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黑龙江:用经济学原理指导工作提升素养

2015年01月20日 13:53

 

最近一段时间,我断断续续地看了《每天学点经济学》这本通俗读物,这本小册子虽然比较简单,但我也是开卷有益。不仅梳理和弄清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特别是在学习中感悟到,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和观点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应用到文稿起草工作中,还可以以此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甚至有益于整个人生。

坚持复利原理,持之以恒地扎实

工作,必定获得良好的人生回报

经济学讲的复利,就是利滚利或利上加利,一笔存款或者投资得到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这样不断循环,就是追求复利。和复利相对应的是单利,单利只根据本金算利,没有利滚利的过程。这两种方式所带来的利益差别一般人容易忽略。假如投入1万元,每一年收益率能达到28%,57年后复利所得为129亿元。若是单利,同样的收益率和时间,却只能带来区区的16.96万元。在复利模式下,一项投资坚持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回报就越高。从广义上看,我们的工作乃至人生也有和复利效应类似的道理。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一年取得的成就也许微不足道,但如果他每年都能在过去的基础上前进,扎扎实实地工作,长期积累,百折不挠,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反之,如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不安心、不扎根,一有机会就跳槽;在工作上干出了一些成绩,职位得到了一定的晋升就满足于现状,靠吃老本而不再继续努力;工作付出了努力,能力也得到认可,但暂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回报就牢骚满腹;工作总想干巧活、走捷径,不愿吃苦挨累,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那么干到一定程度就会中途搁浅、止步不前,最终也难展大才,难得大用。人生的价值虽然难以用复利的计算方式进行数字计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起点却导致不同的人生。人和人年轻时可能起点差不多,心劲、志向也都有,能力水平差别也不大,但一生的成就却千差万别,这就是复利的力量在人生历程中的体现。可以说,复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投资方式,更是一种以耐心和坚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如能充分利用复利思维,不管是投资还是人生,都会有不错的回报。

 

运用“二八定律”,在关键环节上

集中发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的。他发现: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如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20%的投入换来80%的回报。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开玩笑似地说,谁要是挖走了微软最重要的约占20%的几十名员工,微软可能就完了。实际上“二八定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20%的产品或顾客,通常占该企业组织的80%的获利。在家中,无论是地毯还是家用电器,80%的磨损出现在20%的位置。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在学校里,你获得的绝大多数知识来源于少数的课程和书籍。“二八定律”提醒我们去思索,怎样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起主宰作用的“关键”,集中主要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效果。这就需要用约80%的力量和时间去做最重要的约20%的事情,用约20%的力量或时间做约80%的事情。另外,人的精神状态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应该用约20%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做事抓关键”是运用“二八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如果你的工作业绩始终徘徊不前,那就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把气力使错了地方,没有在关键环节多用心思。如果花了最大的精力,却只有很少的收获,久而久之,你对工作就会失去兴趣,并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你把握住工作中的关键,把最有用的方法应用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地方,则会使你的工作变得很有效率,收获更多的成果。

防止内卷化和替代效应,坚持持续

学习与进步,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潜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刀镰犁耙,种锄收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护了一派自然风景的同时,却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盖尔茨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便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当中。内卷化效应,是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积累,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内卷化效应的直接后果,我觉得那就是替代效应了。替代效应,是指市场优胜劣汰企业,而企业也在优胜劣汰员工,你想要保住你的职位,并得到升迁,你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就要被后来者替代。在现实生活中,替代效应是各种博弈的根源。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替代别人的产品,企业不断地推陈出新,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更加超前而不被别的企业产品替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从替代和被替代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再学习、再创新。内卷化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思想观念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知识储备不断充实更新,精神状态一直昂扬向上,本职工作追求精益求精,才能靠自身力量最大限度地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正确把握注意力经济学,恰当地展现

自己的能力,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注意力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率先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当公众接受信息时存在着消费,消费的正是他们的注意力。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兴起,注意力经济这一理念才真正受到世人的关注,并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日本的杉浦勉给注意力经济下的定义是:能够给人和物及人的行为增添魅力的活动。如产品的形状的设计、精美的包装、在黄金时段做广告等,都是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经济学里,公众的注意力被视为一种资源,而公众将消费这种资源去接受信息。老板提拔员工时,当然会选择那些给其留下良好印象的人。这就是注意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人在团队里能及早应用“注意力经济学”,吸引领导的注意力消费,从而展示推销自己,那么获得赏识并被委以重任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大。相反,那些未曾消费过领导多少注意力的人,因领导“不识庐山真面目”,其上升的空间就要小了许多。运用注意力经济学要善于“露脸”。尽可能地多参加单位的各种活动,多做一些富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在研究问题、参加会议讨论发言、乃至平时聊天时,要学会提出与众不同而又新颖精彩的见解,也要勇于承担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一方面能证明你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你的工作态度。必将引起领导和同事的注意力。运用注意力经济学推销自己,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恰到好处,则如囊中之锥脱颖而出,反之,则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如有人总想与领导接触,急于表现自己,结果才与愿违,反而露怯;有的接触领导时说话不注意把握分寸,“满嘴跑火车”,倒引起领导负面的注意力。还有的到处宣扬炒作自己,夸大其功,信息反馈回单位,引起大家的反感。这些现象都应该引起注意,切实改正,不然,会被负的注意力害了自己。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0/7972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