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警察购买“木马病毒”为哪般?
2015年01月20日 10:55
【事件介绍】
温州警局被曝花15万购置木马病毒监控手机
7日上午,微博认证为调查记者的@记者刘虎披露,浙江温州某公安分局公开购置木马病毒。公示截图显示,此设备专门针对安卓或苹果已越狱手机,可植入木马,监控手机,总价14.9万元。7日下午,供货单位称并不生产这种产品。
@记者刘虎的微博配图显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12月15日发布文章《关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采购临机植入设备的结果公示》,公示期为2个工作日。新京报记者搜索发现,该公示已被删除。
公示截图显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花费4.9万元,购入专门针对安卓手机或苹果已越狱手机,可实时监控手机通话,短信和照片等信息的手机木马一套。花费10万元购入针对安卓手机或苹果已越狱手机进行接触式植入木马程序的打码器一套。供货单位显示为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7日17时许,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一工作人员称,该公司产品主要针对电信、联通、移动等运营商,涉及无线通信设备和工程集成服务等,并不生产打码器木马等产品。
7日下午,温州市公安局一副局长称,已对此事展开调查。
温州警方公开购买木马病毒不见得是坏事
从记者公示的截图看,温州警方公开购买的木马病毒是专门针对安卓或苹果已越狱手机,可植入木马,监控手机,总价为14.9万元。从记者报道的大意看,似乎对警方公开购买木马病毒这件事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警方此举做得不对,担心警方购买这两款病毒是用来危害社会,监听他人的,是在违法犯罪。
但依笔者看来,此种担心应该是多余的。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犯罪方式不断翻新,可谓是防不胜防。如果警察此时还是用大脑,用眼睛来侦破案件,很明显是很难查处和打击违法犯罪的,甚至还会让违法犯罪分子长时间为害人间。
何况,在各类病毒横行于社会的当下,警方不购买一些病毒来学习了解,不做到知己知彼,又怎能百战百胜。再说,对个别违法犯罪分子,也需要这类木马病毒来跟踪,来监听,更需要采用这类木马病毒来取证,方能让违法犯罪分子心服口服,俯首认罪。
当然,公开购买木马病毒也是我国政府采购所必经的程序,只是如此一来的确会增强违法犯罪分子的防范意识,也会在无形中增加一些群众的担心,但只要公安部门严格管理好这些病毒,不让其扩散,那么我们的社会大可不必去担心,要相信,木马病毒也是能够造福于人类的。
温州警方须对“买木马病毒”作出解释
温州一公安分局采购手机木马及植入软件的公示在近日引发轩然大波。公示提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花费4.9万元,购入“专门针对安卓手机或苹果已越狱手机,可实时监控手机通话,短信和照片等信息”的手机木马,花费10万元购入“针对安卓手机或苹果已越狱手机进行接触式植入木马程序”的打码器。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就公安监控行为对公民隐私潜在的威胁产生了担忧。
公安日常工作中在必要时采取监控手段,而公民隐私权是否会因此受到侵犯,这类监控行动又该如何监督,可以说,自监控行动问世以来,这样的担忧一直存在。此次地方公安部门采购监控设备的消息曝光后之所以很快就引发质疑,主要因为它让某些公安部门的监控行动公开化,这无疑会为外界提供一个契机,上述长期存在但未被解答的忧虑就此得以广泛讨论。
普通民众对于各式各样的监控行动并不了解,至于它的阴暗面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则几乎人人皆知。《窃听风暴》这样的经典电影细致地展示了权力部门的监控行动,相关细节未必准确,但这类行动的杀伤力从中可见一斑。如今我们处在和《窃听风暴》不一样的社会背景,监控行动仍然发生在周围,唯一可以让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此类行动很多时候被局限于打击犯罪,起码世界各国在为监控行动辩护时都会提到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这类宏大议题。但是类似的辩护只说明了监控行动的动机,并不等于它们可以避免侵犯民众合法权益,电影《全民公敌》可以说是现代版的《窃听风暴》,其中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卷入一场监控乃至谋杀行动,现实比电影更残酷,美国的棱镜计划甚至将监控对象指向各国元首,在监控丑闻层出不穷的今天,公民的权益保护无疑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相关的基础议题比如监控行动与法律法规、现代政治伦理可能的冲突得以呈现,与此同时,由于对监控行动的特殊性缺乏了解,也导致了一些偏见。比如有人拿监控器材和军火、高压手枪作比较,认为它们都是常见的警方设备,对它的威胁不必要过度担忧。言下之意是如今很多人对公安监控的恐惧,其实是一种过敏反应。这种批评合理的一面在于,监控器材的存在的确不等于它们就会侵害到普通人的权益,但这种对比又极不恰当,人们之所以不会对公安采购高压手枪发出质疑,原因在于这类设备的使用极为有限,而且往往是在公开场合,容易受到监督,监控行为则截然不同,它的隐秘色彩注定普通人无法预估自己会否受到伤害,在缺乏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加上隐私话题的极端敏感性,监控行为带给民众的负面影响无疑会被放大。
为消解民众的上述担忧,涉事的公安部门有必要解释这批监控设备的使用范围,当然,这只是对事件本身的应对,为了兑现这种承诺,长远来看还需要严格的规范机制,这涉及对警权的约束,显然不是单一个地方公安部门所能承担的责任。
【启示与思考】
木马病毒往往用来盗取密码,一直是公安部门打击的对象。因此,温州当地警方公开购置木马病毒的行为,难免让人有所疑惑:堂堂公安部门,买木马病毒干什么,而且还花了14.9万元?
更让人疑惑和惊诧之处还在于,公安部门公示了供货单位,而供货单位却明确表示“并不生产这种产品”。那么公安部门购置的木马病毒又是从哪里买的?公布的供货单位没有生产相关木马病毒,自然也不会收到购置款,那么14.9万元去了哪里?
进而我们还要追问:公安部门购置木马病毒,具体做什么用?如果是特殊侦查所需,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案手法是否符合相关办案原则与程序?而如果是为了研究了解,然后给予防范打击,为何不直接针对出卖病毒的供货商出手?做这样的采购,又是谁批准的?款项从何列支?
很明显,这件事留给我们的疑问很多,每一个疑问都会让公安部门的信用与信誉大受其伤,每一个疑问也牵连到政务信息公开的问题。这是因为,警方在相关网站上只公示了采购的产品、供货单位和产品价格等,这些有限的信息不仅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无端猜想。
那么假设,在采购之前,就对相关采购的用途、必要性、可行性报告、审批手续等进行一定的公示;在采购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和标准进行;采购之后,能最大化地公布相关采购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还会有网友的披露、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质疑吗?
公安部门采购木马病毒,这样反常的采购固然让人生疑,甚至让人害怕、警惕,但别忘了,采购信息公开透明才是“天价”采购、“奇葩”采购、违规采购的“天然克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0/7972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