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1岁男童被查怀孕究竟打了谁的脸?

2015年01月29日 16:02

 

 

【事件介绍】

男童查出怀孕引起热议 责任人被处罚

近日,宿州市一名一岁男童“怀孕”的消息,在当地引起热议。据了解,该男童因连续发烧住进宿州市立医院,当医生把彩超的结果交到男童父母手中时,男童父母当场惊呆——男童竟有了“身孕”。1月12日,记者从该医院获悉,该医院承认是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了纰漏,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罚。

一岁男童查出“怀孕”

胡先生家住宿州市埇桥区,儿子点点(化名)今年一周岁。2014年12月底,点点连续高烧,家人将其送到宿州市立医院。

经过医生检查,初步诊断点点患喉炎、脑炎等。1月5日,点点病情反复,又哭又闹。医生给点点做检查时,发现点点腹部有点胀,怀疑有肠套叠,建议给孩子做彩超。

很快,胡先生拿到腹部超声检查的报告单。虽然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但报告单上的检查结论,让胡先生当场傻了眼。“报告单上写我儿子宫腔内扫见一活动婴儿,还写了羊水、胎盘等。这不是说我儿子‘怀孕’了吗?”胡先生说,“我以为我拿错报告单了,仔细一看,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等都是我儿子的。”

医生解释报告单出错

拿着这份报告单,胡先生非常害怕,不知是儿子真患了什么罕见的疾病,还是哪里出了问题。“给孩子做检查的医生让我把报告单直接给病房的主治医生。”胡先生说,“再三追问之下,做检查的医生告诉我,报告单出错了。”

面对医生的解释,胡先生当场提出质疑。据了解,该检查报告上共有2个医生的签字,一名是检查医生段某某,一名是审核医生丁某某。“检查报告两名医生把关,还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胡先生说,医生不看下报告单就直接交到我们手上,的确有些不负责任。

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

一岁男童“被怀孕”,究竟是哪个步骤出现问题?据宿州市立医院宣传科科长吴浩介绍,与设备故障及医生脱岗有关。“显示屏上的报告结果是正常的,但在打印报告时,由于电脑系统延迟,导致患儿的个人信息和报告内容不相符。”吴浩说,事故发生后,我们已联系设备的厂家进行检修。

据吴浩介绍,除了设备问题,医生工作疏忽也是造成该事故的原因之一。“据目前医院B超室反馈的情况看,当晚段某某有一个急诊需要做B超的患者,段某某去病区了。”吴浩解释,对于这个调查情况,目前医院正在进一步核实。

吴浩表示,事情发生后,院方在进行调查同时,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排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此外,医院相关人员目前也受到了处罚。

 

男童被诊怀孕的闹剧打了谁的脸?

儿童怀孕?令人匪夷所思。男童怀孕?更是令人不可思议。但就是宿州市立医院,向患者家属出具了“1岁男童怀孕”的荒唐诊断书。

稍微有些生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怀孕是指哺乳类雌性(包括人类)在性器官发育成熟之后,通过与雄性交配后,在体内产生一个或多个胎儿或胚胎。然而,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却给出了“1岁男童宫腔内扫见一活动胎儿”的诊断报告。虽然,最后院方承认是“报告单出错”,但是,面对让人贻笑大方的低级失误,笔者不禁要问:如此粗心医院何以对得起“治病救人”的重托?

众所周知,医院作为治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良好的技术性。而检查报告是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一般应由2名医生签字,一名是检查医生,另一名是审核医生。检查报告两名医生把关,还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难道是医生当时没仔细看内容就签字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家医院的监管在哪里?“人命关天”,一张错误的诊断报告很可能会导致一起恶性医疗事故的发生,而葬送一个无辜的生命。

其实,失误也罢,监管不到位也罢。苏州市立医院的荒唐诊断,已经向有关部门传递了当下加强医疗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工作严谨性的紧迫信号。医疗卫生工作是群众生命健康的“救命稻草”,哪怕这根“稻草”出现一点点的失误,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宿州市立医院“荒唐诊断”事件虽属个案,但其危害性极大,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我国进入改革深水区、矛盾突显期的今天,医疗工作者作为卫生系统的“重头戏”,必须保持工作态度的绝对严谨,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才能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才能避免此类恶性事件再次上演。

幼童“怀孕”,医院不能随意“堕胎”

面对家长、媒体的质疑,宿州市立医院称主要与设备故障和医生脱岗等原因有关,院方已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排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市立医院应该说是百姓最为信赖的医院,也是医患纠纷相对少的医院。笔者也很理解医院人员的辛苦,但是医院是个人命关天的地方,是百姓值得将命相托的地方,不能因为疲劳或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这种伤害轻了说可能给患者家庭“火上浇油”,往重了说可能带来的是家破人亡。

