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北:日子好不好过决定民众对新常态的评判

2015年01月22日 13:36

 

访谈嘉宾:徐长生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新常态下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并明确指出,做好就业要精准发力,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如何守住民生底线、破解民生难题?我们约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长生解答。

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记者:经济新常态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徐长生:经济新常态不单单事关经济,它切实地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老百姓评判“新常态”怎么样,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不好,生活有没有得到改善。

我国经济之所以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调整升级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贫富差距,根本目的是要让经济更健康持续稳定地增长,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意味着,在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着力破解与人民生活和切实利益紧密相关的难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所以说,民生问题是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就业、收入和社保是三大支柱

记者:对普通人来说,日子过得好不好和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否有可靠的保障关系密切。新常态下,这个问题能更好地解决吗?

徐长生:的确是这样,就业、收入和社保是民生问题的三大支柱。没有工作什么都谈不上;有了工作,收入要正常增长,能赶上甚至超过GDP和CPI的增长;不仅现在的收入要增长,养老、医疗、失业等也要有社会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年收入能正常增长,又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才有基础,消费和内需的增长也就有了拉动力。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到百分之七八,但就业形势还不错,失业下岗问题不像过去经济放缓时那么严重。其原因除了经济总量仍保持中高速增长、新劳动力增长明显放慢以外,还有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积极变化,即服务业的增长相对较快、比重上升,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增强。另外,各级政府把稳增长、促就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采取了多种积极的就业政策。

常言道,不患寡患不均。过去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是以广大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大大落后于GDP的增长,也就是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公平,不断缩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让工人和农民特别是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赶上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着力解决分配差距拉大的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伴随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原来由国家统包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开始重建新的市场化社会保障体系。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财力的不断增强,又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水平,缩小不同人群的社会保障差距。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正在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涵盖近14亿人口的全社会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难度最大的社会发展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

 

新的不公平和供给不足问题产生了

记者:现在,老百姓抱怨多的是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对不少普通人群特别是低收入阶层还只是梦想。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产生?

徐长生:这三大问题之所以难解,客观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还没有完成;主观原因是我们在解决这些难题上,对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还处在探索和实践的阶段。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上学、看病都由国家统一解决,都是政府的事。那时有表面上的和低水平的公平,但缺乏效率,房屋、学校和医院的数量很少,供给非常短缺,老百姓实际上得不到像样的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试图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家庭、企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来逐步满足人们对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巨大需求。在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国同时采用了计划和市场的双轨调节体制,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都在发挥作用。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供给大大增加的同时,产生了较高水平上新的不公平和供给不足问题。

把握三个原则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徐长生:无论是解决就业、收入、社保,还是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第一,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既不能像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只讲公平、不讲效率,或者搞新的平均主义,那样由政府大包大揽,不仅财政负担不起,而且大多数人的民生需求也得不到解决,只会是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也不能像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那样,过于讲效率,搞过度的市场化,因为民生领域大多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政府不能后退、必须进入。

第二,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并举的原则。现阶段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简单的此进彼退、此多彼少的问题,二者都存在缺位的地方,所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要加强,两只手都要硬,该由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要大力介入,市场作用还没有发挥或发挥不够的地方应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竞争。

第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的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必须在国家经济实力和财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分步解决,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的福利和保障水平。当前特别要防止短期行为,过度超前,寅吃卯粮。应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思路,统筹解决各项民生工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2/7977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