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寒碜”的县委大院并不“寒碜”
2015年01月29日 15:52
【事件介绍】
温州文成“寒碜”县府大楼走红网络
据了解,文成县府大院位于大峃镇建设路125号。整个县府大院内除了一幢80年代建设的主楼外,其余建筑基本上为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有的建于解放前,有的则是在五六十年代。
一走起来,地板就嘎吱嘎吱响
小胡,是文成县新闻中心的一名采编人员。提起县府大院,她忍不住开始“吐槽”,“刚回来参加工作的时候,真的看不出来是县府大院。”
由于工作的缘故,她经常需要来县府大院开会。提起开会的地点,她告诉记者,经常连走路都不敢用力踩,“每当走在木质的地板上,心里感觉直发毛。”
小胡所说的地点,就是县府大院里的一幢50年代建设的小楼。别看它老旧,里面却承载着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等五六家单位。不少在里面上班的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走在木质的楼梯上,经常会嘎吱嘎吱响,一用力踩就怕把木板踩出个窟窿。
在其楼梯两侧各有一个小仓库,不少90后恐怕都不知道原来以前的建筑都是这样空间利用的。老式的旧锁,还有用来扯的电灯开关,在文成县府大楼里都是真实的存在。
除了这幢50年代的小楼以外,在这个县府大内内,最富文艺气息要数“蜗居”着文物监察大队、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小楼了。别看它只有两层,在里面办公的可都是群文艺人才。
问起是哪年修建的,那真是吓一跳,这幢楼的前身原是清朝末年的一个祠堂,其实现在支撑着大楼的依然是木头柱子,只不过五六十年代人们在柱子外面砌了砖墙,进行了加固改进。
办公用房紧张,不愁办公面积超标
尽管建筑面积不大,县府大院里面却容纳了25家机关部门、585人,因此办公用房十分紧张。对此,文成县机关事务机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温州网记者采访时笑称,当地最不担心的就是办公面积超标的整改问题了。
“像我们大院里面单位多,大的办公室只有十几平方,小的办公室只有十平方,常常摆上几张桌子就转不过身来了。”该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四套领导班子全挤在在这座80年代盖的大楼里办公,同时里面还有人事局、审计局、农办、民政局、机关事务局、史志办等多家单位,因此,机关人员三四个人共用一间办公室的情况比比皆是。
除了用房紧张,漏水在这里也是一大烦恼。“尤其是夏天刮台风的时候,常常带来强降雨。这样一来,我们不少办公室都会漏水。”该负责人说,由于楼房老旧,经常需要临时进行维修。
老旧办公楼里,有着最美的大情怀
尽管办公用房比较简单,但是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眼中,这早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刚来的时候会觉得比较‘寒碜’,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了,自然成了习惯。”在该县府大院内工作了多年的小严如是说道。
小严告诉记者,每当有群众来到这里办事的时候,也常感叹这里办公条件差。“在我们眼中,虽然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但是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民生上,这样和群众的距离就近了。”
据了解,文成是浙江省革命老根据地县,也是全省26个欠发达县中的6个重点欠发达县之一。由于经济基础差,财政困难,因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上。
与此相对的是,近几年来,文成中学新校区,文成体育馆,文成县旅游集散中心、文成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都已相继落成,唯一不变的便是陈旧的县政府大院了。
“寒碜”的政府大院“暖民心”
“寒碜”的县委县政府大院在网络上走红,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因为我们常听到的是所谓“史上最牛政府办公楼”的新闻了,所以,在我们普通百姓眼里,只要是政府机关,他们的办公室就是豪华的、霸气的,就好像现在就是一个政府极其讲究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时代。无论富地方,还是穷地方,各地的政府部门好像都在忙着修建豪华办公楼。像把政府大楼做成“白宫”、“人民大会堂”,把广场做成“天安门广场”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看惯了图阔气讲排场的豪华建筑,再来看看文成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子,我们会觉得这是处于两个时代的政府大楼。在这种情况下,浙江文成县“寒碜”的县府大院在网络上走红,也不足为奇了。
每出现一件“红火”新闻事件时,说法都有两面的,就如最近“寒碜”的县委县政府大院在网络上走红一事,有的人会认为这就是“走秀”。利用自己“寒碜”的一面去吸引民众的眼球,去博得大众的“同情”,以便达到一定“效应”。
笔者认为,这不是一场走秀,如果这是一场秀,我们也要为其鼓掌。破旧的政府大院一用就是60余载,岂是一般作秀的人可以坚持得了的?尽管办公用房比较简单,但是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眼中,这早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上。如文成中学新校区,文成体育馆,文成县旅游集散中心、文成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都已相继落成,唯一不变的便是陈旧的县政府大院了。假如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们都能够像文成县的政府官员们都能这样“做秀”,那最起码在他们心中还是知道“畏民”的,他们还知道,当了人民的官总要为民做点事情才行的。相对于现在那些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父母”而不是“公仆”的官员们来说,能做到这点,就已经是我等普通老百姓的“万民之福”了。
