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让农民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15年02月02日 09:22

 

ren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201/800904.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0201/800905.shtml

PPT:http://www.71.cn/2015/0202/800918.shtml

关于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大家最关注的是它要透露2015年我们农村工作的重心往哪转。这几年大家已经有一个期待了,每一年一号文件都是整个农村的文件。习总书记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核心主题,所以去年整个的一号文件应该是将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核心内容。大家关心明年主题往哪走。按中国政策的转变趋势,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有一点布置,因为经济工作会议中农业可能只占到1/5,这个布置的核心主题就是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在2014年的一号文件中提了半截,在2015年甚至以后可能是我们农村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过去重视粮食安全,到2014年提出不仅仅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还要重视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双安全。所以这一次的农业现代化有什么样的新意?

这次最大的新意就是,转变过去农业发展的方式。一方面,过去农业发展的方式是粗放的,我们搞了13年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另外,马云在上市以前的一番感言可能让农口的人听了很不舒服,他说我现在是富起来了,但是我发现中国的空气不能呼吸了,水不能喝的,食物不敢吃了。那这可能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的共同感受。当然这个感受有很多恐慌的成分,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至少也反应出我们国家的农业,过去是一个粗放型的农业。所以整个中央工作会议按计划应该是讨论2015年的一号文件,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一个文件以后再一修改,总书记一批基本上可以往下一级一级传达,最后向全社会公布。

从目前主体的内容来看,以下几个内容作为重点。

第一点,整个今年的主题就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问题,或者是叫做新型的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今天给大家做报告的一个核心。这个现代化和过去的现代化相比有哪些新提法?还有哪些政策动向?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过去老是提城镇化,这两年提新型的城镇化,这一次又提怎么让城市辐射带动农村,这个过去还真讲的很少。过去基本让农民人往城里去,现在要提城市辐射农村,带动农村。这个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内容。

第三点,克强总理讲要通过对农村的投资,对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农民的消费,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我们知道一般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第一个马车投资,第二个是消费,第三个出口。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一个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的经济增长从原来的9,后来到8,再后来到7,会不会往下沉,我觉得很难说。但是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一旦变成4%或者是5%,跟发达国家比,跟美国、欧洲比,我们还是快,美国三到四很不错了,欧盟一般是负的,或者是1%,或者是0.1%。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再增长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低于5%很危险。所以原来咱们有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家林义夫到世界银行当副行长,他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少保持两位数,如果再保持一二十年我们就能够成为世界的老大了。现在看这个两位数不但没有保住,下滑的趋势很让我们担心的。所以我想未来要保住GDP不至于往下坠,靠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我记得大概几年前参加会议,财政部的一个副部长去了,当时他讲最头痛的事就是每年财政收入增长太快,怎么把这些钱花出去。他一说话大家底下人就叫唤起来了,财政部那么多钱花不出去,我们想用一点钱很难。现在这样一种格局变了,农村的基本建设经营用地一旦直接入市,虽然是数量不多,只有10%,但是这对很多地方政府可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有两人到西南的几个试点调研,发现一旦农村基本经营建设用地放开以后,开发商整个都不找政府了所以地方的县级政府想卖地都卖不出去了,开发商和农民直接对接,那么这样整个土地财政来源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农业方面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央有一句话把农业叫做“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整个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好了我们大家吃饱喝足了才能坐在这安安稳稳地听课。如果现在整个国家的粮食欠收,然后粮食价格像过山车似的老是变动,大家都坐不住了,一个石头他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另一块石头:我们目前接近3亿的农村居民到城市打工,农业劳动力实际上也是整个国家的一个基石。城市万一经济不好的时候可以回去,城市经济好了再到城市工作。所以实际上农业这两块的石头,能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城市带动农村,怎么通过农村的消费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消费,这在未来不仅仅是农村工作,而是整个国家的工作。城市的消费潜力可能已经差不多到头了。北京市有北京户口的家庭至少一家有两套房,而在北京工作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有房子的比例还是蛮低的。全国打工人口大概3亿,真正在城市有房子的有多少?我们国家城市化发展谈到他们未来都要进入城市的,而现在这些人已经在城市工作了,有房子的比例是多少呢?统计数字很吓人,不到1%。所以要搞城市化,如果这一拨人能够到城市买房子,能够真正在城市生活,对农村的消费会是一个很大的带动作用。所以我在这总结一下,从克强总理对这次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他主要讲了三点。

第一点,新型了农业现代化有很多内容。第二点,怎么才能够通过城市的发展去辐射农村,而不是我们过去单向的一搞城镇化,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第三点,怎么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三个重大内容应该是这一次新型农村工作会议的一个核心内容。所以我想对三个内容我展开讲讲。当然最核心的内容是,新型农业现代化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

