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增强文化认同 提升对外影响力

2015年01月22日 15:51

 

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就是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提升中国道路的对外影响力;就是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认同,提升中国发展的对外影响力。

在价值观念上认同

增强文化认同,首先是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体认,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根本。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能否被外部世界广泛认同和接受,主要取决于其价值观的普适性和吸引力程度。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确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符合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富有吸引力的价值观来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中国文化价值观,涵括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那些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习俗等内容。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品格,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普遍意义。它们既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也符合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既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应包括对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的理解;既包括对中国社会价值追求的认同,也应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

 

在发展道路上认同

增强文化认同,关键是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提升中国道路的对外影响力。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它吸收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先进经验,借鉴吸取了过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其本质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强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谐发展,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城、乡发展相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最大限度增强和谐因素”,建设和谐中国。和平发展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路径选择,“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因此,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既包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认同,也应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解;既包括对中国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也应包括对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理解。

 

在发展成就上认同

增强文化认同,重点是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认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对外影响力。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认同,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核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近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在应对“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应对,集中力量妥善处理,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些成就,不仅有效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因此,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认同,既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广泛认同,也应包括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的理解;既包括对中国为世界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广泛认同,也应包括对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理解。

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内在本质,国家发展道路是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国家发展成就是意识形态的根本检验。因此,通过增强世界人民对我国价值观念、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成就的认同,进而实现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同,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影响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2/797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