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拉帮结派式”教育还是省省吧!
2015年01月30日 14:53
【事件介绍】
人民日报批拉帮结派:有江苏官员教儿子“拜把子”
党员只有一个上级,那就是组织,干部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人民。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
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塌方式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挖出一个,牵出一串”的案情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人倒下去,一群人睡不着”的现象更令很多人反思。腐败窝案,折射出一些人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深层症结。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铿锵宣示——“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更显振聋发聩。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这个党,严格地说来没有形成过这一派或那一派。”世界上极少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坚持不懈地反对党内搞小圈子,这是党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原因。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正是因为这种行为会逐渐蚕食党的健康肌体。一旦圈子盛行,就会出现“出大力的不如抱大腿的”的怪象,干部想问题、干事情的立场必将出现偏差,导致空谈淘汰实干、关系淘汰能力等逆淘汰现象,甚至一些好干部也难免被污染。结果,必然是组织涣散、人心离散。
当团结变成“结团”,一些干部就成了整天忙着寻找“乡缘”“学缘”“业缘”的“团员”。或是官官相护,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或是私相授受,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当成家臣;或是以同乡会、同学会为名义,暗中相互提携、互通款曲……派系意识流风所及,一些干部只知有门户、不知有组织,只知有私利、不知有公义。干部选拔,不问能力水平,只看“是不是自己人”;决策论证,不凭实情民意,只看上边喜好。以利益输送为纽带,以人身依附为特征,将正常交往庸俗化、圈子化、派系化,对政治生态的危害之大,对政治规矩的破坏之深,对同志关系的异化之大,莫此为甚。
诚然,领导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但越是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面临种种考验和诱惑,越需要多一些自省,守住党的规矩的底线。俗话说得好,针眼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人际交往和生活情趣皆非小事。有时候,看起来是在讲感情,实际上却在徇私情,看起来是在交流体会,小处太“随便”,往往就是身陷“小圈子”,甚至坠入腐败深渊的开始。
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曾在家书中如此教育儿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甚至要求儿子“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结果还没等儿子“实践”,自己已经东窗事发。大量教训警示我们,党的干部只有一个组织,不是任何人的家臣,也不是哪一派的门客。攀龙附凤、拉拉扯扯的后果,最终逃不脱拔出萝卜带出泥、树倒猢狲散的命运。当前,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不断走向深入,圈子文化滋生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变。依附心理带来的是包袱,捷径思维通向的是邪路,严守纪律、常讲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才是为人从政的康庄大道。
唐朝晚期,面对“牛李党争”的乱局,唐文宗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无奈慨叹,留下了“朋党兴,政事乱”的历史警思。今天,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远大目标,越是在激流漩涡中劈波斩浪,在风险挑战中迎难而上,就越是需要一支团结一致、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只有一个上级,那就是组织,干部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人民。守定这条规矩,抱定这个信念,我们才能积聚起磅礴之力,去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官员教儿子建立关系网说明了啥
通过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曾在家书中如此教育儿子的方式这一小点,就可以看出整个官场的政治生态,如果对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后患是无穷的。此外,越来越多的“塌方式腐败”案例也可以看出,“腐败圈子”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挖出一个,牵出一串”的案情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人倒下去,一群人睡不着”的现象更令很多人反思。腐败窝案,折射出一些人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深层症结。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结交朋友可以说是人类在实际生活再正常不过之举。可是在现实中,个别官员便借“结交朋友”之名,行建“利益圈子”之实,大肆结交小兄弟、好哥们,“圈内人”自然是高人一等、关怀备至。其实,所谓的“腐败圈子”实质上是利益圈、权力圈、腐败圈,“结圈”之人各怀鬼胎,但目的不过是为了从“圈里”获得益处,达到权力的“资源共享”罢了。
众所周知,以权力为纽带,围绕某位核心人物,编织权力网,形成利益同盟的官场“帮派”“团伙”,时至今日,这种“小圈子”现象不但没有彻底清除,还“与时俱进”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变本加厉。在十八大后,中央既“打老虎”又“捕苍蝇”的反腐战役中,“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伴随着各自“大老虎”的应声而倒,先后浮出水面,就可以看出“腐败圈子”是诱发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杜绝官场“腐败圈子”。就需要完善对官员的权力,特别是第“一把手”权力的管理和监督,使其难于结党营私,形成新的“腐败圈子”。另外则是要从政治生态环境和监管制度上下足功夫,加大整治力度,加强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这样方能使“腐败圈子”失去滋生的土壤。
官员“拉帮结派式”教育只会自取灭亡
人情往来是世间正常之事,但是这也得有一个度,当这个度超出了法律、超出了应有的规章制度、超出了权力的边界,这样人情就已经不是人情了,而徐其耀不但自己超越了正常的人情,还以“拜把子”的人情理念传输给自己的儿子,这就是父亲该给儿子的教育?