 

一、探索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径

每一年的一号文件或者农业工作会议会布置下一整年的三农工作,它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两个方面,也不可能跟过去的农业政策完全脱节,因为政策要保持一个连续性。如果只有连续性没有新的提法也不合适,所以大量的工作应该是过去工作的延续。我按我的理解把这些新的提法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一)农业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个提法是“两个转变”,第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另外一个是转变结构或者是调整结构,这是整个新型农业现代化核心的东西,这两种转变概括了整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未来不能再持续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要转变为一种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大家听到的几个特别让人揪心的事。第一个揪心的事是原来国家环保局用了5年的时间在全国动用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做了整个国家的污染普查,普查的结果一直不敢完全向社会公布。这个结论是什么呢?农业成为我们国家最大的污染源,这样搞得很多农口人受不了。我记得曾经在国家行政学院给各个省市发改委管农业的人讲了一次课,我把环保局的普查结论给各位领导汇报了一下。几个发改委的主任受不了了,说郑老师不对,怎么可能农业是我们最大的污染源呢?我说是环保局统计起来的,不是郑老师说的,我也是国家环保局农业普查的专家。

那个核心的数据我没有见到,但是依据国家环保局对外公布的数据,按整个污染的来源来讲,农业确实是最大的污染源。原因很简单,我们现在有20亿亩的耕地,实际播种面积有30亿亩了,我们每一年往二三十亿亩耕地里面施很多化肥农药,被作物吸收的,变成果实了,没有吸收的这些化肥农药进入土壤,进入地下水,它把这些东西都算起来了,农业就成了最大的污染源。各种工厂是有很多污染,但它是点的污染,而农业是面的污染。我们国家粮食的各个指数一算在全世界都是第一。第一的原因很简单,中国有13亿人,美国不到3亿人,日本1亿多人,整个欧盟的人口都没有我们中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多,盘子很大,自然污染多。农业作为一个总数自然成为第一了。

另一方面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们污染了五千万亩非耕种的土壤,还没有治理,这也是令人很揪心的。这些农业的问题用一个比较热的词来概括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短版。中国的短版主要的就是农业的污染。我们想吃安全的东西,我们想养活13亿中国人,过去一直追求粮食总产量,我们总产量很漂亮,但是为了获得这些总产量我们污染的土地是有五千多万了,农业是最大的污染源,我们用了太多的化肥农药,我们还用了一些各种各样刺激粮食生产的添加剂。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中国农业的短版。

怎么来解决短版,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农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好的方面是我们终于已经意识到大船要调头了,不追求量的东西了,要追求质的东西。但是怎么来调头?怎么才能调好头?这可是很难的问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宣传的口一提农业就说我这个地方今年又增产了多少,还专门把提高粮食产量的科学家挂到天边。我们一提到粮食就提袁隆平,袁隆平的超级稻,一亩地要产多少水稻啊?一两千公斤,正常的水稻一两千斤,他说一两千公斤。这在中国是作为一个政绩来宣传,日本人听了以后他要笑话你。咱们搞农业的都知道,产量上去了什么下来了?第一个是品质下来了,品质和产量一定是矛盾的,学过农业的人都知道产量上去了品质就不行了。第二个是那么大的产量得用多少化肥农药啊,污染上去了。

我前不久去日本的时候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发现日本的米特别好吃,我这个人是米面通吃的,我到日本那几天发现米特别好吃,天天吃那个米,我就问日本的米为什么那么好吃呢?教授把我带到他们的一个养鸡场,养鸡用的饲料竟然是稻谷,粮食这些东西怎么喂鸡呢?他说我们只吃产量低于600斤的稻米,产量高于600斤的稻米我们喂鸡了。我说你们日本人怎么那么奢侈,怎么产量高却用来喂鸡呢?他说产量过了600斤品质就不行了,不好吃了。所以日本人吃的大米都是产量600斤以下。日本人当年跟世界签了一个协议,签了协议以后每年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日本人本身有很多,日本人的口粮是稻米,日本人自己生产的稻米也很多。但是日本人是进口大米了,进了大米不吃,都做饲料了。

