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北京要闻
2015年北京两会:7大民生工程彰显为民情怀
2015年01月24日 13:18
一年来,北京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入手,与广大市民一起向雾霾宣战,收获了弥足珍贵的“APEC蓝”;一起向拥堵宣战,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一起动手整治环境,街道社区旧貌换新颜。解决群众关切的就医、养老、教育、住房等问题也都取得了新进展,好消息不断传来。
这次北京市两会上,市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单位首次发布了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和民生工作的情况汇编,以民生为主线,涵盖了清洁空气、缓解交通拥堵、环境精细化管理、医改养老、教育均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民办实事督查7个方面,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解读和注脚。
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篇
四环内8644户居民搬出棚户区
截至2014年12月底,本市已启动百万庄北区、南区居民住房改善等205个项目建设,全市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居民搬迁22823户,其中四环内8644户。
在推进棚改的同时,全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这一暖心工程进展也很迅速。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改造完工1608.36万平方米。
亮点1
保障房建设超额完成近50%
2014年全年实现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0.1万套、竣工10.7万套,分别完成年度建设计划的144%和107%。
在建设过程中,本市注意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积极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开工建设朝阳区平房乡等4个试点项目、1.7万套房源;创新建设模式,促进不同阶层有效融合,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资源,目前全市50%以上的公租房项目通过配建方式建设;创新分配方式,采取统一公开摇号、分批选房入住的“大摇号”方式,在有房源供应时,按照顺序依次对接。
2014年,全市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房3.8万套,2015年春节前还将再分配2万套。
亮点2
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建筑质量
2014年底前,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施工现场全部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推行了保障房工程建筑材料诚信评价和认证管理制度、实行保障房工程实体质量第三方检验,坚决杜绝保障房“带病交用”。在保障房装修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环保技术,从2014年10月1日起,包括公租房在内的全部新建保障房实现“绿色建筑行动和产业化建设”全覆盖。
亮点3
九成买房人为首购刚需
2014年全年商品住房新增供应10.9万套,同比增加五成,中小户型供应比重明显提升。从第四季度数据来看,商品住房成交中,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中90平方米以下房源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6.2个、4.1个百分点,居民首次购房比重持续处于九成左右的高位水平。
同时,自2013年自住房推出以来,全市共筹集建设房源约5.5万套,其中3.7万套房源已入市接受申购,累计1.65万套房源完成签约。自住型商品房进一步优化了住房供应结构,有效满足了中端需求,稳定了群众住房预期。
清洁空气篇
PM2.5浓度下降4%
2014年,国家下达了PM2.5浓度下降2.5%的目标,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下降5%左右的目标,而北京去年全年PM2.5浓度实际下降4%。
亮点1
小客车年增量压减至15万辆
随着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已经突破了560万辆,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2014年起,本市将小客车年新增量由24万辆压缩到15万辆,并制订电动车推广计划,在15万辆新增量内逐步提高电动车数量,逐步削减燃油小客车数量。
去年4月份起,进入六环路以内的外埠进京车辆必须是绿标车,才能办理进京证,外埠黄标车不予办理进京证;6到24时外埠载货车辆禁止驶入六环路以内。
亮点2
优质清洁能源使用率近8成
燃煤产生二氧化硫、烟尘等多种污染物,压煤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重点领域。初步统计,2014年北京市压减燃煤280万吨左右。
随着陕京天然气三线、大唐煤制气等重点工程顺利投用,全市天然气使用量达到110亿立方米左右。在产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场所也陆续推广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初步统计,2014年全市清洁优质能源使用比重达到79%左右。
与此同时,本市正加快建设四大热电中心替代燃煤电厂,压减发电用煤。西北热电中心、东北热电中心的京能机组建成投运,热电中心的国华机组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高井燃煤电厂已于7月关停,京能电厂1台燃煤机组从11月起停机备用。
亮点3
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去年1月起,本市在全国率先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污收费标准提高15倍左右,并实行阶梯式、差别化征收。2014年全市开征排污费超过2.3亿元,推动电力、水泥等行业千余家单位减半排放,政策减排效益突出。
针对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和污染治理等工作重点和难点,本市制订了力度更大的激励政策,将远郊区县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补助标准提高至13万元/蒸吨。同时还制订了工业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奖励政策,根据调整退出的节能量、减排量不同,分别给予50万到300万元不等的补贴资金。
亮点4
降PM2.5首次纳入区县绩效考核
市政府首次将PM2.5浓度下降率纳入区县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根据区县的功能定位不同,占总分值的3%至4%;将清洁空气纳入区县环境建设保障支撑指标体系,权重占比最高达到60%,还制订发布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考核办法,就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对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区县局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评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区县、部门,将采取通报、约谈、追究责任、实施区域限批等惩处措施。