如果说徐其耀对儿子的“拉帮结派式”教育成功了,会带来什么样的景象呢?笔者认为有这样三点:
第一,以权钱为中心。如果说把自己看着一个点,要让自己的周围都是“网中人”,那必定需要这些人都受益,那自然就需要动用手中的权,才能带来利益,让你成为“人民币”这样的香饽饽自然会有人靠近你。
第二,以自我为中心,“群众”只是一个称呼。执政为民,当“官瘾”上来了,只想肆意挥霍手中的权利,哪里还能想到自己这顶“管帽”是谁给的,该为谁办事,这能不激起民怨民怒?
第三,亲情已不复存在。按照徐其耀对儿子的教育方式,那么他的思想里想的必然都是如何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思想一旦成为定性,即便是面对亲人,存在的也是浓浓的算计味,还有亲情可言么?
教育不仅仅属于学校,父母的教育也关系到子女未来的成长,人情世故可以,这是一种交际的“学问”,但是这样“拉帮结派式”的教育带来的往往回事腐败的滋生,造成子女三观的偏移,尤其是在干部队伍中,这样的教育绝对不能容。
拜个把兄弟:官场结网易,想要脱网却太难
对立志要进入仕途的儿子,徐其耀的这番教诲只是其多年官场得意的一点点心得体会,至于怎样在这张网中左右逢源、怎样将网结实结大,想必内容高深浩瀚,写成一本“育官经”也讲不完。自以为是的谆谆教诲在锒铛入狱的现实面前成了“荒唐言”,是因为他只知道官场结网易,不知道想要脱网却很难。
“拜几个兄弟也无妨”让人闻到一股彻骨寒冷的江湖气。官场论资排辈、称兄道弟遵照的正是江湖的规矩;瞒天过海、官官相护借助的也是江湖的义气。“大哥”在上,百姓在下,积攒政绩不如为大哥“效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有“兄弟”的掩护,一路也能够法外逍遥……官场结网、圈子文化无疑败坏的是整个官场生态。
除了官场这张大网之外,当然管商之间结网也是常态。官商勾结、官官相护助长了各种潜规则的盛行,破坏的是整个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公平正义。结网的后果是形成“马太效应”,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它破坏了社会公共的契约,堵塞了社会流动的通道,挫伤了底层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加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久而久之,必将影响社会的团结和安定。
如果按照徐其耀“人要成为网的一部分”的说法,我想不同的人应该处于不同的网中。对于社会上多数无钱无权无关系的“三无人员”来说,他们更像是爬行在由法律和规则结成的网络中,虽拼尽全力,满掌鲜血,依然不能避免时不时被不明所以地踢落到原地。而另外一种网,则为非富即贵之人专享,能够结在一起靠的无非也是成员间的权钱交易。在这张网上爬行的人,可以对法律、规则视若无睹,可以在阳光照不到的灰色地带游刃有余,无往不利。
但话又说回来,不管结网的人怎样心存侥幸、谨小慎微,都不能不担心有朝一天,在暗处的这张网会大白于天下。看看如火如荼的反腐工作中已经落网的官员,再仔细琢磨琢磨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真是不加改动也能自成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剧本。老虎苍蝇一块打、拔出萝卜带出泥,疾风骤雨式的反腐工作能够开展,想来也正是得益于这张蔚为壮观的网络,毕竟解铃还需系铃人。
长袖善舞者,终有一日会乱了节拍、慌了舞步、落魄失足;费力结网者,终有一日筋疲力竭、落入网中,自食其果。朋友要交,兄弟也能拜,关键是要清楚自己建立关系的动机和目的。否则真的有一天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结网的人就不再是惠及九族,而是被九族“株连”了。
【启示与思考】
官员教儿子建立关系网到底说明了啥,在这个年代里,没有关系网难以在政治圈内混乱。此话怎讲,虽然我们看到了一批批人倒下了,但是还有一批批人在观望,只要反腐一停止,腐败肯定会滋长。因此,良好的教育肯定是需要正确的指引。
其实对待徐其耀的教育方式,虽然有那么一点先入为主,但是他也是把社会中最现实的一面和最黑暗的一面教给自己的儿子,让他提前进入社会角色,这样既能很快适应社会,又能让他变得更加复杂。一种政治免不了一种关系的建立,像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的关系。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人一旦建立了那种兄弟关系和利益圈子,是很容易毁掉自己的。很多贪官都是这样叙述的:我这是正常工作,我没有违反规定。工作让他们变成这样,而自己却不知道。
封建社会终结已经这么多年了,可官场中还有人搞封建王朝的那一套,实在令人既愤怒又感叹。不彻底清除这些封建遗毒,就难免会出现一个个“坑爹”的“衙内”仗势欺人;出现堂堂公务人员沦为某些领导的家臣和门客的现象;出现利益团伙间党同伐异,只顾当官不顾做人的局面。而这些情况无疑都是对法治社会建设的严重挑战,更会腐蚀公务员队伍,导致政府威信和公信力的下降。
因此,千万别以为到了二十一世纪就不需要谈什么“反封建”了,近年来官场之中封建遗毒死灰复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有从快从重地打压这股邪风,才能让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才能让领导干部成为公仆而不是封建王朝中那样的官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千万别以为没了“拜把子”,没了“干爹干儿”,没了“同乡会”,就是大功告成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又搞出什么“恩师门生”的把戏或者“同好知音”的猫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30/800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