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拾金不昧换来免学费 良好的美德值得最好的鼓励
2015年01月22日 14:27
【事件介绍】
贫困大学生拾金万元还失主 高校免其3年学费
路边拾到万元现金,贫困女大学生陈志超毫不犹豫,在寻找失主未果的情况下,立即交给了警方。这种拾金不昧的可贵精神既感动了许多网友,也打动了她所就读的山东体育学院。学校决定对她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减免其接下来的3年学费,共计14400元。
近日,山东体育学院大一女生陈志超从公交车下车往路边行走时,发现地上有东西,她走近捡起来一看,是一沓百元钞票。陈志超朝四周看了看,但没发现失主的身影。随后,她不断询问路人,但还是寻找失主未果。最后,陈志超没有犹豫就把钱交给了警方,清点后是1万元现金,并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
得知陈志超拾金不昧的事迹后,山东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龙说,陈志超家庭贫寒,父母在家务农,还是靠贷款和找亲朋好友借钱才凑足了大一的学费。“在突然而至的1万元现金面前,陈志超选择了交还失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为鼓励这种精神,我们学校决定通报表扬并减免她的3年学费。”
陈志超说:“父母告诉我做事要先做人,再多的钱也是别人的,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据为己有。感谢母校的关爱,我一定把学业完成好,回报社会。”
“拾金不昧免学费”契合时代的价值追求
不论是春秋时期管仲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认为生存状态与个体言行之间具有关联性。然而,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家境贫寒的陈志超以毫无功利和算计的赤子之心,演绎了拾金不昧的道德佳话。由此观之,物质生活的匮乏并不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苍白,那些在经济分层上处于低端位置的人们,依然有可能占据道德高地。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拾金不昧逐渐变得稀缺。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拾金不昧不仅让失主避免了物质上的损失,更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只不过,伴随着社会变迁,拾金不昧为何会渐行渐远?说到底,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生存境遇,也改变了全社会的道德生态。
正如卓别林所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所揭示的那样,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工业流水线生产不仅对劳动市场进行了规训,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塑造。一事当前,许多人不是从价值理性“应该不应该”的角度来进行权衡,而是从“有利还是无利”的角度来进行算计,“不划算”的拾金不昧难免会被有些人忽视和遗忘了。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口碑和道德评价往往关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可是,在社会流动迅速、社会成员异质性增强的今天,道德“紧箍咒”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越来越小,拾金不昧这种“道德律”就会有失效甚至失败的风险,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之中。
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之下,如何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与熟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比,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丰盈,日常举手投足的角色扮演,更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陈志超用所作所为诠释了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时代的信仰渴求,抚平了社会的道德焦虑。
传统道德“好人有好报”也好,现代公共治理的“选择性激励”也罢,都为“拾金不昧免学费”找到了逻辑支撑。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社会,应该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激发人们的向好、向上之心。毕竟,社会良善不能光靠痛心疾首的深情呼唤,而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培育和激励。
“拾金不昧免学费”具有导向意义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名靠贷款和借债上学的贫困女大学生,在捡到1万元现金后,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警察,这属于典型的拾金不昧。然而,1万元对于一名贫困生说,意味着得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意味着将会在两年时间里,不再为解决学费问题而发愁。可见,这名贫困女生的善举,超脱了金钱与物欲,因而显得更可贵,更值得人们敬佩,也更值得社会褒扬。
应该说,贫困女生捡到这笔巨款,这是上苍给她的一种补偿,她完全可以据为己有,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虽然这样做同样违反了相关法规,但毕竟在良心上说得过去。然而,贫困女生最终选择了将钱归还给失主。特别是,其拾金不昧后,依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并时刻铭记母亲的教导:“做事要先做人,再多的钱也是别人的,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据为己有。”这无疑给越来越功利化的当今社会上了一堂公德课,值得人们仔细回味。
然而,贫困女生拾金不昧后依然贫困,依然靠贷款和借债上学,这显然不是文明社会和现代高校该出现的情形,更不是人们想看到的结果。相反,贫困女生拾金不昧的精神,非但不能因其贫困而被“矮化”,而且更应该得到奖善机制的激励。正因为如此,其就读的山东体育学院,不仅对贫困女生的这种精神进行通报表扬,而且减免她的3年学费,共计14400元,这显然比她归还的失金更有价值。
