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超级中学扎堆开“分号”应该如何看待?

2015年01月29日 16:19

 

 

【事件介绍】

衡水中学四川分校已签约 优质生源抢夺战加剧

近期,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走出河北省,正式进驻云南。

提起衡水中学,长期关注教育的人士或者是中小学生的家长们大概都有所耳闻。根据媒体报道,在2014年高考当中,衡水中学不仅包揽了河北省的文理状元,其超过85%的一本上线率更是高居河北省榜首。类似这样的学校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安徽的毛坦厂中学、湖北的黄冈中学等等。

这类学校被称之为“超级中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机构庞大,动不动一个班级上百人,一个学校上万名学生;另一方面,是他们往往垄断了一个地方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升学率奇高,屡屡创造高考神话。

虽然社会对“超级中学”褒贬不一,但在现实中,“超级中学”却往往吸引了家长和学生的趋之若鹜。近年来,类似于衡水中学这样的名校“连锁”办学的模式更是风生水起。“超级中学”开分号,究竟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是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具有中国“教育神话”、“2014年中国高中排行榜10强”中位列第二名的河北的衡水中学,办到了云南昆明。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今年秋季就面向社会招生了。衡水中学副校长王建勇说,衡中累积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办学指导思想都会在云南落地。

王建勇:我们要定期安排学校管理人员,还有骨干老师、骨干管理人员去,进行我们衡中理念、资源的输出,教学方面的资源啊,管理方面的理念啊,派过去。

已经开启了“超级中学”模式的衡水中学,发展步伐并没有止步于云南。王建勇表示,除了云南衡中,衡水中学四川分校目前也已经签约。

王建勇:这个也刚开始合作,明年招生。

其实不仅衡水中学,近几年来,不少名校“连锁”办学模式风生水起。不少北京的中小学名校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办起了分校。在江苏南京2015年教育新布局中,“名校办分校”也成为了玄武区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方式。在河北石家庄,一些像北师大、第二实验小学等名校,则由房地产开发商铺路,采用和新楼盘“联姻”的方式,在石家庄办学。不仅不愁生源,还带火了楼盘销售。学生家长:

家长1:想给学校选个比较好的学校嘛,正好在这边儿新买了房子。

家长2: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这不是好事儿吗?

名校依靠多年来形成的优质资源及名号,对社会具有很大吸引力;而不少名校分校为保障招牌和升学率,也是高抬门槛,严把生源关。

家长1:分校或者挂牌他名声很响,越是那样的花钱有时候越多。

家长2:不找人学校都不收你的钱,要有关系,从幼儿园到小学都一样。

“超级中学”开分校,对于所在地的学生来说,看起来是多了一个选择,而优质师资、高升学率的光环,也势必提高了“超级中学”的门槛。那么当生源和师资都向“超级中学”靠拢时,是否又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呢?

名校分校林立,让更多学生有了进名校的机会,但由此带来的生源抢夺战也明显加剧。生源总量没变,多一所分校,就多一分竞争,尤其是优质生源的抢夺上,让许多地方学校将这些名校分校视为洪水猛兽。采访中,河北任县中学校长刘国辉坦言,因为名校的挤压,他们连本地生源都留不住,更别说去招揽外地的好生源。

刘国辉:人家现在打的是进攻战,我们是防都防不住,哪有精力跑外地招生啊,只能是优秀的学生留到这(本地)一部分,在费用等各方面优惠。基本上家庭环境又好、学习又优秀的,就不做,做工作也不留。

究竟该如何看待名校开分校?知名媒体评论员洪泉认为,以衡水中学走出河北为例,这本身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

洪泉:衡水中学分出自己一定的力量,来对一些边远的山区、欠发达地区进行这样的一种输出,理念的输出,以及教学的输出,对于提升当地的学生受教育水平,提升当地整体水平都是有好处的。

