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逼母弃二胎”源于过分溺爱
2015年01月22日 10:28
【事件介绍】
13岁女孩自杀威逼母亲堕二胎 姐姐成杀人凶手?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很多年轻的父母开始考虑生二胎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贯享受到全部恩宠的头胎来说,似乎存在着极大的逆反情绪。武汉一名13岁的小女孩就因为父母要二胎而以死相逼,母亲不得已只得到医院进行流产手术!这样的新闻令人震惊!那么对于头胎而言,本应该承担起哥哥或者姐姐的角色,如今却将自己的弟妹过早的扼杀在母体之中,究竟是谁的错误呢?
13岁女孩自杀威逼母亲堕二胎 姐姐成杀人凶手?
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近日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肖女士家住徐州新村,“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肖女士与丈夫备孕一年终于成功怀孕。然而,面对家里将新增一个成员的事实,13岁的女儿雯雯非常生气。
“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自从得知我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楼。”肖女士说,“一开始我们以为她就说说而已,但是随着我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她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西。”
除了扔东西发泄不满,就读于武汉市某重点初中初三的雯雯还威胁父母,要逃学、要拒绝参加中考、要离家出走。最近一个月,雯雯常常吵着要自杀,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1周前,肖女士清理雯雯房间时发现刀片,她观察雯雯手臂,有几条清晰的刀痕。意识到情况严重,夫妻俩与雯雯谈心,但女儿态度强硬,一直坚持,只要生二胎,她就自杀。
经过反复考虑,3天前,肖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市汉口医院妇产科做了终止妊娠的手术。
“父母想生二胎,孩子有排他情绪都是正常反应。”市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胡红涛说,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沟通,也要反思平时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或是太溺爱了。
女儿逼母亲弃二胎,恰是对多子环境的呼唤
喜剧与悲剧,字面上,一字之差;现实中,一步之遥。44岁的肖女士高龄怀上二胎,实属不易,况且历经一年的努力和更长时间的政策等待,这绝对可以说是大喜事,喜剧。然而,从得知母亲怀孕后的恶毒语言,到“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再到割腕自杀,这步步惊心,让父母左右为难,无奈之下,肖女士终止妊娠。肖女士失去了生二胎的机会,女儿因此也深受伤害,其母女关系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这都是实打实的悲剧。因为是悲剧,更容易引人深思,谁的错?尴尬了谁?
其实,父母生育二胎是有着实在的现实考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家家户户都是兄弟姊妹好几个,且不说小时候打得怎样不可开交,但现在的亲情是怎么也扯不断、拉不开的,而且子女多还有很现实的社会考量,即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问题,要知道,我国当下的养老政策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中心,多几个孩子,他们的负担自然轻一些,虽然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也比较高,这个肖女士也认了。但女儿步步紧逼甚至以死相逼,是始料未及的,自己怀孕用心良苦,谁知女儿比自己“反应”还大,让人痛心。
也许,大家会说,是肖女士的始料未及、准备不足导致了此次悲剧,即对于女儿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心理学家也说,“父母想生二胎,孩子有排他情绪都是正常反应”,“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沟通,告诉他(她)为什么要再生一个孩子,并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对他(她)的爱不会减少。”可是,知女莫若母,“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况且,13岁的年纪,上初中该懂事了,所以关键还是溺爱,是“独”的结果。
据调查,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而这些“中国小皇帝、小公主”们,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据中华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彦方教授所说,他们正成为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三类人群之一,集中体现在,自我为中心,事事抢先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冷漠、自私、嫉妒、享乐主义匹配报复心理,让人感到可怕,而肖女士的女儿无疑就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自我为中心,自私,唯恐弟弟妹妹抢去自己的爱,冷漠、嫉妒、报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是有他没我的刚烈,也让人心惊。
因此,对于这种“独”,唯有以“生”攻“独”,坊间舆论呼吁的普遍放开二胎,不论是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也好,还是对于他们的心理疏导也好,都是治标之策,惟有创造多人同时生活的家庭环境,才是治本,目前,出现了一些“拼养”家庭,即几个家庭把孩子集中在一起,这一周都在张三家吃喝拉撒,下一周或者间隔更长时间到李四家过活,这样来营造多个孩子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氛围。不管怎么说,营造一个多个小皇帝、小公主针尖对麦芒的矛盾冲突、消化的环境,是治疗独生子女弊病的治本之策,至于怎么营造,那得看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反思和作为了。
“逼母弃二胎”缘于教育“流产”
国家“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再生一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全家所期盼的,可是居然被女儿威逼到终止妊娠的程度。这等于是父母被女儿“绑架”了,间接扼杀了亲情,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就显得很危险了。
作为母亲,含泪打掉肚子里的骨肉,当然也很痛。她的行为或许也是以“爱”的名义,在两难的情形下被迫选择了“保”女儿。但要知道,这并不是“二选一”的结局啊!某种程度上,这一做法是害了女儿,甚至是把女儿及家人都推向了一个更加痛苦未知的深渊。
