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2亿元“打蚊子” 令人浮想联翩

2015年01月28日 16:09

 

 

【事件介绍】

广州去年花费近2亿元"打蚊子"

对爱卫工作认识不充分、科学防控水平不高、公民意识不够、城乡发展不平衡。广州市爱卫会昨日上午召开2015年爱国卫生工作会议,市城管委主任、市爱卫会副主任危伟汉在会上反思去年灭蚊工作时如是表示。据介绍,今春的灭蚊工作已经启动,今后每月都将开展一次全市病媒生物防治大行动。

城管委:2亿资金有效保障防控行动

2014年,广州市暴发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出现了14048例住院病例。昨日上午的会议透露,去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灭蚊的费用近2亿元,不过,钱分别投向哪里,城管方面未做出明确说明。

2014年6月以来,广州开展了24次全市灭蚊统一行动,累计消杀面积3291平方公里。9月24日至10月8日,密集开展了5次全市灭蚊行动。市财政投入灭蚊防控经费2510万元,各区(县级市)财政投入1.73亿元,总计近2亿元。城管委认为,这些资金有效保障了各种防控物资的采购使用和防控行动的顺利实施。

2012年,广州市城管委用于病媒生物防制的预算为1574万元;2013年,1200万元;2014年,90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病媒生物防治药械,包括灭鼠、灭蝇、灭蟑等。

市城管委副主任徐建韵介绍,今春的灭蚊工作已经启动,3月初还将对全市蚊虫滋生地进行摸底调查。此外,今年的每个月都将开展一次全市病媒生物防治大行动。登革热疫情发生时,适时启动每星期五下午的周末全市灭蚊统一行动。

是否化学灭蚊不能靠政府拍脑袋

16日会上,危伟汉花了很大篇幅反思去年的灭蚊工作。他介绍,广州去年1月就出现了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到了8月份的300多例才引起他的注意,到9月中期引发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爱卫部门对全球登革热疫情的发展没有研判,缺乏相关信息。”

“蚊子的活动规律掌握不到位,导致防控面积、范围、手段和时间了解并不到位。”危伟汉还特别提到了去年大范围使用的“化学灭蚊”:“有市民说,蚊子未必消灭干净了,青蛙、蚯蚓都死光光了,这有没有副作用?我们要反思,有些事情不能拍脑袋,要科研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科学防控的能力。”

 

2014年人蚊大战数据

投入:近200000000元

灭蚊:2014年6月以来,24次全市统一灭蚊

疫情 14048例登革热住院病例

近2亿元是“打蚊子”还是“喂苍蝇”

一年“打蚊子”,竟然花费近2亿元,这完全是“土豪”作派,然而,效果却是太差劲。不仅暴发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而且出现了14048例住院病例。这不免让人发问,这么多的钱究竟是如何花掉的?是否全部花在了“打蚊子”,更会追问,有多少是“喂苍蝇”了,或是“送入虎口”了?

据了解,去年6月以来,广州开展了24次全市灭蚊统一行动,累计消杀面积3291平方公里。去年9月24日至10月8日,密集开展了5次全市灭蚊行动。24次全市灭蚊统一行动,就花费近2亿元,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打蚊子”要这么多钱吗?或许我们不懂专业,或许是我们存在误会,不了解“打蚊子”的成本及装备需要多少钱,但既然公众有疑问,城管就应该向公众一一说明。可惜的是,城管并没有公布“打蚊子”帐本。

市财政投入灭蚊防控经费2510万元,各区(县级市)财政投入1.73亿元,总计近2亿元。近2亿元花的全是纳税人的钱。从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来看,有义务向公众公开,因为这根本不是国家机密。更重要的是,“打蚊子”花费近2亿元,这似乎让人难以相信。让人猜测有这么几种可能性:其一,怀疑“打蚊子”并没有花费这么多,有报“虚帐”的可能性;其二,怀疑近2亿元并没有全部用于“打蚊子”,而有可能进入了一些“苍蝇”的腰包,甚至是“老虎”的口袋;其三,可能近2亿元真的花费了,但不是花费在刀刃上,可能存在乱花钱的现象,甚至是“被杀猪”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为这有渎职的嫌疑。

据相关官员介绍,今春的灭蚊工作已经启动,3月初还将对全市蚊虫滋生地进行摸底调查。此外,今年的每个月都将开展一次全市病媒生物防治大行动。登革热疫情发生时,适时启动每星期五下午的周末全市灭蚊统一行动。不知道2015年“打蚊子”要花多少钱,其预算是多少?不能等到明年,才给公众一个总数就交待过去了。

近2亿元是“打蚊子”还是“喂苍蝇”,这需要给公众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能就此糊涂下去了。

2亿元“打蚊子”,不能是本“糊涂帐”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以说是我国爱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其目的无外乎是发动号召群众讲究卫生,预防、减少以至消灭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这个历史由来已久,从上世纪30、4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清除垃圾、改建厕所、填平坑塘,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那时候起,人们就开始和蚊子较开了劲。随着近年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持续开展,特别是老百姓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各地的苍蝇、蚊子、老鼠等“四害”已少之有少。今天,忽然听到广州去年花了两亿元用于“打蚊子”的消息,还真是有点震惊。打个蚊子,需要花这么大代价?