洪泉表示,包括名校分校给地方学校带来的危机感,也会在这样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中,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学校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对于这些“连锁”办学的名校自身,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洪泉:就目前来看,全国这样的中学输出还是有不少的,如果能这样一种全国布局的话,是不是一种好处呢?小里说,他提升教育产业,教育水平;大里说,他可能是一份产业。

然而在陕西西安,根据媒体报道,近年来的超级学校持续垄断教育资源,扎堆形成了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的“连锁中学”。对此,长期致力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田宝军表示,无论是名校自身,还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都应该极力杜绝这种垄断现象,否则将和均衡教育资源的初衷背道而驰。

田宝军:它就进一步拉大本来就已经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质量的差距嘛。它很可能造成大量的优质资源,向一个学校聚集,那么就使我们形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就是越大越强的,最后是越大越强,我们越薄弱的地方呢,就越来越薄弱。

田宝军说,个别地方由当地政府行政命令捏成的“超级中学”,使有效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断裂。师资力量、信息资源、教学设施建设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农村孩子单纯依靠勤奋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

此外田宝军提到,还要从师生比例、在校生人数、占地规模等多个方面对“连锁中学”加以限制,避免一些名校借建分校、挂招牌等手段扩大招生变相敛财。

田宝军: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最终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把某种出发点定义在寻求某种经济利益上来。如果把这个定位在寻求某种经济利益上来,我想一方面和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事业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同时对于这个学校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任何一个学校如果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中心目的的话,这个学校肯定是办不长的。

 

究竟“超级中学”四处开花带来的是榜样的力量,还是洪水猛兽般的冲击,可能还有待观察;而对“超级中学”现象褒贬不一的评价折射的也正是现阶段中国基础教育的困境:如何兼顾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我们期待这些矛盾,都能够在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中,一步一步迎刃而解。

衡水中学进驻云南 名校开“连锁中学”猫腻知多少

名校开“分号”,连锁经营模式在国外常见,但主要是大学教育。在国内,也是一个老话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流行。然对于近年来流行成风的中学跨省开分校,冠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名,大张旗鼓,令人堪忧。

看似分校与主校一脉相承,却更多的是貌合神离,猫腻不少。多数是新的房地产商楼盘以名校分校的噱头,楼盘与名校利益共享,一拍即合的“联姻”模式,名校开“连锁中学”看上很美。社区商业化炒作,成为“名校”广开分号的最大驱动力。自然,挂羊头卖狗肉在所难免。

何况名校分校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校名复制,模式复制,硬件复制,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师资力量、教学管理这些核心要素传承。特别是办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简单挂牌所能够解决的,绝非一分就灵,一分就成。

从短期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会对名校分校鼎力支持,“名校梦”,“名校就是升学的保障”致使他们趋之若鹜,但是从教育发展的未来看,分校必将拉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公平南辕北辙,两极分化愈发严重。贵族子弟上名校或者名校分校,一般学生却只能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深化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知名中学开分校如合法合规,有其存在价值,然教育改革应突出制度设计,强化教育公平,在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均等化中,统筹教育全局发展和体系建设,意义更突出。

196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即《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使教育机会均等观念深入人心。教育资源均等化才是公平起点,与推进名校分校相比,实现教育资源公平更有意义。名校有条件开分校,一方面是有商人抛出橄榄枝,另一方面是自身实力使然,师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等,是名校得以大张旗鼓不愁生源地开始分校的底气。

名校办分校,火了周边楼盘,凉了周边百姓,对于教育公平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育资源高度集聚和垄断,名校“名大欺客”,必然使名校分校的教育成本水涨船高,家长和百姓为所谓“名校”增加额外沉重的教育负担。此外,名校光环下又将产生招生指标暗箱操作种种,制造新的特权,酿造新的不公。

地方政府不应为“超级中学”推波助澜

有舆论批评超级中学的扩张,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这类学校身上,超级中学想进一步拓展,推广自己的“成功做法”,在当前的升学评价体系中,无可厚非,只要其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问题也不在当地家长对超级中学的欢迎上。主要的问题,出在地方政府对发展教育的急功近利的战略和态度上。

