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80亿巨款飞来飞去,银行岂能无责!

2015年01月23日 09:50

 

【事件介绍】

 

滁州一小伙账户突然多了80亿元 银行称“搞错了”

1月5日上午,小伙李林在滁州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时,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居然多出这么一笔“天文数字”。正当他为此“愁”得打算报警时,巨款于当晚11点终于被银行划走。

个、十、百、千、万……对着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数到千万单位的时候,李林发现数字后面还有两个零——整整八十个亿! 1月5日上午,小伙李林在滁州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时,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居然多出这么一笔“天文数字”。正当他为此“愁”得打算报警时,巨款于当晚11点终于被银行划走。“我的私人账户,这80亿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对于小伙子的些许不满,银行回应:“搞错了,对不起。”

账户先多出500万

今年26岁的李林是江苏淮安人,在滁州市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此前,他将自己的工资卡开通网银,并通过网银开办了炒股业务。 1月5日上午,小伙子忙着通过网上银行将钱从银证账户转入储蓄账户。“不知道是不是网银系统出了问题,怎么转都转不进去。”随后,李林又在通过电脑查询银证账户余额,不查不打紧——自己的银证账户里居然多出500多万出来。先前钱转不出去,这会又凭白多出这么多钱,小伙子推测很可能是系统出了问题。他拿这事和同事打趣,同事们纷纷表示不信。为了证实自己的话,李林换了一台电脑,再次登录网银,查询余额。这下,账户里的一长串数字把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

飞来横财变成80亿

小李看到自己的银证账户里的数字又添了几个“零”,“八十个亿!”小伙子接下来的操作证实,账户上那一长串“零”真的不只是数字,而是可以消费的钱。李林先是通过网上转账,将10亿元从银证账户转入储蓄账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又转了一元钱到支付宝账户。“这说明,这十亿元是可以消费的。”转眼自己成了亿万富翁,小李坦言,他压根就没把账户上的钱当真。“钱不是自己的,肯定是银行弄错了。”

银行表示系统出错

李林原本以为,银行很快会将这笔钱再转走,但从上午发现,一直到晚上10点,十亿元还呆在自己的银行账户里。正当准备报警时,当晚11点,账户上多出来的巨款终于被银行划走。此时,小李既感到如释重负,又有些不满:“我这是私人账户,这钱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伙带着疑问向银行求证,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当日因为银行系统升级,可能造成系统错误。同时,工作人员也向小李表示歉意。

 

巨款随意进出银行卡,让密码情何以堪?

银行是越来越任性了。2012年8月17日,郑州市民王先生的银行账号,也曾多了1700多万元,但不到90分钟,这1700万元又被悄无声息地转走了。去年12月15日四川一女子银行卡中突然降临4.95亿巨款之后,安徽小伙银卡中又来了80亿!钱越来越多,而且钱也来去匆匆,好在小伙心理素质好,定力够,这要是巨款落在一有心脏病的市民身上引发心脏病该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这是私人账户,巨款说来就来也就算了,说走就走,我那密码是干嘛用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详细规定了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保护,第二十九条规定,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个任何单位和个人,就包括银行自身。这也正是为了保护储户个人的权利,而银行堂而皇之地侵犯公民个人权利,其倚靠何在?

私人账户原则上除了公安机关为了办案等需要,经过法定程序,才可查询、冻结、扣划。密码的设定,正是为了保护这一权益。银行经过后台直接划扣个人账户资产,这对储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上述的巨额资金落入个人账户的事,银行还可以说是“系统升级”,这一类似于“临时工”的借口虽然屡试不爽,但是,谁又能保证今后我的账户资产不被别人以“系统升级”或者其他原因侵占呢?1月7日《解放日报》的消息称,上海一储户1620万巨款居然被其银行理财经理套出,而原因居然是“猜出密码”?密码都被猜出来了,你真的相信吗?

储户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银行必须树立的理念。巨款时不时地“落入寻常百姓家”不是好事,不管是系统升级还是员工失误,犯这样的错都该给储户一个交代,而非简单一句“对不起”,甚至“不清楚这个事情”了事。

更需要明确的是,私自划拨个人账户资产,这是违法犯罪,必须惩处。

银行账户资金随意“进出” 存款安全情何以堪?

