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哈尔滨火灾通报“领导重视”占一半情何以堪?

2015年01月19日 13:28

 

【事件介绍】

 

哈尔滨585字通报仓库火灾 “领导重视”占258字

1月3日凌晨4时25分,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发布消息,公布“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库房火灾基本情况”。通报全文共585个字,其中,“领导高度重视”占去258个字,将近一半,引发热议。

以下为长微博全文:

2015年1月2日13时14分,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一日杂品仓库发生火灾,该仓库系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性质为批发零售小商品。

火灾发生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宪魁赴现场指挥;省长陆昊做出批示,要求省直有关部门要迅速调动力量进行救援救治,迅速查明被埋有关消防人员情况,迅速查明火灾原因;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海涛和省政府秘书长李显刚到现场组织灭火、救援、救治;市委书记陈海波第一时间做出部署,市长宋希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聂云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副市长任锐忱等市领导现场指挥灭火、救援、救治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卫计委、省公安消防总队等部门的负责人现场协助指挥。

火灾发生后,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第一时间组织集中警力,于13时23分赶到现场,开展灭火救援,及时疏散了群众,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共出动17个消防中队、110台消防车、指战员480人。消防部队到达后,发现靠太古街一侧二层中部起火,火势猛烈,该仓储情况复杂,给灭火救援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消防官兵英勇奋战,及时疏散、保护了群众。21时37分,大楼突然坍塌,造成消防队员伤亡,截至目前,有两名消防战士当场牺牲;15名消防战士及一名保安人员被送到医院救治,其中1名战士经抢救无效牺牲;另有两名消防战士失联;群众全部撤离无伤亡;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中。

 

 灾难通报为何总突出“领导重视”

目前来看,灾难性事故的官方通稿中“领导重视”的内容,确实已成“标配”。这既源于官方与民间话语体系不同,也有官方在现代治理中观念更新不够、回应民众关切把握不准的问题。

翻开近些年来出现的灾难性事故报道,在官方通报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领导高度重视”的内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相关部门都要在里面通过一定形式“露脸”。比如湖南衡阳大火发生后,当地官方通报:“火灾发生后,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市长彭崇谷等10多名市级领导率领上千名机关干部、公安干警、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指挥、参与抢险救灾,紧急疏散周边群众。”这在简短的通报内容中占近一半篇幅。

一般来说,这种官方通报多为三段式:第一段,简要点出何时发生何事;第二段,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如何重视;第三段,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如何查明事实、处置事故,事件发展情况如何。绝大多数的官方通报,均按照这一格式进行撰写和发布。然而,这种突出“领导重视”的通报,却忽略了公众的感受和知情需要。

为什么官方通报总是忽视民众感受,把“领导高度重视”摆在最显要位置?其主要原因在于官方话语体系有其特殊性所在:一是“官念”尚存,“观念”未变,“花花轿子人抬人”;二是担心若官方通报“不见官”,则责任“不见人”。官员特别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在大事件中无论对上还是对下的在场感,向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作为层层审核的通报,一方面要有突出领导重视的意识,将“该讲到的都讲到”;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让负有领导责任、职能责任的人和部门都出来“露下脸”。具备这些要素,通报自然四平八稳。

这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现代治理中,还缺乏人文关怀和治理经验,缺乏将民众关切作为着力点的相应情怀和素质,也缺乏对民间舆论走向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前瞻眼光。而同为灾难,上海此次的两场通报就做得较好:公安局的通报聚焦现场,尽量客观还原现场情况;卫计委的通报紧扣救治的技术手段措施和伤员伤亡情况。两个通报均是民众在相关领域最为关心的内容,未被“领导高度重视”所稀释,堪称清晰明了。

如果一些地方实在处理不好民众关切和“领导重视”之间的关系,不妨多发几个通报:对民众关切的内容按照“正常规律”来办,对领导和各部门如何“高度重视”的情况可以用专门的通报进行介绍。如此,既可回应民众关切,又可突出“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 还是“重视领导”?

千方百计,逃避领导责任。一些责任事故发生原因与地方相关部门领导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事故发生之后,不少地方官员,总是试图规避自身责任。以“领导重视”为幌子,表明自身对事故的关注,塑造“作为”形象,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于是诸如‘迅速、立即、有序、竟敢、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的褒扬语词,使官员们由事故“嫌疑人”转变为“大功臣”。这其实是政府干部敷衍塞责、千方百计逃避自身责任的表现。

置若罔闻,漠视民生疾苦。一场事故让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又令多个家庭陷入悲痛之中。人命关天,报道却一笔带过;死者为大,却大不过“领导重视”。这赤裸裸地表明官员们对伤亡者们缺乏基本的人道关怀和政府责任,与此相反伤亡者们在他们眼中仅仅是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不少事故报道中还提及“死者家属情绪稳定”,内心悲伤的家属们被行政手段压制人性悲伤,更是漠视民生疾苦的麻木体现。

我行我素,损害政府形象。习总书记讲到“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言犹在耳,而一些地方官员却依旧我行我素,只关心自己的乌纱帽,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苦口婆心,违反中央的各项规定,这无疑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后果极为严重。

 

 “领导高度重视”过犹不及

很多政府部门都开通政务新媒体,一些官员逐渐学会和网民对话,但总体而言,这种对话智慧参差不齐。上周有两个与此相关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电视台发表新年献词,因为其中有“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样的表述,舆论对此献词评价甚高。其实这篇献词不乏“公平正义”这样的严肃内容,但因为加入了上述接地气的措辞,这种严肃的宏大叙事得以成为一种具备网络传播力的文本,其效果之佳出乎意料。