据报道,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开办连锁“分号”,已成为一种趋势。对此,舆论的意见呈现两极分化,一极是,这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各地的教育资源都汇聚在超级中学,或者超级中学的“分号”中,假以时日,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皆是超级中学的天下;另一极则是,这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超级中学开的分号越多,越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就如各地义务教育阶段举办名校教育集团一样。

笔者无意对此进行分析,而是想指出一个问题:难道超级中学代表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吗?前述的“争议”,是以超级中学就代表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前提来讨论的。各地政府部门欢迎超级中学入驻办“分号”,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诚然,从表面上看,超级中学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名词,但从实质上分析,超级中学更是高升学率的象征,地方政府和家长对超级中学感兴趣,高升学率,尤其是名校率是最大的诱因。

因此,超级中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旗号下快速推进连锁办学,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毫不掩饰对高升学率的追逐,并把高升学率学校作为最优秀的学校(而这种简单的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的做法,已被国家教育部门否定),二是随着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会被带动加入追求升学率的竞争,也就是说,随着这种“优质资源”的辐射,当地的应试教育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究竟什么是优质教育?究竟是为追究升学率,让当地的应试竞争加剧,还是真给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高中教育?这是地方政府在引进超级中学办学时,必须有的清醒的认识。

从媒体报道看,超级中学能快速开办“分号”,多与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态度”有关。不少地方政府期待超级中学的进入,是看重超级中学在“规模化”经营、管理学生、提高升学率方面的突出成绩,这把地方政府对升学率的追逐暴露无遗,而地方政府的这种政绩导向,是应该防止的。

另外,地方政府引进超级中学办学的模式,还掺杂各种利益因素,通常,超级中学的分店会拿出一部分作为公费学位招生,而其他的学位,就会面对社会以高价招生。

 

事实上,各地出现的超级中学,就是地方政府追求教育政绩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给少数中学特殊的政策,将其打造为有上万人规模,占据全省北大、清华招生名额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超级中学,能显示当地的教育政绩,将当地变为“教育高地”。这种畸形的对升学率的追求,不但不会让当地的教育更优质(学校教育将主要围绕知识教育进行高强度的灌输训练,除此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都比较欠缺),而且会让学校陷入恶性的升学率竞争中。

毋庸置疑,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升学率似乎还是“王道”,不管舆论怎么质疑超级中学的办学价值导向,还是有家长会对其趋之若鹜,而家长的追捧也会给超级中学办学以及扩张的底气。但是,政府作为教育战略、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应该引导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举办公共基础教育,主要责任在于保障普及、公益、均衡,而不是办一两所升学率独占鳌头的学校。

地方政府不应该关注功利的升学率,而应该关注学校办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关注学生个体的人格、身心发展,因为对升学率的关注,只是对少数成功者的关注,而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受教育者生活更美好。

【启示与思考】

超级中学扎堆开“分号”绝不等于促进教育公平,更不等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某些人或者某堆人享受高质量、高水准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应该是让全体学生平等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从而提高地方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地方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超级中学扩张不等于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将目光放长、放大;真正的教育公平呼唤教育教学资源的提高。名校的扩张应该成为当地学校发展的压力,倘若这种压力能转化为动力,促进当地学校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样的名校扩张才是真正的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倘若名校扩张下,优秀生源缺失,当地学校为了争生源而疲于奔命,无心于教学,那么这样的名校扩张不仅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两极分化,更直接挫伤了当地学校的发展积极性和热情,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出现名校更优,当地学校越薄弱的的现象,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教育公平更无从谈起。

促进教育公平绝不是只有名校扩张之路可走,其实对于本地学校而言,大可不必将名校扩张视为洪水猛兽,学习、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勤修内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竞争力,也给了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法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29/800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