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学生下跪感恩,还须用行动证明
2015年01月23日 09:40
【事件介绍】
上海一学校800学生跪拜父母 专家:下跪是文化糟粕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1月11日上午,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此外,活动还有一项主要内容:在庄严肃穆的乐曲声中祭奠华夏万姓先祖。
有学生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感动。不过,作家、教育学者叶开表示,90年前,孝道就被指为文化糟粕,我们在推广时要有所选择。
活动现场
孩子拔一根父母的白发永久留念
11日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家长坐在各自孩子的教室里,听学生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然后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站在父母的跟前,亲口向父母表示感谢。
这时候,投影仪打出一行字:“我双手抱着砖就无法抱你,我放下砖却无法养你。”老师解释说,这是一个农民工家长写给孩子的话。“父母为养育我们,头发都白了。”老师让学生到父母头上寻找白头发,拔下一根,放在学校事先制作好的“白发珍藏卡”里,永久留念。老师还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下了一句肺腑之言。这个环节的活动叫“一根白发,万般情思”。
六年级一位发言的学生代表说,平常在家,虽然也能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也感动过,但是从来没有说出来。“感觉很难为情的,不好说出口。今天大家都说,我也就说了。要是平常,感觉很肉麻的。”
几百学生一起下跪叩头谢恩
在“祭祖典礼”之后,学校还举行了跪拜父母的仪式。数百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父母坐在跟前。全体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亲子促膝互动交流。
在跪拜仪式之前,学校仿照近年来国内祭奠人文始祖的仪式,举行了一个祭祖大典。主祭、陪祭等人员穿“汉服”,行礼如仪。
家长何女士说:“别说孩子,连我们都没有亲历过这样的活动。在这样庄严的仪式下,通过实际行动感受传统文化,这比看书印象更深刻。”何女士说,学校这么做,效果很好,让她感动。
专家观点
作家、教育学者叶开:不必宣扬传统文化的糟粕
该校校长傅建清说,读经典扬孝敬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接下来他们会定期举办这样的大典,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下一届大典将在今年4月底举行。不过,作家、教育学者叶开却不以为然。
叶开说,90年前,鲁迅先生在著名的《二十四孝图》里猛烈批判过封建礼教的可怕,对其非人性的性质有深刻的揭露。他以孔融让梨等例子深刻地揭露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人道主义和人性光辉,才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至于学生在大庭广众下集体下跪,叶开的批评非常严厉。他指出,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他还认为,这种方式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
那么,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应该有何取舍?叶开说,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还包括在中国文化中最有活性的诸子百家文化,以及影响深远的佛教文化等在内。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文本,也要从《古文观止》这类视野狭窄的选本中脱身,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孝敬节集体下跪,谁感动了谁
这些年来,民间和教育机构出现不少以孝道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一些地方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这些事情若纯属学生自发,或者在家里养成习惯,倒也没什么。一旦放到公众场合,由机构组织,却不能不说已经变味。甚至可以说,学校的作秀成分远甚于学生的真情流露。
学校这么做,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也难说顾及家长真实感受。不否认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向父母表达孝心,在这种场合,许多父母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动。但哪怕是一派和谐的场面,也无法掩饰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强迫意味。对于家长和学生,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这乃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不参加。这样一来,其行为有多少真实性,也就难以得知。
若学校想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更不必采取这种集体下跪的形式。一定要搞个什么“孝敬节”,哪怕是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出发,也显得比较刻意。何况,有些学校搞类似活动既是做给学生父母看,也是做给上级主管部门看,把这当作一种德育“政绩”。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学指标,举办“孝敬节”则可作为其中一个抓手。至于谁感动了谁,反倒成了次要问题。
关键还在于,这种做法其实是对牛弹琴,既非弘扬传统孝道,也与现代家庭伦理不接轨。传统孝道讲究的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绝对服从。而现代家庭伦理更讲究人格平等与互相尊重的精神,即父母要爱子女,子女要敬父母,父母不能溺爱子女,而子女也不可愚孝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让子女下跪“谢恩”,这明显是脱离现代社会,难以推而行之。
弘扬传统文化,得先搞明白哪些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可并行不悖,提倡孝道感恩,也不可不辨析正误,防止误入以丑为美的歧途。例如前不久安徽某地以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为题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把“埋儿奉母”这种毫无人性、荒诞不经的事迹当作推崇榜样,结果招致不少质疑。
学校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切忌念歪经、表错情。真的想弘扬和复兴传统,不妨从多读经典开始做起。
感恩教育不能成为一场"秀"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下跪,场面感的确很强,然而,这种学生集体下跪的场面已经不再鲜见,面对接二连三的下跪事件,笔者心中也顿生困惑:给父母下跪,难道就是感恩吗?
