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规范车模市场 需要一刀切取消车模吗?

2015年01月21日 16:05

 

【事件介绍】

 

上海车展或将取消车模

9日上午,上海车展组委会官方表示,今年车展不排除取消模特。近年来,车模穿着暴露,屡受诟病。近日不少汽车相关人士对此表示支持,“还大家一个清静的车展”。

9日上午,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微博透露今年上海车展将取消模特。微博称:“同事说刚接到上海车展组委会通知,今年车展一概取消模特。”杨学良对此评价说,最好明星、演出啥的都取消,地方车展也这样,还大家一个清静的车展!

该微博发布后迅速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车展到底看车还是看车模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随后不久,上海车展组委会发布了官方回应。回应称,上海车展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成长为中外汽车行业及广大汽车爱好者共同关注和参与的重要平台之一。为进一步策划、组织、实施好2015年上海汽车展,回归车展本义,形成更好的关注汽车技术与产品、发展与创新的氛围,目前,主办方正在征询各方意见,考虑采取一些相关改进措施,不排除取消模特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上海车展这一改进措施,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车模穿着暴露屡遭诟病;二是车展上车模和其他表演容易短时间内聚集大客流,不利于安全防范。

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车展,是厂商、媒体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车企通常会聘请与自身产品相符合的车模、明星在现场活动。据某车企员工介绍,各个厂商会根据汽车的价位聘请不同价位的车模,知名度高的出场费可能达到10万以上,而普通车模也就三四千,有时车企也会雇佣一些学生模特,这类模特一日不过几百到一千元。因此,为一次车展,车企花在模特身上的费用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

除了聘请模特,请明星助阵也是车企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在2014年北京车展上,韩星金秀贤仅出场几分钟,但传闻其出场费高达百万港币。而由于现场人数众多,对安保也带来极大考验。

有网友认为,车模取消会导致看车展的人数急剧下降。对此,有汽车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车展本就应该回归常态,不应让车模及明星喧宾夺主。省去这些形式,车企也将减少很大一部分开支。

 

上海车展取消车模:拒绝“锦上添花”沦为“喧宾夺主”

在网络红人王思聪大赞“终于能清净的看会儿车了!”的同时, 经济学家马光远相当不满地表示,“没模的车展叫车站!”

在新闻媒体的追问下,上海车展方证实,为回归车展本义、倡导文明参展,“目前正就取消车模征询意见”。对于这样的表态, 荆楚网有评论赞许上海车展组委会是“聪明”的:改变一种传统习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他们没有“粗暴”决定,而是采用试探引导的方式来回应。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车展之一,上海车展一向是厂商、媒体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13年第十五届上海车展期间,仅参与报道的海内外记者就多达1万多名,参展观众更是多达81.3万人次。

车展的火爆人气刺激了车商空前的营销热情,但在低级趣味的不良助推下,衣着暴露的车模大行其道,每每成为喧宾夺主的异类。光明网回顾往年国内各个级别的车展,称无一例外都会发展成“胸展”,这种看人不看车的现象,不仅让国内车展变了味儿,更让场馆内的秩序变得混乱不堪。

色情化的车模秀,也曾引来公共舆论的强烈反感,不过,媒体的关注以及社交网络的发达,客观上也成了“肉展”愈来愈盛行的推手,某些搏出位的车模,就是在一片骂声的高曝光率中“一脱成名”。从这个角度看,直接取消车模展示将有助于改变时下车展低俗化的态势,实乃一种乱象治理的釜底抽薪之举。

“香车美女”本无道德原罪,只不过物极必反。在《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顾昀看来,给车模秀浇一盆冷水已是势所必然。@中国之声 指出,当车模不断以“裸、露、透”来挑战公德法律的底线,当车商总喜欢博出位来提升招徕人气,车展才变成买椟还珠的低俗秀场,推广也沦为南辕北辙的失败营销。

车展渐渐滑向车模色情表演的低俗泥淖,“审丑尺度”的底线被不断突破,不是好事。评论员黄齐超也为“车展取消车模”点赞:车展应远离低俗的色情表演,剔除附带的恶俗文化,回归车展的本意和内涵,使车展成为文明的风向标。车模的低俗表演,理应被叫停。

有支持者也有反对派。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将模特和车展比作味精和菜品,称,“味精多了不好吃,完全没有味精也不好吃”。甚至还有不少加V认证的模特,在微博上发声反对,似有抱团抵制之势。