当然我们现在没法跟日本人比,但是日本这种做法目前已经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拨中国人的想法,我不是纯粹追求这个量。当然要统计数字很漂亮,十连增二十连增三十连增,但是这些稻米品质实际上是差的。这个米相当于你的产量的一半,但品质特别好。或者我搞的是社区支持农业,基本没有任何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污染很少,对环境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这样的方式是日本人一直在追求的。我们整个发展方式还是追求产量,别的东西都不顾了,品质的东西呢?中国事实上有一拨人进入中产阶级了,他已经过了温饱阶段了,进入小康阶段了,这拨人至少有两三亿。稻米略微涨一点价没事,至少是安全的,是健康的,是口味好的,我愿意多掏点钱。

所以我们这个现代化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内容。

第一步,农业部把整个国家的土地分了好几个等级,最先要治理的是哪一个等级啊?已经重度污染了的五千万亩土地,这五千万亩是有重金属污染的。实际上欧洲这些国家已经有成熟的经验了。前两年我去意大利一个地方参观,那个地方的一个办公区特别漂亮,结果他告诉我们说20年前这是一个废弃的钢铁厂,污染特别严重,后来欧盟专门有一个土壤修复资金,在欧盟土壤修复资金的支持下他们投了很多钱,把原来一个废旧的钢厂改成了一个山明水秀风光好的办公区,特别漂亮。应该说最先实现工业化的欧洲,他们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现在他们把过去污染的东西要么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要么经过各种各样的土壤修复技术变成一个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对这些污染的土地怎么来进行修复,是第一步的工作。

第二步,怎么解决我们国家整个的一个面源污染?整个面源污染是什么一个概念呢?我们现在18亿亩耕地,现在大量的农民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时候基本是粗放型的耕种,为什么说是粗放型的耕种呢?我曾经去欧洲的荷兰,他们这个国家规定所有的化肥农药不能直接进入土壤去,必须进行包衣。所谓的包衣,比如说种花,要根据花种子需要多少营养,把营养包在种子的外围,花种子一分钟刚好把这些营养用完了以后就成熟了,最后残留下来的过剩的化肥农药基本上很少,是这样一种包衣技术。你不能把化肥农药直接施入土壤去。这是他们的。

我们国家现在怎么施化肥农药啊?基本还是一个跟着感觉走。农民都记着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尤其江苏浙江每亩化肥的使用量比国际的平均高很多倍。很多化肥农药没有用的话基本进入土壤地下水了,就造成一种污染。所以怎么才能够进行配方施肥,让农民知道我这个种的西瓜产量大概是多少,为了获得这个产量我大概施多少化肥,他有一个衡量。就像我们现在大家富了以后大家得的最大的病是什么?体重直线增加了。有些人专门我看今天吃了几个馒头,馒头含的热量是多少,我每天大概需要多少热量,我每天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我计算多少,多余的热量我一定通过一种锻炼把热量排出去,最后我的体重才能保持一个循环。

我昨天开会碰到一个老部长,开完会以后在全国政协,他干什么呢?他竟然走回他的家,大家说从全国政协走到三里河去要六七公里呢?一个退休的部长,刚退下来的,一定要走回家不坐车,这个年龄段身体太重要了。农业部给大家发一个计步器,每天要走两万步,现在人已经意识到的每天吃多少食物,大概吸收的多少热量,要排出去多少热量,这样我的身体才能进入一个平衡。尤其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的设备,让自己的营养有一个平衡。同样的道理,土壤也是有一个平衡的。对一个土壤我的产量是多少,我要投入多少他也是有一个平衡。配方施肥应该是平衡的一部分。一块土总共的产量大概需要多少营养,我就精确地往里面施多少肥。真正开始一种配方施肥,是未来农业要转化的往方向,也是从粗放到精确的转化。过去配方施肥让各个农业院系推,推来推去变成卖肥料了,这个肥料是一个复合肥,当然未来显然不能这样了,一定是把我们的土壤里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都测出来,测出来以后再做。这一块能够解决我们国家的面源污染,这个面源污染是很严重的。

 第三步,鼓励可持续的耕作方式。这些年我国东北黑土地的土壤有机质直线下降。前两天我的一个河南鹤壁的朋友说郑老师你什么时候来我们这看看,他说北京最困惑的是什么?雾霾吗?其中有一个罪魁祸首是什么?秋天的时候农民烧秸秆,他说我这个地方的农民不烧秸秆,我的秸秆都还田了,还田了以后土壤有机质不但没有下降还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以后,施的化肥农药少了,产量能够往上长,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未来应该去鼓励和补贴。不再说你的产量增加的,然后对你奖励。而是投入减少了产量没有减少,发展方式转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这样一种方式也是转变的核心内容。

在所有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对我们各个地方领导的考核要变,如果还是统计村里面养了多少头猪,粮食产量增加多少,那没有人关心发展方式转变这些事。什么时候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再纯粹的追求多少数量的变化,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够真正的转变。这是第一个,我讲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产品价格制度改革

