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典型经验
带着真挚感情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2015年01月28日 11:28真挚的感情是赢得群众信任、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党同人民群众鱼水关系、血肉相连的观点,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一致的观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树立首创精神来自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的观点,树立权力人民赋予的观点,树立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实实在地内化为自觉行动,体现在为群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心甘情愿地俯下身子,带着真挚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接乡村的地气,去嗅泥土的芬芳,去倾听群众的诉求,去感知群众的冷暖,去学习群众的首创,组织和带领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赢得群众信任、做好群众工作不是作几场报告,写几个文件就能办到的事情,着力点还是各级党员干部要带着真挚感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联系服务群众要助得上来,沉得下去,驻得下来,听得进去。为什么一些农村多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驻村工作队去了又来,来了又去,而真正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原因就是帮助不大,麻烦不小,沉不下去,驻不下来,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久而久之,给基层干部群众造成了一种印象,工作队员就是来“镀金”,是来填“履历”的。所以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工作作风不仅乡村干部不欢迎,群众也不“感冒”。干部进驻乡村后,不是一驻了之,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跟着乡村干部屁股后面当当跑腿。而是应该借助这种机会,深入农村群众家中、深入田间地头与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侃家长里短,话农耕桑麻,交流思想,拉近感情,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有时在火塘边上一口清茶、一杯小酒、一句家常,就能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掌握基层工作经验。有时为群众换个灯泡,扶下梯子,递个砖头,就能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打下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这其中最起作用的东西就是要对群众有真挚的感情。
少数干部在与群众交往中往往处于频频“失语”状态,在群众工作中深感“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特别是才出大学校门到机关工作的年轻同志体会更加深刻。做群众工作有其特殊性,但也不乏规律可循:一是以诚相待,耐心细致,感情真挚。要学会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情中,做好群众工作。很多时候干部群众矛盾激化,主要是少数干部在对待群众没有感情,诚意不足,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缺乏温和的、和风细雨式的答复和解释,更缺乏真诚的帮助和同情,而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指手画脚,居高临下,云里雾里,最后把群众惹急了。实际上,群众是最淳朴的,有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干部尽力了,解决问题的态度端正了,大多数群众还是体谅的。二是吃透政策,弄清民意,真心实意。不吃透政策,就会乱发言,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心虚冒冷汗,就理不直、气不壮、情不真,意不切;不弄清民意就搞不清问题的症结,就理不出思路,抓不住要害,就不知从何下手。三是了解民俗,善于沟通,融洽感情。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要充分了解工作地点、工作对象的特点,注意把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语言体系、处事习惯、心理特征等规律,用他们的土话俚语、行为方式和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沟通交流,少讲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多说真话、实话和掏心窝子的话,加强感情交流和融通,否则,各吹各打,你说你的,他干他的,就无法同心同向同力推动工作。四是虚心学习,依靠基层,解决问题。机关干部到农村蹲点,要干成事,关键要依靠乡村干部。乡村干部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基层的情况最了解、对群众的想法最清楚、对处理农村问题最拿手。所以作为机关干部无论职务多高,也要甘当小学生,以宽广的胸怀虚心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否则就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情况不明决心大,瞎指挥、乱说话,最后贻误工作,失信于群众;另一种是遇到复杂问题慌了手脚,老虎吃乌龟,无从下口,耽搁了工作,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8/8001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