80亿巨款虽惊爆眼球,但这则新闻除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无太多评论的价值。哪个单位,哪个员工,平常干工作能保证不出点差错呢?不过,如果将此事与前两天的另一则新闻对照阅读,事情就变得有点耐人寻味。

媒体报道,从河南到长春打工的张先生,攒下23万存进银行卡,取钱时存款不翼而飞,卡里只剩0.21元。 “我的钱去哪了?”张先生焦急询问,银行至今没查出原因,只丢下一句冰冷的“无法解释”。

同样是私人银行卡,同样涉及卡内资金变动,同样是在储户未操作的莫名状况下,唯一不同的,前者是银行的钱“不见”了,后者是储户的钱“不见”了。但银行处理的态度与结果大相径庭。这难免令我这样的普通储户生疑:卡上钱多了是系统出错,钱没了为何就无法解释?是不是也有“系统出错”的可能?这个“无法解释”,究竟是不知怎么解释,还是不好解释,甚至是不能解释?

请原谅我不惮以如此的恶意来揣测银行。因为存款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的根本,而这两起事件,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是:我们的账户资金,好像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的,必要时,银行在后台是可以随意划进划出的,这不禁让人有些隐隐的担忧。而存款丢失的细节,更加剧了这种担忧。报道称,张先生的银行卡,几笔5万、10万的大额交易,交易地点显示9999,业内称这样的交易,多数是银行内部处理的自动交易。普通储户的资金,为何会通过“内部处理”交易?“内部处理”时,会不会在哪个环节出错?对此银行应反躬自省,认真自查,迅速从系统、技术等层面找寻纰漏,给储户一个满意的答复。面对疑点,还腆着脸说“无法解释”,如此不负责任的无耻姿态,怎能让储户对资金安全放心?

即便退一步说,23万存款丢失是不法之徒所为,银行全然不知。但这至少表明,银行在管理和服务上技术不过关,使其发行的银行卡存在漏洞和风险,给不法之徒盗刷留下空间,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过错。一句“无法解释”,显然难以撇清干系。事实上,储户将资金存进银行,银行出具储蓄凭证,即表明双方的储蓄合同依法生效。根据相关法规,银行有义务保障储户存款安全,在存款被盗后,银行应承担无过错责任,推卸责任就是违约。因此,“无法解释”之说,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

以上两起事件,桥段类似,结果迥异。暴露出银行只重自身利益、漠视储户利益的本位主义心态和因长期垄断形成的服务意识欠缺。更重要的,是给普通民众一个提醒:钱存银行,也并非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因此,有必要呼吁相关部门尽快立规:在储户无过错的情况下,存款一旦被盗,银行应无条件全额赔偿。银行应摒弃“离柜概不负责”之类的免责条款,秉承契约精神,提升服务意识,与客户平等互利。当然,仅靠银行自律还不够,还须通过立法,使储户承担零风险,成为银行一项强制性义务,确保老百姓的存款,不再遭遇莫名其妙、“无法解释”的风险。

 

【启示与思考】

很多人都想一夜暴富,但当自己的银行账户凭空被打入80亿,感觉恐怕还是震惊多于欣喜,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不久就被银行划走,连招呼都不打。

对于李林来说,这笔巨款无疑属“不义之财”,但问题是,正如他表示愤懑的,“我的私人账户,这80亿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怎么看都有几分嘲弄与轻忽储户权益的意味。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是载入《商业银行法》的明确规定。说得更具体一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

倒过来看,如果是储户账户上的钱不翼而飞,银行又当如何?去年年末,在长春打工的张先生发现自己存入网银的23万余元积蓄莫名丢失,只剩下0.21元。找到银行,银行无法给出任何解释。警方立案后,也只追回500元。如果说这尚属较为极端的个例的话,人们从银行经常体验到的则是钱款“离开柜台概不负责”。这究竟是银行太强势,还是储户太老实?

就这件事来讲,银行固然是“搞错了”,但作为储户我们不由得要问,我们的账户是不是安全?银行能随意将钱打进又划走,那我们自己的钱也可能被随意划走?我们的密码在银行面前好像毫不起作用,这才是最可怕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3/7979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