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发展都市圈经济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2015年01月22日 09:17
都市圈是在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以紧密经济联系为特征的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它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增长极。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都市圈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都市圈经济以自身独特的经济理念,破解了粗放型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从“中观经济”视角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思路。
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由“大饼经济”向“圈域经济”转变
目前,由于城乡地域上的分割,国内一些大城市都存在“摊大饼”的现象,经济集聚度不高,周边城市发展受到抑制。如何分散中心大城市的功能,加速周围城镇的发展,将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有助于促使我国城市经济由粗放型的“大饼经济”向集聚型的“圈域经济”转变,提高城市经济的集聚性。
“圈域经济”与“大饼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分工扩大化,即由原来的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转变为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在中心城市经济势能有效作用的范围内,逐步形成错落有致、优势互补的内部分工体系,这是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克服了以往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所不能克服的“小而全”弊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都市圈内部良好的基础设施还大大降低了由于分工扩大化可能增加的交易成本,强化了这种规模效应。
因此,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都市圈经济发展,将形成一种良性的“点—线—面—体”群体性竞争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转变。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由“市长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在经济发展中,既要依靠“有形的手”,也要依靠“无形的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然而,在粗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过度强调行政干预,忽视经济调控手段的使用,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市长经济”现象。都市圈强调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引导资源要素在都市圈内部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力求实现市场与政府的平衡。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有助于促使我国城市经济由注重行政干预的“市长经济”向尊重市场机制的“市场经济”转变。
行政区经济是“市长经济”形成的基础,而都市圈突破了以往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力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追求都市圈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框架下,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扶持都市圈内成员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都市圈行政制度建设,不断消除区域合作中的各种行政性障碍,以保证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序化。
因此,都市圈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有利于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种都市圈内部资源有序、高效配置的良性格局,使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得以保证。
以竞合机制为基础,由“局部利益”向“一体化经济”转变
在过去很长一个阶段,一些地方一味追求“局部利益”,这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特征。各城市之间在产业准入、资质认证、管理规范等方面设置人为阻碍,妨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甚至不惜在政策、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展开恶性竞争,形成“零和博弈”。而都市圈经济则在获得群体竞争优势的同时,关注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所有成员城市的发展,以期获得都市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有助于促使我国城市经济从寸土必争的“局部利益”经济形态向合纵连横的“一体化经济”转变,这种“协同式”发展有利于保证城际公平。
与追求“局部利益”相比,都市圈经济更倡导竞争合作机制。一方面,通过经济合作,获取分工协作的好处,使总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经济竞争,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率。都市圈内各城市通过市场选择,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通过圈内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充分利用各地有利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尽可能节约人、财、物的消耗。都市圈经济模式既不企望用行政推动型方式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也不靠损害一个城市的利益去增加另一个城市的利益,而是在充分尊重各地不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的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好处,创造出一种多赢局面。
因此,以竞合机制为基础的都市圈经济,打破了城市经济原有的地方割据状态,以利益关系为纽带,推进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竞争合作的良好格局。
以广域集群为重点,由“同构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
一直以来,“产业同构”现象都是困扰城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适度的产业结构趋同,在一定阶段能助推经济发展,但是“产业同构”现象大范围出现,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有助于促使我国城市经济从“低层次、大范围”的“同构经济”向“高层次、小范围”的“产业链经济”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域产业集群是指基于产业内部联系,在都市圈内部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主体间形成的结构相对稳定、合作较为紧密、布局相对松散的产业集聚体。广域产业集群经济现象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分工扩大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传统的产业集群相异,广域产业集群并不强调地理上的集聚,它更多强调在都市圈视角下,建立一种基于城市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产业联系,加强城市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广域产业集群推动了都市圈内部的“强分工”,并与都市圈之间的“弱分工”相结合,共同形成了都市圈层次的“产业集群”,避免出现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同构”现象。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打造若干大都市圈,在各大都市圈内部以广域集群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分工体系,在大都市圈之间设立相似的产业体系,必将改善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和分工格局,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2/7976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