中国式车展,既是一次全民狂欢,也是汽车文化与低俗暴露的博弈。取消车模展示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抵制低俗营销。在釜底抽薪之际,仍需车展方深思的,是如何利用制度化的行业监管实现文明观展:既要避免车模改头换面进行“曲线卖肉”,也要警惕其他专钻政策漏洞的恶性炒作。

新华社区有帖文建言,关于社会价值的重构,以及社会道德的重塑,还是不要采取“一刀切”和“堵”的办法,这样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甚至于可能适得其反,真正的办法还得从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制度积淀和思想积淀来解决,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自由的环境。

 

回归车展本义,取消车模不如规范车模

取消车模的消息曝出后,舆论炸开了锅,弹赞之声不止。

就动机而言,取消车模确实为了车展“回归本义”。电视屏幕上女角们事业线越来越低,活色生香的画面越发影响剧情乃至演艺本身。车模们更“拼”,不仅事业线越来越低,裙子也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车展,比拼的不是展车品种和服务质量,而是车模罩杯及“露点”程度,有的车模靠“露点”成功博出位,成为别具一格的“明星”,成为车展固定的话题。

暴露的车模抢了车展风头,本应是主角的汽车倒不那么受人关注:车模暴露过多,出现少儿不宜场景,家长不敢带孩子到车展参观学习。车模文化变味,车展日益跑偏,在满足部分人病态需求的同时,也让其他人感到不舒服,反而没有给车展本身加分。毫无疑问,取消车模能一定程度上防止车展“咸湿化”。

就形式而言,取消车模的做法都太凶猛生硬。武媚娘成“武大头”,已引起舆论吐槽,取消车模同样受到坊间批评,限制肉模就好,何必一刀切取消车模。一方面,车模无罪,车模文化更是无妨,国外车展上车模展示的甜美、活力、干练,常常与出展车辆“默契”配合,成为一道美丽的组合风景;另一方面,我国汽车文化尚在“导入期”,车模作用不可小觑,优雅、可爱、现代的车模能给参展者带来愉悦感,更能衬托汽车;再者,并不是所有的车模都暴露,也不是所有的表演都低俗,更多的是一些为了炒作、促销、赚吆喝的小品牌和经销商,毫无收敛地使出人体彩绘、故意放大“裙下风光”的损招,给人毫无底线的感觉。

何况,取消车模并不一定就能消除暴露或低俗,车模岗位没了,车模们完全可以换个马甲继续大尺度、很暴露地出现,变身汽车销售员、发单员、服务员,甚至冒充汽车导购员出现在车展上,都不是没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取消车模不如规范车模。为了回归车展本义,展委会完全可以设立车模的着装标准,只要其在规范内着装、暴露度不超越界限就可以。

就主体而言,上海车展的主办方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其虽然挂靠在有官方背景的国资委下面,但是否具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和绝对权威,仍存争议。此前就有消息称,“取消车模”不是行政管制的结果,而是主办方和车企自觉自愿的决定,车企自发“净化”,跟外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显然有区别。

因此,取消车模与“武大头”事件相类似,但它并非另一种形式的“武大头传奇”。无论是对车模这个群体,还是对取消车模这件事,我们都应摘掉有色眼镜,车模不等于暴露或低俗,取消车模也不一定是权力太亢奋。只有找准事件的前因后果,理性看待深层分析,才能回归到“完善车展”本身,既避免“误伤”优秀车模,又避免行政部门“躺枪”。

 

车模不必取消“肉模”应该限制

众多网友感慨,必须抵制“人肉”车展,既然称为“车展”,就应该用“车”来吸引观众,取消有理;还有的人认为,车展既然是市场行为,不能取消汽车厂商用车模、车展观众看车模的权利。

国内知名汽车专家贾新光认为,主办方这么做应该也是多方考虑,既符合文明办展的要求,也可以增加安全性。去年的北京车展在举办之前,就与展商签订承诺书,对车模服装打扮作出规范,主办方可以把相关要求列入协议条款,作为参展方应当遵守的规则之一。

事实上,车展时配备车模几乎是国内外车企都会采用的展示方式,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模特也会被要求作出相应配合,狂野的suv旁的模特往往会穿着硬朗线条的服饰,炫酷的跑车模特通常以长礼服展示线条感,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本无可厚非。

但是,近几年国内部分车展出现车模衣着暴露,以不雅动作来吸引眼球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去年的北京车展,车展组委会还特意针对车模的服装出台了相关规定,在展会开办前已与展商签订承诺书。