第二个内容,农产品价格制度,这个内容现在处在一种巨大的争议状态。我们知道去年2014年最大的一个政策转变是什么呢?试图先把实行了十多年的最低收储制度进行改革了,改革的原因很简单,有两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就是大家说的倒挂。怎么倒挂呢?中国的农产品全面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第二个背景是中储粮去年出了太多的事。河南中储粮有几个粮库的头携款潜逃找不到人了。东北的粮库几把大火给烧了。中央巡视组进入中储粮,最后的结果是中储粮的两个头就地免职。这种问题说明我们国家粮食储备体制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我们试图先把粮食都收到中储粮,收了粮食以后可以拿到巨额补贴,这个补贴量有多大呢?这个补贴的资金是一个机密,但是这个数有几百个亿。这是为什么东北粮库满了,即使收了一堆粮食放到露天旷地也要收,因为收了以后通过量拿补贴。至于收了以后这些粮食是不是没了,是不是不能吃了没人关心。

这两个背景下大家都认为中国应该实行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听起来特别好听,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我们制订一个目标,当粮价高于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补消费者,低于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补生产者。这是美国人搞的,这个制度刚开始的时候是在黑龙江和内蒙对大豆进行试点,在新疆对棉花进行试点。试点一年的结果怎么样呢?很不好。原因是怎么样算农民种的量,多少万人去统计,欧美是大农场然后把耕地一算,中国一家农户平均10亩地,东北和新疆多一点,多一点也就是几十亩地,怎么去统计?你得用多少人力物力统计这个数,光一个棉花几百个亿,吓一跳,这样算起来以后没法干。大家希望改粮食价格政策,但是改起来又极其难,就说知道目前这个粮价老是一步一步的增,不合算。另外我们国家巨额的储备费也很高。

最近有两个消息让很多农口的人很揪心。第一个是东北的整个玉米加工企业全线亏损,它从中储粮买的玉米价格很高,但是加工的产品价格卖不上去,最后全线亏损。还有一个,牛奶的市场很不景气,牛奶的加工公司不收农民的奶了,农民要倒掉。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粮食的价格怎么来改革?城市的消费者很关心,我们现在发展中国家不能让我们吃的粮食比发达国家还贵,但是农民说,我什么价格都涨了,你粮食收购价格不涨我不种粮食了。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很高了,我上星期去一个农区,一个农区说他们找民工的话一天没有100块钱顾不到人。现在河南一亩小麦能赚二三百块钱不错了,一亩玉米能赚七百块钱,一亩地一年下来一千多块钱,一家子十亩地,十亩地赚一万多块钱,一万多块钱什么概念呢?你出去打工的话现在很多农民工的工资七八千,六七千都有。就说实际上你如果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你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更不愿意种地了。

农产品目标价格怎么来改?国家也面临很大的压低,一方面消费者说我们的粮食不能再涨价了,另一方面农民说粮食价格再不涨,我就不种粮食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后怎么来调整他?最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2015年很难继续扩大了,因为试点的几个都不好。一个主体的思路是试图保口粮,把口粮保住了。口粮就是小麦和水稻,现在小麦和玉米都不赚钱,怎么来提高它的价值?另外一个,我是不是提高对种粮大户的一种收购补贴?单个的农民,一家一户的通过流转,流转的大户给国家交的粮食越多,给你的奖励增加了,这是不是一个方式。所以有关粮食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头疼的问题,价格既不能太高又想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现在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困惑。这是粮食价格的补贴。

我觉得中国的粮食涨价没有潜力,但是降价更没有潜力,什么意思?以大米为例,你知道现在大米主要由哪些人贡献的,我们整个东亚,日本、韩国、印度、越南、菲律宾这些地方吃稻米,目前世界的稻米主要由越南、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地方供应,这些地方农民的收入怎么样呢?一去到美国大家回来就感慨我怎么这么倒霉没有出生过美国,但是去了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又会感到幸运,没有出生在那些地方。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农民的收入不到我们的一半,所以他们的价格卖了以后对他们的农民合适,我们如果按照他的价格走农民收入都降低了,我们中国的农民和美国没法比,我们和目前几个主要的稻米出口国家农民比,收入比他们高一倍。所以要按国际粮价实行,中国的农民基本上都不种水稻了。