女儿的表现当然是及其残酷自私的,在常人看来显得不可思议。就因为有了弟弟(妹妹)就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相威胁,并且已表现出一些行动。这样做当然令父母非常失望,让亲情窒息,父母心在滴血。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来说,这样的心智表现也是极其不合格的,智商情商都没有毕业。
怪谁?女儿的“恶行”是失败教育下的“怪胎”。有“流产”的教育,才有女儿的反常“挟持”。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肖女士自己也坦言女儿是她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很明显,这是娇宠溺爱造成的苦果。独生子女从小被“4+2”包围,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本性暴露无遗,也从没有得到过及时的矫治,父母教育很失败。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作为学校,对学生爱的教育、生命教育、品德教育长期施行熏陶的话,一个初三学生是不会轻易去威逼父母嫉妒“弟妹”寻死觅活的。
但话说回来,一个只有13岁的女孩毕竟还是一名未成年人,表现在她身上的“排他性”特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心理反应,“逼母弃胎”只是一种病态教育和心理病变的一种综合症而已。若这种病症不及时医治的话,今后女儿还会闹出更多异常的动静来,其破坏性可能更厉害。把女儿当作一个“病人”看待,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对她最大的拯救就是积极引导她去自我救赎,防止心魔走火入魔。
在此给父母一点建议:一是带孩子去请心理医生进行疏导,积极施治。二是反思改正自己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慢慢学会爱和感恩,告诉她生二胎也是为她好,将来父母病了有人帮助分担,父母离世后她一个人在世上不会太孤单寂寞。三是请求老师帮助教育,或是将女儿寄样到其他监护人家里去,等生完孩子一段时期后再接回家,避免刺激她。慢慢影响她,或许其见到可爱的弟妹时也会改变的。
“女儿自杀逼母亲堕胎”不只是任性
在这条新闻的跟帖中,笔者发现谴责的火力相当的猛。归纳起来无外乎这么几个词:真任性、熊孩子、不懂事。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小公主逼母堕胎真的仅仅是孩子太任性?除了孩子真任性、不懂事之外还有什么?其实,这背后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小公主是如何锻造而成?一个13岁的孩子,还处于不懂事的年龄,等到她长大的时候或许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而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但是,在眼下,她最高兴的就是自己战胜了父母。而如此任性的孩子是如何炼成的?为何我们的孩子都成了熊孩子,都成了小皇子、小公主?说白了还是和我们父母的传统认识有关系。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用自己的溺爱生产出了一个个温室里的花朵和任性的熊孩子。去年的时候,一家保险公司就看到了商机,专门打造了一个“熊孩子险”。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溺爱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家庭教育,父母是不是也该向国际看齐?
孩子为何知道自杀手段?这位13岁的女孩,在威逼母亲堕胎的时候,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逃学、出走、割腕自杀。那么,我们要找到背后的原因,谁是孩子的师父,谁向孩子传授了这些“武艺”?在笔者看来,是眼下错乱的文化造成的。看看电视剧,有多少没有喝药、上吊、割腕的镜头?就连动画片里,也有王子为公主自杀的镜头。而这些东西应该是孩子该知道的吗?这说明影视分级制度需要尽快落实,这说明动画片不能只是赚取孩子的目光,更应该在内容上严格审查。
生命伦理知识为何欠缺?该让孩子知道的,孩子都不知道。不该让孩子知道的,孩子都知道了。这是可悲的。由于谈性色变,孩子们甚至不知道保护自己。这说明我们的校园教育也应该改革了,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1+1=2,让孩子知道李白、杜甫,让孩子会说英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性,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亲情,更要知道生命是高尚的。如果不是课堂缺乏了这样的知识,让孩子对生命的孕育过程有个正确的认知,这位13岁的女孩还会逼迫自己的母亲堕胎吗?
别把一切的罪过都一股脑的推到孩子的身上。就这起事件而言,我们看到的是溺爱的错,是文化的错,是教育的错,更是家庭教育手段的落后。面对任性的孩子,父母的引导能力哪去了呢?我们除了会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是不是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有能力化解孩子错误的观念?
【启示与思考】
老大不让老二出生,表面上看,虽然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些许关系,但又很难全怪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既强调优生(简单概况为只生一孩),但更强调优育。老大阻止生老二,只能是计生政策的一个结果。更多的则是家庭在子女教育方式上过于溺爱子女,凡事对子女多言听计从,久而久之,为我独尊,才会出现老大不让父母生育弟弟妹妹的情况。
老大一抗争,父母就妥协,父母爱子之心天地可鉴。但子女又该怎样换位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呢?即便是父母为了女儿而放弃生育二胎,也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与女儿有一番好好的沟通。否则,“老大的胜利”如果再持续下去,作为子女可能更认为自己的抗争是对的,父母生育二胎是错误的。也许会埋下更大的隐患,可能进一步纵容子女更加“以我为中心”的专横霸道。不能够学会分享,不愿意分享,不愿意同甘共苦,这对子女性格的形成,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困难,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其实,虽然父母放弃了生二胎,但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一方面父母无无奈放弃生二胎,就失掉了一份幸福,以后的日子恐怕不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可能家庭中会有留有阴影,另一方面对女儿的教育却需要反思。如果孩子的任性和霸道得不到改正,这也是一个“安全隐患”。一个13岁的孩子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就要“跳楼”,恐怕已经有心理疾病了,这不仅需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更要纠正家庭教育方式。
在溺爱的家庭中,孩子会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自然难以容忍弟弟妹妹出生。唯有从小教育孩子心中有爱,懂得善待别人,才会和父母一起期待将要出生的“弟弟妹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2/7976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