另外一个现象出现在哈尔滨火灾发生后,在官方发布的585字新闻稿中,“领导高度重视”占了258字。毫无疑问,舆论对此难免有所质疑。这样一起可能并非人祸的突发事件,因为官方强调“领导高度重视”,其应对效果大打折扣。其实过去各地在通报安全事故时,这种强调领导而忽视公布事件本身细节的现象已经出现多次,尽管事后外界多有怨愤,但这种“传统”依旧在延续,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顽症,这背后可能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而更多的问题或许在于,官民互动方面的技巧未受到重视。

过去研究舆情的专家常常提到媒介素养问题,认为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缺乏了解,是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此次官方对哈尔滨火灾的通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的‘公共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其首要目标受众究竟是谁,是‘唯上’还是‘恤下’,这些问题没有搞清就匆忙发布,在社交媒体时代只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暴。”在突发事件中该如何做出应对,应该选择何种信息作为重点传播对象,这些看似是传播学范畴的议题,其实在实践中也不复杂,民众所期望看到的无非是一些人之常情的东西,它们在官民互动中得不到体现,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技巧不足。

目前无论是政务新媒体还是突发事件的官民互动,基本上走向两种极端,多数时候过于呆板,比如一味强调“领导高度重视”,与之相对,有时则卖萌用力过猛,结果过犹不及,反而有失体面,沦为舆论笑柄。学会和民众对话,今后可能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领导重视”别总是拖延到灾后

一旦有火灾等安全事故,“领导重视”就如影随形,这是官方消息饱受舆论诟病的根源。因为借灾难寻找存在感,这样的行为大家不买账。尽管写消防战士的只有约30字,但大家敬佩他们的行为,惋惜他们的生命,却对字数多好几倍的“领导重视”嗤之以鼻。

火灾发生之后,领导不受待见,因为他们是调查和追责的对象。可是,官方稿件中罗列的“领导重视”却暗示,他们才是救火的“指挥官”,这不仅抢了消防战士的功劳,也推卸掉了灾后应当背负的责任。因此,每次发生火灾、车祸、地震等天灾人祸,“领导高度重视”和“群众情绪稳定”就成了官方消息的标配,前者是推卸责任窃取功劳,后者是假装群众认同此说。

显而易见,领导干部主导社会治理,他们的“重视”应当在火灾发生之前,应当在生命牺牲之前,应当未雨绸缪,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以此观之,安全之后的“领导重视”的逻辑何其荒谬:火灾夺人性命,说明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无力组织大家应对不测的风云。可是,却不得不借助同样的治理能力弥补社会失序。救灾和重建的过程中,专业不搭边的“领导重视”,只会凸显权力对生命的冷漠,并不能改善社会治理的水平。“领导”浪费公共资源,“重视”拔高治理成本。

对领导干部来说,治下出现了夺去生命财物的灾难,第一反应得是道歉并请求家属和社会原谅,继而为救援和重建提供必须的资源,最后决定是否引咎辞职以谢天下。这涉及政治道德和人性底线,但领导干部却被保护得好好的,说明社会治理体系有供其藏身的漏洞。领导干部,尤其是政府和部门的一把手,对治下资源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在进行社会治理时,听不到内部的不同意见,也听不进社会大众的建议,完全靠个人认识和好恶,这样的治理必然效率低下,并在美丽外表后面埋下种种隐患。而且,领导干部在权力体系中处于有百利无一害的位置,治理能力不够造成的风险由政府用公信力承担,公共资源事倍功半换来的收益由个人收入囊中。连国际化都市上海,都缺乏和其经济文化实力相匹配的治理体系,以至于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踩踏事故,何况其他地方。

很简单,避免灾后出现“领导重视”、“情绪稳定”等冷漠的官话空话套话,必须破除权力体系对领导干部的保护,让他们对所有治理行为肩负责任,才会把“重视”提前到安全事故之前。这样权力的代理人也会谨小慎微,并听得进不同意见,进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测。

 

【启示与思考】

灾情面前,简单一句“领导高度重视”看似是想给群众一个交代,但实际上凸显领导政绩的成分要更大些。在哈尔滨这场火灾事故中,“领导高度重视”与其说是对处置工作的报道,不如说是替“领导们”向伤者、死者家属以及公众所做的政治表态。“重视”是政绩吗?身为一地官员,在灾情面前“高度重视”不如“迅速行动”。

一方官员关系人民生活幸福与否或者人命关天的事情,重视难道不应该吗?还是说“领导重视”是施予民众的额外“恩典”?这显然是极为可笑的逻辑。

“领导高度重视”令人生厌还在于,频繁表现“高度重视”却鲜见受灾群众,以人为本如何体现?在灾难面前大谈领导重视,缺少救援措施和受众群众最新情况的报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官僚主义,是官本位,不是民本位。

对于领导来说,事故发生后“高度重视”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正如网友所说,“这么多领导现场指挥,意见能统一吗?都是救援专业出身吗?”其实,领导“高度重视”最该放在前端。许多安全事故,看似偶然,却有其必然性。纵然有不可预料因素,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事故发生与否和监管单位事前重视程度密切有关。为什么许多安全防范措施总是建立在血的代价之后?倘若各级领导在事发前也像事发后高度重视,许多事故就不会发生。真正重视生命安全,需要领导和相关单位日常就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9/797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