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10岁男童拾荒救父令人感动!
2015年01月19日 13:10
【事件介绍】
为救白血病父亲10岁男童拾荒筹医药费
江西铜鼓县人莫文峰2014年11月查出罹患白血病,目前正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住院治疗。为了筹集60万元的治疗费用,年仅10岁的儿子小熠利用课余时间捡拾废品卖钱。同时,小熠还承担起了在家照顾奶奶和弟弟的重任。
2014年11月,37岁的莫文峰在南昌市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11月18日,莫文峰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住院治疗。同莫文峰一起来北京的,有他的妻子和三姐。留在家里的只有70多岁的母亲、10岁的大儿子小熠、3岁的小儿子。
12月23日,莫文峰成功地接受了心脏手术。莫文峰五姐莫凤娥的骨髓也与莫文峰配型成功。目前,莫文峰已经进行完了第二个疗程的化疗,精神状态良好。三姐说,需要再进行两个月的化疗才能够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医生告诉莫文峰,想要治愈白血病至少需要60万元。
小熠得知父亲的病需要大笔治疗费用后,他主动包揽了家务、做饭、照顾弟弟和年迈奶奶的责任。而为了给爸爸筹钱治病,小熠还利用课余时间在街上捡拾废品。
小熠家附近的面包店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能够看到小熠肩扛着硬纸箱板、大矿泉水瓶等废品在附近转,“这孩子很懂事,也挺可怜的”。出于同情,陈先生许诺小熠以后可以免费在店里吃早餐,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帮助减少孩子捡拾废品的次数。莫凤娥说,小熠自父亲赴京治疗之后,一共收集了六七百斤的废品,但一共也没有筹到100元。
小熠的班主任罗老师表示,得知小熠在街上捡拾废品,自己很心疼,“希望小熠能够好好学习,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小熠被当地媒体报道后,铜鼓县民政局等单位领导到其家中送上慰问金。目前,县关工委已联系爱心人士,将给小熠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
10岁男孩拾荒救父折射社会救助之痛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如果父亲没有得重病,应该还是个快乐无忧的孩子,然而现在却不得分担起家庭的重担:趁周末领着蛇皮袋和火钳外出拾荒,只为救父亲一命。
亲人得了重病,家人通过各种方式相救,类似的事情前一阵子在网上还有很多。如22岁的山东枣庄“最美地瓜妹”卖烤地瓜救白血病哥哥;安徽阜阳13岁少年街头卖肾只为救母”;沈阳市54岁的吴广新和53岁的田宝英两口子在国贸地铁站下跪当起“人肉沙包”,只是为了给患白血病的儿子筹集救命钱。
应该说,无论是唱歌、卖肾也好、卖地瓜、拾荒也罢,他们这么做,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和亲情,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是温暖的,世间的人们都是善良的,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有爱心的社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自豪的背后,笔者也感到一点点悲凉。是什么让他们走投无路,去靠在媒体“被关注”来获得公众怜悯?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正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民政医疗救助、慈善大病救助等制度互补,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就医经济负担。也不可否认,目前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爱心救助的力量不可小觑,爱心捐款往往能让患重病的家庭摆脱救治困境。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国已进入全民医保社会,“先看病后付费”等医改模式也在全面推广中,但一旦患上重大疾病而望医兴叹的,仍不在少数。我们还应该看到,靠“求关注”来救命,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救助模式。因为,借助社会的力量、依托拳拳的爱心仅能救急,要想保证每个重病患者的生命权利,还得靠政府力量跟进、医保体系兜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归根结底在于加快医疗改革步伐,亟需更科学的制度设计、更快速的救助体系,以及更完备的保障机制来支撑。只有当看病“零障碍”的推进过程与医疗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同步协调推进时,才能从根本上让患者好看病、看好病,无可奈何的“求关注”、“媒体曝”也才会消失。
10岁男孩拾荒救父:幸福像花儿一样!
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在父亲被确诊患有白血病的噩运后,该何去何从?父亲莫文锋面对60多万元的治疗费时做出的选择只有两个字:弃疗。若不是亲身经历,恐怕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做出如此决定时的艰难。放弃治疗也就意味着等待死亡的降临,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尚未成年的子女,本该挑着家庭重担前行的父亲面对病魔只能束手无策,60多万对于这样的家庭恐怕是个天文数字,无法承受巨额费用的父亲或许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放弃了。相信人们对生命的渴望都是一样的,堂堂一家之主的莫文锋亦是如此。
可10岁的儿子小熠知道父亲的选择后,哭着求父亲回医院治病:“不要这样,不能没有爸爸,医药费我赚”。或许旁人只是觉得这句话就像是童话一样美丽而已,想要实现太难。一面是孩子的天真,一面是孩子对父亲深厚的情感,听着这样的话从一个10岁孩子的口中说出,已是泪流满面。谁也没有想到,从此以后的小熠像是变了一个人,不但上学之余忙着做家务事而且利用周末拾荒来换取领钱为父亲补贴“治疗费”。莫文锋正是在儿子的“倔强”鼓励下选择了去医院治疗,当他接到儿子寄来的41元“救命钱”时只觉得“幸福得想哭”!
