国、现在与历史之间产生误差。二是,源于有些人畸形的民族自豪感。像“美国人学雷锋”这类传说,曾激励了不少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报道,人们难免民族自豪感爆棚,可说到底,这还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缺乏大国心态。三是,很多人放弃了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头脑沦为了教科书、假新闻的跑马场。

如今,针对自己三十年前犯下的错误,李老师已经道歉了,那么,其他制造谬误的张老师、刘老师们何时道歉呢?值得追问。当然,即使“始作俑者”不道歉,在大数据时代,相信那些谬误也无法再流传下去。同时,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自我放逐听凭谬误“洗脑”,而需要一点点质疑的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

 

【启示与思考】

很多时候,如果不能借旁人的口佐证自己的成功,似乎就算不上真的成功。“西点军校学雷锋”能经久不衰,自然是因为此谣言符合大众情趣,说白了,就是因为这则谣言是很多人所需要的。

评判雷锋是否优秀,西点军校是否学习不是唯一标准,甚至不是标准。如果寄希望于外人或外国的评价,且惟其马首是瞻,说轻了是不够自信,说重了过于自贱,这是明显的弱国心态。

真实才有力量,也才动人。这些年,雷锋从神话中走出来,他生前也爱赶时髦,也穿皮夹克、戴名表,还有些虚荣心……这让大众觉得真实的雷锋更可亲。树典型不能极尽夸张,更不能造假。如果更从容更自信,把真实当成信仰,“西点军校学雷锋”这类谣言还能俘获人心吗?

新闻必须反复核实,确保真实严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操守。从李竹润肇始以来,“西点军校学雷锋”谎言流行几十年,就是因为未经核实新闻以讹传讹。而近年来,一些新闻报道剧情多次反复,舆论陡然逆转,也是因为新闻跑得太快摔了跟头,让读者无所适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9/7970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