60平方公里城区旧貌换新颜
环境精细化管理篇
2014年,全市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提升项目30处,总面积60平方公里,覆盖社区178个,综合整治中心城区100条胡同街巷,主要是治理卫生死角、乱停车、设施破损、无照经营、乱设牌匾等问题。
亮点1
非法小广告退出举报热线前十
2014年,本市共查处非法小广告案件17万起,清除制储窝点69个,约谈、处罚违法企业65家,非法小广告举报量退出城管执法热线举报前十位。
同时,为遏制违规户外广告反弹,全市集中整治违规户外广告和设置不规范的牌匾标识1500余块,其中实现了奥林匹克核心区及辐射区无违法广告牌匾标准。
此外,本市在施工工地和渣土运输整治方面,采取视频监控、源头盯守、路上设岗等多种措施,立案处罚9663起;在无照经营整治方面,全市100处无照经营点位举报量同比下降55.3%;在停车管理方面,整治取缔非法停车场378个,拆除地桩地锁9978个。
亮点2
检查区县环境按月通报曝光
2013年4月起,北京市建立城市环境“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每月下旬对各区县开展环境检查。每次检查分三组,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四个功能区分别检查。检查采取暗查和市、区两级现场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现场检查分市级环境问题治理、建筑垃圾综合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面秩序管控4个方面开展。每月检查时间基本固定:15日下发市级问题台账,18日启动问题曝光片拍摄,20日至25日检查、26至30日发布通报。2014年本市共组织12次月检查,共检查点位1247处,其中整治达标961处,达标率77.06%;派发12批市级台账,列入问题点位12366处,解决销账9988处。
从2014年上半年考评结果来看,城六区排名先后顺序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远郊区县排名先后顺序为:怀柔区、密云县、平谷区、顺义区、延庆县、房山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昌平区、通州区。
亮点3
生活垃圾处理由填埋走向资源化
目前全市垃圾处理设施37座,设计处理能力21971吨/日。其中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所占比例达50%以上,填埋方式处理比例首次达到50%以下,标志本市生活垃圾处理逐步由填埋向资源化处理方式迈进。
在餐厨垃圾处理方面,南宫、高安屯、董村等垃圾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日;在京高校大规模开展了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西城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区的高校已建成12座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站。
在垃圾分类方面,全市去年新增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45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已达3365个,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立。
在建筑垃圾运输治理方面,去年有225处工地停工整改,202个违法违规单位被约谈,9家施工单位实施处罚。
缓解交通拥堵篇
小汽车出行比例下降至32.5%
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上升至48%,小汽车出行比例下降至32.5%。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较为平稳。全市中心城路网工作日高峰时段交通指数平均值为5.5(“轻度拥堵”等级),同比2013年持平。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为:中心城区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6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亮点1
“小手术”修补缓解局部拥堵
疏堵工程的实施,是通过对重点区域节点实施立竿见影的工程,或采取一些快速见效的管理措施,来局部缓解拥堵;是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中实施的“小手术”和修补,投入小、见效快,能够比较及时地应对市民对改善出行的需要。
去年9月29日,紫竹院路潮汐车道(紫竹院路车道沟桥西端至四季青桥路口东侧之间)正式启用。根据对实施效果评估,潮汐车道开通后早高峰进城方向速度提高约10%,晚高峰出城方向速度提高约18.7%。
本市在城六区和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建设微循环畅通、停车有序、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连续的“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目前涵盖金融街、朝阳电子城、CBD、时代花园、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新华医院等六个重点区域。
与此同时,万寿路南延(金星路-南四环辅路)、京良路(京石高速公路-五环)、石榴庄路等道路的建设和改扩建任务顺利完成,全部实现通车,有效改善了丰台、房山和大兴区域交通环境,促进沿线区域发展。
亮点2
地铁总里程达到527公里
去年12月28日,地铁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开通试运营。6号线二期线路全长12.4公里,是通州副中心核心区的交通干线走廊;7号线全长23.7公里,是平行于地铁1号线的又一条东西向骨干轨道交通线路;14号线东段长约14.8公里,方便望京等沿线地区居民出行;15号线一期工程西段线路全长10.15公里,为奥林匹克公园、学院路高校区等重点功能区提供交通支持。至此,北京市轨道线路总里程达到527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应进一步显现。
2015年将实现14号线中段等线路建成通车,既有线路运力将提高10%。同时,本市将进一步改善轨道交通车站配套服务设施,投入使用13号线、八通线安全门,改造1号线、2号线、13号线、八通线等车站卫生间,完善票制票价改革后各车站标志标识系统。
亮点3
打通联结京津冀“断头路”
结合区域交通规划,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省将两市一省在同一张规划图上完成新的区域铁路、公路、港口等方面的规划。同时以国家路网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重点打通国家高速“断头路”,完成了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建设工程,京昆高速北京段(大苑村至市界段)、111国道二期(怀柔汤河口至市界段)与河北省同步通车,京台高速开工建设。
目前北京市地面公交出京线路共39条,月客运总量已突破1100万人次,承接了河北省燕郊、三河、涿州、廊坊等地区进京客流;与河北省、天津市开通的省际客运班线超过300条,通达到河北省和天津市各个地市县。市郊铁路S2线现有4列动车组已扩展通达河北省怀来。
医改养老篇
统筹解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2014年,北京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作为基本民生,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市属医院全部完成分时段预约就诊工作,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超过千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群众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新城转移,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亮点一