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劳斯莱斯公关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公司还没收到主办方的通知,虽然我们的模特不允许低俗的穿着,走高端路线,但每年参加车展,确实会在现场看到一些暴露着装的车模,拉低了观众的审美品位。这不仅给车展主办方带来各种压力,客观上也无益于展商推广。

业内人士认为,车模可以不必取消,但。上海车展计划取消车模,可以在行业中树立一个标杆,为车展正名。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车展需积极转型,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打造新的特色与亮点,提高公众的关注度。

对于没有车模会否降低车展的热度,专家表示,这不用担心,毕竟车展的主角是汽车,只要车企拿出好的技术和车型,对观众来说仍然有吸引力。

 

上海车展车模遭禁,简单粗暴

近些年的车展,“肉模”现象愈演愈烈,有碍观瞻。这个毕竟没有武媚娘背后的历史底气,也毕竟不是自家硬盘里的私权,在此之前屡屡为舆论挞伐,可惜效果有限。行政手术刀一祭出来,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

国外车展也有车模,并不突出,更不博“肉”。国内车展虽然车模已是标配,但还是能够看见不同。比如品牌越是知名,车模越是端庄。那些过火露骨的车模,往往受雇于小品牌,一同博出位。比如相对于北上广三大车展,地方车展的车模尺度可能更大胆一些。所谓车不够,肉来凑,也是蛮拼的,可惜不会被点赞。

车模市场NO ZUO NO DIE,自身那么多低俗的把柄,就别怪被推上祭台。但另一方面,车模这个职业本身是中性的,是车展经济的一部分,“肉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的车模形象健康,并没有做错什么,惩罚也不应该落在她们的头上。三聚氰胺出了问题,我们并没有取消牛奶;瘦肉精出了问题,我们并没有取消香肠;偏偏“肉模”出了问题,我们就要取消车模?

市场上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公权力出鞘,替民做主,总是不可避免地形成两方舆论:一方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按照“哲学王”的历史思维,国家是父爱,父爱如山,尽管被山压的滋味并不愉悦;另一方则认为市场能够自净和出清,市场能够自己管好自己,公权力管得太宽,一是制造公权力什么都能管的印象,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永无厘清之日,二是公权力管的方式总是简单粗暴,一限了之,一刀切之,管你有没有孩子,跟着脏水一起倒掉。

在央视的《解密阿里巴巴》节目里,马云谈及淘宝假货时说,“很多地方保护主义,很多的执法机构,他们对付的不是这些人(制假者和卖假者),而是我们。因为对付我们最容易,对付他们很难”。懒政思维一贯如此,管不好,要么捏软柿子,要么一刀切。

话分两头说。车展中的“肉模”,既可以说是拉低了观众的审美品位,也可以说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品位。坦胸露乳是色诱,但也只是消费主义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车模身边的靓车,在电视广告中难道不也是进行赤裸裸的成功学“色诱”吗?画面里,香车美女纵横驰骋,兜售的价值标准就两条:谁NB谁开,谁开谁NB。在物质爆发的初期,这是一种文化病。任何一个国家都经历过,不论是《基督山伯爵》里描述的法国,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描述的美国,都会随着主流文化的进步而逐渐掉队和被轻视。市场和社会有这个力量,它虽然慢,却不会迟到。行政管制虽然刀快,却遗毒更甚。

 

【启示与思考】

尽管取消车模的初衷是善意的,但这种一刀切的手法难言最优。换言之,遏制低俗之风也好,加强安全防范也罢,都不是“一概取消车模”的充分理由,至少还有更好的选择。强行取消车模展示,手段过于简单、粗暴,难免会伤害汽车文化,也有卸责和懒政之嫌疑。

从低俗角度看,车模的“肉”可以遮起来,低俗之风背后的利益链也可以打破,只要转变理念和方式,车模也能传递“正能量”。比如,国外车模的理念是“像我这样的女人,开这样的车”,车模或甜美,或可爱,或帅气,或活力,都能与“香车”相得益彰;而国内车模的理念是“开这样的车,才能找到像我这样的女人”,俗不可忍。从安全的角度看,经历了外滩踩踏悲剧,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相关部门,都汲取了惨痛教训,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有了提升,没有必要过于畏手畏脚、裹足不前。

而一刀切地取消车模,不仅折射出一个汽车大国汽车文化的缺失,也体现出管理者在应对大型群体活动时能力和智慧的不足,令人遗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1/7975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