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反腐是一场灵魂救赎行动
2015年01月19日 14:07
不管是对官员、执政党还是中华民族,当下习近平主导的反腐都属于灵魂救赎行动,其意义早就超出反腐本身。
历代中国官场鲜有不得“官场病”。这个“官场病”是由官本位文化扭曲和异化权力而来,即把当官的价值推到至高无上。当官成了价值中枢,会让为官者获得阶段性的肤浅的荣耀和快乐,同时伴生精神重负和心理痛苦,因为升官的压力如影随形。更为可怕的是,当官本身成为价值和目的后,便不会有人通过服务社会实现价值,同时派生官场角逐愈演愈烈,无所不用其极。到这时,官员的独立人格逐步丧失,没有了独立人格,精神境界每况愈下,道德底线一再突破。这就是中国官场从来都没有真正遏制住官场腐败的重要原因。
面对“大老虎”周永康、徐才厚,很多人对他们贪欲无度表示不理解——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这样的疑问其实是对人性与权力的不理解。所有掌握公权力者都追求权力效用最大化,在政治生态良好,价值体系端正,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官员价值实现的途径,为政清廉可期。当价值系统紊乱,制度存在漏洞,人性与权力中的恶就会膨胀,卖官买官就会成为潜规则,甚至是显规则,这时的官场必呈现群体堕落。
原本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与革命性,在一定阶段或状态下解决了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痼疾,但由于没能深入探究政治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的方法途径,没有建立起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基础上的政治伦理规则,结果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发生变化后,软肋暴露出来。比如利益过度向官员倾斜,等级利益差异巨大,职务上升到一定程度,几乎就拥有一切,甚至惠及子孙。因此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官欲和贪欲。为什么全国出现4万多副处以上超配,出现正部级副部长、副厅级县委书记这些“中国特色”?皆为权力异化所致,官位重于做事的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作祟。
“官场病”影响着官员群体,也影响着社会大众。因为官风影响民风,特别是我国的制度特点是资源高度集中于政府,当官员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分配权力后,官场的规则和病灶就传染到民众之中,于是中国老百姓的价值追求也缺少相应的精神空间与高度,更多人不理解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优雅的生活品质,而是沉湎于功利和感官刺激难以自拔。比如,人民群众都痛恨权力腐败,这种痛恨未必源自公平正义,而是因为利益分配失衡。很多人更希望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有机会攫取权力,以享受权力而来的快乐。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文化创造力弱,原创性成果不多,难以繁荣起来的人文原因所在。
正是上述问题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反腐对官员、执政党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只有反腐才能消除腐败土壤,改变官场生态和官员的价值追求。因为有了中央的反腐高压,也便有了有力社会监督,官员必敬畏权力,权力边界也逐渐形成,当官不再是一切,权力不能过度张扬,更不能滥用,这时的价值观念也就发生改变。当“权力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当官就是一种社会或职业分工。当人们都看淡当官,官员因此卸载、解脱,社会大众也因此解脱,灵魂得到救赎。可以断言,当新风尚形成,就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人文品质更新之日,也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日。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有腐必反零容忍的实际行动必将载入光辉的史册。
反腐该推进到何种程度以成境界和风尚?形象地说,当官员知道自己工资单上的数字是多少,进商场买东西开始关心价格,就如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退休后进小店买牛奶,回家后向丈夫抱怨:“牛奶又涨价了!”这时,我们的政府就进入廉政时代,官员就有了生活质感。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张小青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19/797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