939万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本市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推行预约就诊,实施定向分诊,引导诊前服务,规范诊疗服务,并提倡预约复诊,提升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截至2014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人数已由2011年的148.5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939万人。
在房山、密云、延庆、昌平、怀柔、门头沟、平谷7个远郊区县,统一配置了中医流动医院。2014年共计巡诊1675次,总诊疗人次达5.1123万人,健康检查咨询总人次达4.9万人,培训了乡村医生351人次。
亮点二
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
本市医药分开试点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5家试点医院2014年运行平稳。改革切断了医院与药品的利益关联,在试点医院采取强化处方点评、不合理处方公示、医生及厂商双约谈等各种举措下,患者用药更加合理,各试点医院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了成本控制和医院内部运行管理。
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基础上,本市出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行办法,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因重大疾病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高额医疗费用5万元以内可报销50%,超过5万元可报销60%,上不封顶,减轻了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亮点三
分时就诊“京医通”方便群众
截至2014年底,21家市属医院全部完成了分时段就诊工作,减少了患者候诊时间。在门诊挂号条或预约挂号条上,就能显示建议就诊时间。调查数据显示,80.56%的被调查患者对医院的分时段就诊工作感到满意,42.39%表示减少了等候时间,27.28%表示避开了就诊高峰时的拥挤。
“京医通”项目面向非北京市医保患者,累计发卡突破253万张,保有率逾80%,实时上传医联码信息253万条。因为采用实名办理,有效防止了“号贩子”现象,目前正在逐步替代原来各医院自行发放的各类诊疗卡,成为北京市非医保患者的诊疗名片和面向群众、面向患者的政府为民工程。
亮点四
养老助残“券”变“卡”
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市政府决定将养老(助残)券变卡,全市使用统一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并增加市政交通一卡通等相关功能。为确保全市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台区作为全市推广的先行区,率先开展券变卡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同时,本市大力推进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2014年将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理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进行督办,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104个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使老年人能就近享受生活照料等服务。
本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将一次性建设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床4万至5万元,运营补贴提高到每床每月300至500元。全面实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补贴,养老机构负担保费的20%,市财政补贴80%,有效降低养老机构责任风险。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正式运营的养老机构达410家,养老床位总量达10.9万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6张,提前完成国家确定的到2015年的目标。
教育均衡篇
重组扩大优质资源全市学生“上好学”
着眼于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盼,2014年,本市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以考试招生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数量质量双增”改革路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和重组,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育新地图”。
亮点一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组合拳”
各区县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采取了“存量盘活,增量推进”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类模式。
一是“外引模式”,如引进知名中小学和高校资源办分校。
二是“本土整合模式”,如东城区的“学区制”,西城区的“教育集团”,海淀区的“一校多址”和丰台区“教育集群”。
三是“跨区合作模式”,如通州区与东城区、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怀柔区所有学校与西城区优质校对接。
亮点二
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
2014年,各区县全面扩大优质校服务片区,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采用新的信息化平台将每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从入学结果最新统计数据看,2014新学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77.64%,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亮点三
优质高中名额普惠式投放
2014年起,北京市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不再“推优”,取消“共建生”,完全实行按成绩录取;全市的83所优质高中,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定向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在2014年的中招志愿填报中,新增“名额分配志愿”一项,和原来的统招志愿一起填写,即所有初三考生将比往年增加一次志愿分配的机会,进入示范高中。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4/798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