当然,花2亿元打蚊子,离不开去年广州市爆发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这个背景。据当地官方数据显示,为切断传播途径,去年6月以来,广州开展了24次全市灭蚊统一行动,累计消杀面积3291平方公里,所以才投入了2亿元。当地官方说,这些资金有效保障了各种防控物资的采购使用和防控行动的顺利实施。

为何广州会爆发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是以前没有这一块的经费投入,还是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这些笔者不敢臆测。但最起码说明了相关部门的疾病防控工作做的并不到位。在此种情况下,政府再支出2亿元去补民生欠帐,难道不应该给百姓列个支出清单?

依笔者推断,“打蚊子”无非就是切断蚊子的传播途径,通常的做法就是用灭蚊药给周围环境消毒,通过改造、清理蚊子的孳生、栖息环境来除根;另外,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卫生设施的改造和修建力度,比如说对垃圾、粪便及特殊行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来治表;再次,无非是购买病媒生物防治药械,给市民发点灭蚊片之类的支出。

当然,除了这几类的支出,至于有没有什么人工费、租车费、油费、误餐费、加班费之类,笔者也不敢胡诌。所以,为了还政府一个清白,给公众一个明白,还真得需要当地官方给公众拉个“打蚊子”清单。

否则,让公众面对这样一本“糊涂帐”,怎样彰显政府公信力?弄不好的话,公众的质疑声响成一片,相关部门再搞个循“蚊”打“虎”就显得有点得不偿失了。

 

别臆测2亿打蚊子钱喂了“苍蝇”

当然,广州爱卫会没有进一步公开2亿元灭蚊经费的使用情况,相信如果有了更详尽具体的支出列项,公众便会疑云消解。但在目前没有公开具体项目的情况下,一些质疑断然认为灭蚊子不值得花2亿,甚至其中有“苍蝇”存在,是不是也有网络习惯性质疑的非理性因素呢?

去年广州暴发了比较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有一万四千多名报告病例,登革热一般由蚊子传播,发病急的或严重的可能致死,而广州地处亚热带,高温潮湿,蚊子易滋生繁殖。广州爱卫会表示,为有效防控登革热,广州去年仅全市统一灭蚊就开展了24次,其中广州市本级财政支出2510万元,各区财政投入1.73亿元。

其实,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完全可以分析一下广州灭蚊数字的可靠性。广州下辖11个区,除了广州市级财政的2510万元,每个区平均支出约1500万元,再往下分解,以花都区为例,花都区下辖10个街镇,每个街镇支出约150万元。那么,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信的呢?由于没有当地的具体支出数字,我们可以寻找其他地方的数据作为参考,比如中山市西区街道,2013年该街道的灭蚊经费有如下项目,30万元购置灭蚊药物,10万元用于社区聘请人员清理卫生死角,追加12万元添购7台灭蚊热烟雾机,以上为不完全统计,就达到了52万元,由此可以推理,在暴发登革热疫情的广州,防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平均每个街镇150万元的经费并不夸张。

可见,公众对2亿元灭蚊费的质疑,很大程度上缘于误解和隔膜。其实,不仅要灭蚊,各地爱卫会的工作职责,还包括灭鼠、灭蝇、灭蟑等,要做好各类病媒生物的防治工作,有统一的、有分散的,都需要不小的财政投入。当然,在公开或发布政府信息时,尽量详尽、具体一些,才会更有说服力,才不至于出现盲目的质疑或武断的猜测,而这些质疑或猜测,很多时候,对健康的网络生态和良性的政民互动,都没有什么正面作用。

【其实与思考】

面对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启动对传染源的防治,开展灭蚊行动,本身并没有错。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关键是,这样的行动,显然不在投入数据、活动数据、会议动员数据的好看,而在行动和效果。因为,虚功做得再多、再好,没有行动做支撑,效果不好,都是白搭。

所以,既然花了纳税人两个亿,钱的具体投向理当向纳税人说清楚。如费用的组成,人工、材料;灭蚊的具体方式,持续时间;以及灭蚊效果的评估,等等。这些数据若能公开,民众不难从中判断各种花费的合理性,对政府花钱进行监督。

其实,不仅是灭蚊,眼下,许多城市都安排了财政资金专门用于灭蝇灭蚊、灭蟑灭鼠。花这些钱当然无可厚非,公共财政中,就包含着公共卫生维护这项职能。关键就在于,这些专项资金、公共服务资金,有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真正用于专项治理。即便花出去的是小钱,一分一厘都是纳税人的血汗,理当充分公开透明。

公布这些资金的具体使用,还有利于打消民众对环境安全的担忧。在广州市的这次“打蚊子”专项行动中,提到了一个“化学灭蚊”的概念,且按照相关官员的说法,是大范围使用。这就不得不像有的市民所担心的,会不会出现“蚊子未灭净,青蛙、蚯蚓却死光光”的现象。如果不把方案和效果评估公布,如何让人放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8/8003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