幸福得想哭,多么有爱的一对父子,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家庭。我们不仅想问,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人也许会说,有钱、有地位就是幸福,有房子、有豪车才能幸福,可这不会让人们感动。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太多了,但始终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如果没有爱,幸福从何而来?年仅10岁的小熠坚持要父亲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因为他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父亲,不愿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父亲在儿子的鼓励下重新选择回到医院,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家人,也被儿子的爱所深深地感动着。爱串联起来一个家庭,也温暖了这个家庭。
看着这样的故事,我们感动着,被他们的爱所温暖着。社会需要这样的爱,需要更多无私的帮助与鼓励,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那些默默地为这个家庭捐去善款的人们,他们也很幸福,因为他们将爱心献给了这对有爱的父子。是的,爱有种特别的功能,那就是传递,传递一片,温暖一片。蛋糕店店主陈女士不但有爱,而且选择献出爱心的方式令人称赞。让小熠利用周末时间到蛋糕店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双手和能力来为父亲继续提供“救命钱”,不但献出了爱心,更是给小熠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相信这样的好心人还有很多,也相信小熠和他的家庭会渡过难关。小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书写了何为爱。陈女士们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温暖,而是用行动告诉人们爱是能够传递的,有爱才更幸福。想要告诉小熠,其实幸福并不是什么奢侈品,因为他像花儿一样围绕在你身边。
10岁男孩拾荒为父筹药费 救助制度呢
父亲身患白血病,母亲陪护父亲。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地落在莫双熠幼小的肩膀上。年仅10岁的莫双熠不仅包揽了家务,还通过捡拾废品为父亲筹集手术费。孩子的懂事让人感动,这个家庭的不幸让人唏嘘。诚然,我们可以将此解释为个别现象,不能据此否定相关救助政策与保障制度,但是这样的个案有许多让人思考的地方。
10岁的孩子支撑破碎的家令人感伤,媒体报道以后,社会无疑应该伸出爱心之手,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帮助,或许能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慢慢走出困境。但是个案帮扶只能解决个案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救助机制作支撑,即使一个两个不幸的家庭获得了同情与救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更多因病致贫的家庭、无钱治病的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因此,白血病患者医疗费没有着落,10岁孩子早当家,实际上扯出了医疗体制与救助机制不完善,普通群众无钱看病的沉重话题。面对无钱治病的残酷现实,普通百姓力不从心、深感无奈。
事实上,现有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农合医保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互助医疗模式,报销比例并不高,很难解决患者身患重大疾病的问题。正如某基层医院院长所言,“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困境背后,隐伏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大多数百姓家庭经济能力十分脆弱,根本没有抵御意外事件和重大疾病折腾的能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此,社会应该伸出爱心之手,政府更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行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给公众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医疗产品,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提高大病医保报销比例,为民众看病兜底,显得十分重要。
来自国家卫计委的消息说:我国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将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降至30%以下,力争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我认为,像贫困农民犯罪保命、慈母跪爬为女儿筹药费、农妇剖腹自救、农民自锯病腿、10岁孩子捡废品给父亲治病,这样的案例就是一条条深刻的医改建言。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完善医改政策,地方政府对弱势群体医疗问题体现责任担当,给予更多财力支持,民众拭目以待。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生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按照法规的要求,前移社会救助窗口,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补齐大病救助医疗短板,让遇到特殊困难的低收入群众依法享有救助服务,帮助更多重病患者、苦难家庭渡过难关,让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病有所医、难有所帮,检验着政府的责任担当与民生温度。事实上,政府压缩形象工程与“三公”消费,减少奢侈浪费,拿出更多资金充实社会救助基金与医保基金,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启示与思考】
10岁,我们基本上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天真烂漫的享受着快乐的童年;10岁,我们或许不谙世事,沉浸在自己的玩具,亲人的呵护宠爱中;10岁,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读书上学,可以无牵无挂的嬉闹玩耍。同样的年纪,铜鼓县的小熠却奔波在赚钱救父的路上,用他羸弱的肩膀撑起对父亲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
为他小小年纪肩挑家庭的重任而心疼,为他的自立自强而感动,也为这股挚爱亲情而撼动。家庭的骤然变故,对一个10岁孩子来说,或许还体会不到“天塌下来”的感觉,但他知道父亲一旦放弃治疗,就有可能“离开”他们。他不依不饶的请求父亲治疗,思想上的成长,让他自己必须拿出行动为父亲做些什么,孩子的做法感动了家人,也感动了大众,深深为他这般独立,这股执着,这份真情而感动。
我们的社会该为这样的好孩子点赞,该为他过早的承担家庭的重任给予温暖的帮助。好心人的捐助,蛋糕店老板的善意“聘用”为这个飘摇欲坠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曙光,人间爱心的传递,也为活着带来了希望。
乌鸦反哺是亲情之爱,陌生人的帮助是社会之爱,亲情与爱心融汇,凝聚成人间大爱,是这个时代,整个社会内在美的显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大爱,亲情与爱心汇聚,为生活增添更多美好,也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发出时代最强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9/7970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