是的,羊跪乳,鸦反哺。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的终生难以回报。因此,我们做子女的要常怀一颗感恩父母的心。然而,人毕竟不是动物,历史的车轮也是滚滚向前的。
五四运动的一大历史功绩就是促进了人的觉醒,人生而平等。辛亥革命的胜利也废除了跪拜的礼节。没想到在100多年后的秋天,历史的车轮又开起了倒车。学校居然组织学生集体下跪,让人心生恍惚之感。
诚然,在传统封建礼仪中,子女对父母行磕头下跪是一种礼节。然而,现代的教育已经认识到,磕头下跪式的礼仪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差别,与现代公民理念相悖。
当然,如果学生们的下跪是发自内心的,笔者也不需多言,但学生们从小本没有接受这种下跪教育,学生们本没有下跪的意识,而该校组织学生以集体下跪的形式来向父母表达自己感恩之情的做法,则有“下跪秀”的嫌疑。
如果,学生的下跪不是发自内心,而是由于外部组织而实施的一种行为,那么校方举办这样的一场活动,其意义又何在?因此,组织学生集体向父母下跪这件事告诉我们,感恩教育不能简单化。
不错,孩子应该对老师感恩,也应该对父母感恩,但是培养感恩意识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在真切的情境中去体察,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积累,而不是靠组织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场面。
为人师表者完全可以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感恩父母:如端茶倒水、捶背揉腰,以及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其实,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学生关心父母表达自己孝心的体现。而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远比那空洞的一跪来得更实在、更有价值。
集体下跪感激涕零,还需持之以恒
这些年来,民间和教育机构出现不少以孝道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一些地方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这些事情若纯属学生自发,或者在家里养成习惯,倒也没什么。一旦放到公众场合,由机构组织,却不能不说已经变味。甚至可以说,学校的作秀成分远甚于学生的真情流露。
学校这么做,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也难说顾及家长真实感受。不否认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向父母表达孝心,在这种场合,许多父母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动。但哪怕是一派和谐的场面,也无法掩饰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强迫意味。对于家长和学生,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这乃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不参加。这样一来,其行为有多少真实性,也就难以得知。
若学校想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更不必采取这种集体下跪的形式。一定要搞个什么“孝敬节”,哪怕是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出发,也显得比较刻意。何况,有些学校搞类似活动既是做给学生父母看,也是做给上级主管部门看,把这当作一种德育“政绩”。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学指标,举办“孝敬节”则可作为其中一个抓手。至于谁感动了谁,反倒成了次要问题。
关键还在于,这种做法其实是对牛弹琴,既非弘扬传统孝道,也与现代家庭伦理不接轨。传统孝道讲究的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绝对服从。而现代家庭伦理更讲究人格平等与互相尊重的精神,即父母要爱子女,子女要敬父母,父母不能溺爱子女,而子女也不可愚孝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让子女下跪“谢恩”,这明显是脱离现代社会,难以推而行之。
弘扬传统文化,得先搞明白哪些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可并行不悖,提倡孝道感恩,也不可不辨析正误,防止误入以丑为美的歧途。例如前不久安徽某地以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为题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把“埋儿奉母”这种毫无人性、荒诞不经的事迹当作推崇榜样,结果招致不少质疑。学校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切忌念歪经、表错情。真的想弘扬和复兴传统,不妨从多读经典开始做起。
【启示与思考】
跪拜父母虽然形式上有些夸张,但这绝非形式主义,活动的背后是学校普及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而这份感恩之心,不仅不是文化糟粕,恰是现在多数孩子缺少的传统文化价值之精华。“跪拜父母”仪式或能深植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崇礼尚孝。可现在的一些孩子,把父母当成了“冤家”,认为父母的辛劳是应该的,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自私霸道、妄自尊大,缺乏感恩之心。而孝道,其核心价值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责任,会指引我们去学会认同别人、回报别人、尊重别人。感恩又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凝聚着智慧、孕育着哲理。
应该说,子女感恩父母、孝敬长辈,是晚辈的一种良心。在物欲至上的今天,这种朴素的道德依然新鲜,中国传统道德的魅力仍然炫目。我们应该为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孝敬文化节”点赞—孝道可贵且不可或缺,当它在世俗中慢慢消失殆尽时,我们有必要捡拾起来,即便动作夸张一点—用集体跪拜父母的仪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3/7979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