可见,贫困女生抬金不昧被免学费,具有导向意义。事实上,提高拾金不昧者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对诚信社会的一种引领。因此,对于像贫困女生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行善者,无论是地方还是高校,要运用奖善机制,去规划其未来的人生。特别是,应给予其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并启动救助机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永久的帮助和关爱,让拾金不昧者真正“善有善报”。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人去拾金不昧,才能让拾金不昧等社会美德成为一种新常态。
拾金不昧免学费的双重“价值”考量
万元现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对于家庭贫寒,父母在家务农,靠贷款上大学的陈志超,更相当于雪中送炭,但她毫不犹豫地寻找失主,后又上交警察,学校免其三年学费,拾金不昧及其后续故事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贫困女大学生拾金不昧,大学免其学费,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却点赞无数,于简单、纯朴中,表达出植根于民众心灵深处的美德力量。这里,一些人会做简单的“价值”判断,上交一万,免3年共计14400的学费,,陈志超“赚”了,但是,若将拾金不昧的无私行为及高尚品格仅用金额衡量,则会陷入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误区,也是对拾金不昧实践者和鼓励者的矮化。
如果说,陈志超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拾金不昧高尚品格的话,她所就读的山东体育学院通报表扬并减免她的3年学费,则是对美德的良好反馈和最好鼓励。一来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免除其后顾之忧,母校的关爱会令同学们深受触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教学相长关系;二来,见义勇为不仅需要道德层面的宣传和教育,让拾得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费用补偿与适当奖励,会将起到更大的教化作用。三来,作为该校就读的大学生,“在突然而至的1万元现金面前,陈志超选择了交还失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山东体育学院与有荣焉,相当于一则弘扬美德的生动广告,何乐而不为?可见,“拾金不昧免学费”的社会价值无法“衡量”,可谓是从实际出发、奖励先进、倡导美德的务实之举。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冷峻现实让拾金不昧遭遇莫名的猜忌和误读。因而,“拾金不昧免学费”是传统美德的进步和升华,只有见义勇为者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更多褒奖,善有善报,才能更好地促进拾金不昧美德的传承和发展,社会正能量日益增长,诚信、助人与和谐才能蔚然成风。
免除学费流露社会温情
长期以来,对于拾金不昧者的行为,该不该给予一定的回报,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认为不但要拾金不昧,还不能索取报酬,即便对方要给也不能要。而部分人则认为,拾金不昧行为人补偿了失主的损失,耗费了拾金不昧者的时间和精力,索取一定的报酬也是符合常理的。所以,围绕拾金不昧行为,一直都很难形成统一的声音和观点。
应该说,面对拾金不昧是否可以“昧”的诘问,确实遭遇了法律规定与传统思维的割裂。按照法律规定,其实拾金不昧行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对于因此而给拾金不昧者造成的损失,应该予以补偿。但是,这种规定与传统道德观念不同,一旦“昧”了,往往会遭受外界质疑和批评。
校方为女学生减免学费的做法,让拾金不昧变得更有人情味儿,很好地解决了拾金不昧的回报问题。通常情形下,我们总会将目光聚焦在拾金不昧双方之间的举动上,并没有考量其他外部因素。就像报道中的事件,在失主与女大学生之间,拾金不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是否应该索酬,双方并没有发生争执和纠纷。但是,校方的做法,却将“索酬”予以延伸,赋予了更具温情的内涵。
说到底,拾金不昧需要弘扬,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牵引和托举,真正体现出社会的温情。如果能够汇聚起更多的社会力量,让善行者得到回馈和慰藉,必然会形成全社会最美的道德风景。
【启示与思考】
毫无疑问,贫困女大学生陈志超的行为让人为之动容,从她身上,传递出了“拾金不昧”的社会道德风尚。学校作为拾者与失主之间的第三方,对拾金不昧的行为进行奖励,不仅有必要,而且类似该所学校的第三方奖励拾金不昧行为也应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直以来,对于拾金不昧该不该进行奖励的态度,社会各方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须向拾得人支付补偿费用,反对者却说奖励拾金不昧是对道德的侮辱。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褒扬的事情,是道德品质高尚的表现。但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冷峻现实生活中,拾金不昧的行为却遭遇到莫名的猜忌和误读,因而对拾金不昧者该不该进行奖励的态度,社会各方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向拾金不昧者支付一些报酬在情理之中,但也有人认为对拾金不昧者予以奖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侮辱。
其实,从陈志超拾得万元现金交还失主到其所在学校对其实施奖励,情节并不复杂,但获得无数点赞,这就足以说明这件简单纯朴的事件表达出植根于民众心灵深处的美德力量。陈志超所在山东体育学院,作为拾金者与失主之间的第三方,果断地对学生拾金不昧的行为予以奖励,无异于一则弘扬美德的生动广告,“拾金不昧免学费”是传统美德的进步和升华,它所彰显的社会价值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更难以用价值来“衡量”,堪称是从实际出发、奖励先进、倡导美德的务实之举。
总之,对于我们身边涌现出的每一位拾金不昧者,我们都应该百倍珍惜,然后去表彰他们的行为,挖掘他们的事迹和人生故事,最终目的是弘扬他们身上的见义勇为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拾金不昧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2/7978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