“寒碜”县委大院虽外表不“体面”,但却真诚暖民心。不建“官邸”谋民生,何尝不是执政智慧的彰显。只有饱含为民情怀,心怀群众,才能坚守艰苦朴素,才能为民办实事。只有坚持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因为他们很清楚“老百姓越受益,才能越拥护政府”,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读懂“寒碜”县府大院中的民意纠结
近年来,关于“寒碜”大院的新闻并不鲜见,稍加盘点就不难发现,有从新中国成立使用至今的湖南临澧县委大院,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河北灵寿县委大院,服役近60年的河南卢氏县委大院,还有住过26任县委书记的湖南石门县委大院……河北大名县政府大院也因为破旧而感动了许多人,然而当其再度被公众所关注的时候,却是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参照——前大名县委书记边飞,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贿赂,包括人民币、外币、黄金、房产等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5929万余元。另有价值人民币4193万余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来源。
对此有人列举了《官场现形记》中的一个场景,之前某个地方大员,为了体现自己的节俭,就穿着打补丁的破烂官服上班。他的手下纷纷模仿,大大小小的官员最后攀比起谁的官服更破,因之造成当地破旧衣服“奇货可居”。因而公众时下担忧的是,在破旧的办公楼之下,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子和里子的一致”。假若“比破旧”成为体现一种营销的标配之后,就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炒作之风。其实政府办公楼究竟应当什么样子,大可不必做到“破旧不堪”,遵守基本的规则和制度,把权力控制在笼子之中,才符合公众的真正利益诉求。
与破旧的办公大楼相对应的,则是顶风而上的超标准建设,在很多地方,气派而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数,俨然成了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与旁边破旧的学校和保障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还有很多的地方,有钱修豪华的办公大楼,却没有钱为学生解决课桌和椅子。这些例子都说明,“寒碜”县府大院的孤例和非常态,无以解决面上的问题,若不能对权力实现制度性约束,那么建立在道德高度上的自律,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否则就很难跳出“穷庙富方丈”的窠臼。
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公众在看待“寒碜”县府大院时,内心纠结而复杂。一方面他们对其充满着强烈的期待,另一方面又保持高度的怀疑。而要消解这种纠结的心态,回归于正常而理性的状态,离不开透明而公开的权力运行,以及权利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假若政府公共财政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政府修建楼堂馆所的标准能被严格执行,超标准和违规建设的行为被有效遏制,“寒碜”县府大院不再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那么其破也好,新也罢,都只是基于实际情况的真实表现,而不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承载巨大民意的载体。
因而必须明确的是,实现对权力的法治才能让办公大楼“寒碜”成为一种常态,也才能让权利不会因为虚实难料而纠结。读懂“寒碜”县府大院中的民意纠结,既是为“如何约束权力”寻找答案的需要,也是实现权力法治化的选择。
“最寒碜县府大楼”才是真正的最美大院
在“豪华县政府大楼”、“世界第一衙门”等负面消息不断被曝光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不禁令人心生暖意。文成县政府大院是一幢50年代建设的小楼和一座五六十年代休憩的祠堂,一切虽然简陋狭小,但它却是这个县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被网友直呼“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寒碜’的县府大院”。
当然,“寒碜”指的只是它的外在建设情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大院确实看上去有些简陋寒酸,但是它却是“最美最温暖”,这源自于它本身体现的文成县的领导干部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为民的共产党人情怀。正如文成县的现实情况,近几年来文成中学新校区,文成体育馆,文成县旅游集散中心、文成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都已相继落成,唯一不变的便是陈旧的县政府大院了。也正如文成县的工作人员所说,“在我们眼中,虽然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但是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民生上,这样和群众的距离就近了。”