医者父母心,像安徽宿州这样,彩超检查医生和审核医生双双通过了“1岁男童怀孕”的检查结果,就真的仅仅是设备故障、医生脱岗这么简单的原因所致?那张签有两个名字的彩超结果很有可能是事先就签好放在那,只等放入打印机出结果即可,至于是否存在脱岗一事还值得商榷。

医患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在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要消磨这种隔阂还有赖于医院和患者之间建立相对信任的空间,无论是在救治还是医药方面。就拿此次幼童被怀孕来说,如果检测结果上面出现的不是怀孕,而是肿瘤或其它的,试想一下,这个真相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又将给这个孩子和家庭带来多大的伤害?

院方对此事件的结论和措施还是过于草率,没有第三方或上级权威部门的调查很难以服众,即使幼童家属接受致歉,也很有可能是被接受。

这份幼童怀孕的检查结果是如何出炉的,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又存在怎样的失职,医务人员脱岗或不对检测相关数据进行核对是普遍现象还是偶发,这种报告被递交到主治医生那儿算不算医疗事故,相关医务人员该受到怎样的追责,对于幼童及家庭的致歉实质性内容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疑问的权威调查公布,才是对这起幼童被怀孕事件的圆满解答。

所以,1岁幼童“怀孕”,医院不能随意“堕胎”,不能因为急于应对舆论追问就草率结案,而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科学、公正的态度进行调查、处理,清除医院本身存在的病毒,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开出良方。这既是对患者的负责,对医院声誉的负责,也是缓解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良药,更是重获当地百姓信任的关键。

 

男童被诊怀孕 但愿只是偶然事件

一岁男童竟然被检查出怀有身孕,还真是天下奇闻。也幸亏医院检验出来的这个病,让老百姓有点常识就能识破,假设要是检查出来是个其它坏毛病,首诊医生再照单开药,还真有可能会误诊出个医疗事故来。

也幸亏没出事,才让这孩子逃过一劫,否则会让本就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但逃不过这一劫的是当事医生。昨天,该院相关人士回应说,这个荒唐的诊断结果与设备故障和医生脱岗有关。院方已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排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出事了就把责任推给设备,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当然了,机器不是“临时工”,既使赖错了,也不会含冤叫屈。退一万步讲,假设就是设备出了毛病,但做检查的医生看到诊断结果有如此谬误,连看也不看就签字?要知道,误诊本就是医疗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而且这次奇葩的误诊并不是出在医生身上,而是出在了检查环节,这足以证明涉事医生是多么的疏忽大意。

笔者十分理解医院做检查科室人员的难处,试想,在大多数医生凭设备诊断结果对症施治的今天,医院辅检科室往往成了最忙的科室,人员总是连轴转,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也难免有个打盹的时候。但笔者还是忍不住想提醒一句,在医院这么一个事关患者生命安全的地方,如此粗心大意,实在是不应该!

试想一下,患者在接受医生治疗时,本就是出于信任,医生应该认真仔细地对待,切莫粗心大意,马虎行事。因为稍有不慎,轻者会给患者带去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理恐慌,重则会害患者丢了性命。如今,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如果再因马虎大意产生如此的荒唐笑话,就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其实,从生活常识来说,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常常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地方,其一举一动事关千千万万名患者的生命健康,笔者建议各地医院应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更好地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培训,防止此类笑话再次发生。

【启示与思考】

医院本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闹出人命。可一个才一岁多的小男童被诊怀孕,这未免也有点太荒唐了吧?医生如此不负责叫病人如何放心?一岁男孩怀孕用屁股想想也知道不可能的事,审核医生还签字,怎么可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也许常人可犯错,作为医生,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失去一个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巨大伤害。

其实,从生活常识来说,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常常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地方,其一举一动事关千千万万名患者的生命健康,岂能如此粗心大意过后还推卸责任?

不幸之中的万幸,幸亏这种“乌龙”只是发生在一岁男童的身上,要是发生在少女身上的话,那这家医院可就真的摊上大事了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神圣地方,医生是“白衣战士”。当医生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那一刻,就曾经庄严地宣誓:志愿献身医学,恪守医德,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言犹在耳,岂能忘记?“二百五”医生,“二百五”医院应该深刻反思,知耻后勇,迎头赶上。

医生是一种特殊职业,肩负着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而人的健康和生命又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医生在职业活动中,不仅要在医疗技术上逐渐达到精良,而且必须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医生在工作中应该以病人为中心,时刻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利益放在首位,确保医疗质量,造福群众。要是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不如干脆回家卖红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9/8005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