的确如此,奢华的办公楼并不能给领导干部的政绩增光添彩,反而会让老百姓看着不舒服,引起公众反感。在豪华办公楼里办公注意力容易转向享受而非人民,而在简朴的办公楼里办公,不仅不会影响办公效率,还会因为贴近群众受到人民欢迎,这必然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建设。应该说,汶川县的“寒碜县府”才是真正的最美大院,它代表的一心为民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其他地方效仿学习。
该如何礼赞“最寒碜县府大楼”
从网上流传的照片来看,这座被网友惊为“寒碜”的政府大院,确实够破落的。梳理媒体此前的报道,这也并不是首见政府大院的寒碜,比如此前被广泛报道的,在河南省卢氏县,其县委至今仍在土坯房办公;在河北省大名县,县委县政府办公之所,被网民评为“最破政府大楼”;在云南省嵩明县,政府大楼至今“蜗居”在40多年前建造的老房子里,以一种破旧的形态,给网友一种久违的感动。
这种感动,并不是无来由的矫情,姑且不说那屡见报端、让人生厌的豪华政府大楼,反衬了这些破落政府大院的寒碜之美,至少从媒体报道中所折射的民生情怀,是足以让闻者所感动的。换句话说,与其说是这种赞美是对“土坯房办公”的致敬,不如说是某种现实情境下崇尚廉洁的情绪表达。
在这种情绪渲染之下,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一种热切的期待之下,衍变为寒碜比较的逻辑泥沼中,似乎越寒碜,就越值得赞颂。很显然,我们会很容易把寒碜的政府大院,与政府廉洁直接对等起来,平心而言,“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高的大楼是医院,最破的房子是县委县政府大院”,这当然是值得点赞的政府风貌,但是,如果就此将寒碜与廉洁直接等同,可能是有失偏颇的。这并不是一个恶意的揣测,在现实社会中,穿着朴素的贪官我们见得还少吗?那些从破败政府大院走出的贪官,也并不鲜见,由此再来揣测我们所见的那些破落的政府大院,在大院背后站立的真的是一个廉洁奉公、勤俭高效的政府形象吗?
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我们所热切期待的,真的是一个寒碜得无以复加的政府大院吗?换句话说,一个政府大院真的要如此寒碜吗?姑且不说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都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的正当需求,事实上,一个政府大院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是集中为民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一个不那么寒碜的政府大院本身也是可以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我们固然是需要对一个奢华的政府大楼说不,但显然这不是要回归到毫无讲究的寒碜,廉洁奉公下的朴素,或许是最值得拥有的政府大院情怀。
于此而言,政府大院的“寒碜”,并不能禁得起过多的解读,而一拥而上的赞美,也并不是对一座寒碜的政府大院最贴切的礼赞,对政府官员勤政廉洁评价,应当有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一个不得不提及的担忧是,在如此密集的媒体关注之下,当如潮的点赞蜂拥而来,这会不会集聚成一股绑架当地政府由寒碜转变为朴素的现实力量。
【启示与思考】
毋庸置疑,政府的形象怎么样,不是取决于办公大楼有好豪华,多气派,而是是否心系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在寒碜的大院里办公,把钱用在了民生事业上,如每个乡镇都有环境优雅的养老院、村子里水泥路修道村民家门口……这样的办公楼才让政府形象更美。
与一些地方动辄花费数亿元修建的豪华大楼相比,这些“寒碜县委大院”可谓简朴之极,寒酸之至,可为什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旧的县委大院不仅是“最美”,反而暖人心,关键原因是人们对奢侈浪费之风的不满,对践行群众路线走形式主义的不满,更是不满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悖逆。
好钢用在刀刃上,把钱用在民生事业上。这种执政为民的意识,为人民做实事,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是真正地把民众的利益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从外观上看,这些老旧的办公楼陈旧简陋,很是寒碜,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其内部运转的效率。他们不是没机会和财力改善办公条件,而是把可以用于改造办公条件的钱拿去办了教育、强化保障、发展农业等更要紧的事情。
寒碜的“县委大院”不是“衙门”,没有高大台阶、没有电子监控,没有安保守门,但却能找到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归属感,拾起了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真情。相比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豪华办公楼面前,不太“体面”的县委大院就像一面锃亮的镜子,直观地告诉世人什么才是党和政府应有的形象,什么才是共产党应有的坚守。这该让多少豪华办公楼相形见绌,又让多少贪图享受的领导干部无地自容?
不太“体面”的县委大院不高傲、不娇气,虽破旧却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寒碜的“县委大院”里,有一大批“体面的人”,他们对自己“抠门”,对百姓“大方”;把老百姓一直装在心里,把良心和责任时刻铭记,他们最值得点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9/8005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