小麦什么概念呢?小麦谁来供应的?小麦美国供应四分之一,俄罗斯供应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供应其他的。到这些国家的农村去就感到很不平衡,一望无际的都是农田,大农场主拥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土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种小麦没法跟他比,因为他的规模很大,小麦价格低一点没有问题。所以发达国家靠面积,发展中国家收入低,中国刚好掉在中间了,所以我们高不成低不就。我有一个悲哀的想法中国的粮食,尤其小麦和稻米,南方人的稻米,北方人的面,未来的价格必须涨。必须涨的原因是与日韩比较,现在日韩稻米价格相当于我们的七八倍,有时候十几倍。他们的稻米还兼顾着自己,比国际价格要贵七八倍到十几倍。从这来看,我们国家要让小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把价格提上去,现在的粮食很多,把什么都往粮食里扯,最近又想把土豆变成主粮,中国人有几个人爱吃土豆?土豆是西方人的主食,中国人偶尔去麦当劳、肯德基吃一包薯条还可以了,天天吃薯条可受不了。还有把大豆也作为粮食。

去年一号文件改了,以后不能再纯粹的提泛泛的粮食安全,要重视口粮绝对安全。口粮的米和面你怎么来保?这个政策国家以后必须想办法来。关于保的方法我昨天开政协会就给他们开了一个药方,不想价格涨又让农民种,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就行了。欧美这些国家都在干,我们现在的农业补贴是生产越多拿的补贴越多,但是欧美这些国家他按收入比,不管你生产多少,甚至美国人说你别生产了我给你补,生产的越多不给你补。因为生产的太多把价格搞下来了,第二个生产太多造成环境的污染。养猪、养鸡的畜牧业一生产就是污染,种粮食搞生产要施化肥农药也是污染,他说你干脆别生产,所以最初的退耕还林是美国人搞出来的,他说你别生产我给你补。

他们的补贴他们按收入补,收入补是什么概念呢?比如说您的收入一个月5千,我的收入是四千,补贴的话给我补500,把我补成4500,跟你5000的距离小一点,整个社会人的工资差别不是特别大,这是他们的概念。我们国家现在全国农民的收入刚过6千块钱,连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是我去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农民相当于城市居民的70%到80%。他们农民的收入没有城市高,但是农村生活成本又低一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质量差不太多。我们国家差3.5倍,这个就太大了。所以整个我们农产品目标价格究竟怎么改,国家现在很难,一提就是我们现在粮食价格已经到天花板,不能再提了,但是农民不高兴什么都涨不让我们粮食涨,是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但是我认为2015年在这个地方粮食价格方面很难迈更大的步伐。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另外一个跟我们在座的各位密切相关的,就是今年第一次提出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大多数农业的是一个特别好的概念。今年在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五大任务。

第一大任务提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大家已经知道了,但是让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是第一次提。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跟日本和韩国人这几年搞的第六工业化密切相关。什么叫做第六工业化呢?第一产业加第二产业加第三产业刚好是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爸爸在家种了两公顷的苹果树,咱们国家的农民种了苹果以后怎么办呢?等别人上门收购,客商来了拉了几车苹果走了,客商把苹果拉到产地批发市场,有些拉到北京的新发地了。我们国家种菜的,这个点到山东农村去基本是什么感觉啊?白花花的一片,咱们大兴也搞了很多大棚,但是山东的大棚全国最先搞出来的。农民种菜了以后怎么才能从田头到餐桌呢?也是这样的过程,农民大棚种菜,每天都有小菜贩把菜收走,收走了以后运到产地批发市场,大卡车拉到新发地,三两点的时候小区的小菜贩自己开车摩托把菜批到小区的农贸市场,八九点的时候老太太到农贸市场买菜,这是中国的模式。假定青椒的利润是100块钱,种菜的农民赚的利润一般是15%左右,不到20%,甚至有些地方不到10%,100块钱的利润田头这部人拿的很少。本来我们想着菜是农民种出来的应该农民赚大头才对,其实是错的。

我们国家的农业部不应该叫农业部,应该叫农业生产部,准确的应该叫秸秆部,种了粮食只管秸秆以上的,秸秆一砍倒就是运输部,价格、加工也不归他管,农业部简称农业生产部。而现在主要的利润在流通的终端,销售这块利润是最多的。所以他现在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因为过去第一产业赚的利润太低了,通过第二、第三产业的一种融合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这是日韩最近十几年来一直在搞的。我刚才讲的我的学生他爸爸种苹果就不像中国的农民直接把苹果卖了。第一个他把苹果加工成苹果干,加工苹果干以后打他自己的品牌。他回家了以后给我带了两包苹果干,我一吃挺好吃的,我问是什么牌子的,他说是爸爸的名字,我爸爸的牌子,他自己种苹果打自己的品牌,从加工到打品牌都在一个公司内。有点像我们国家最近特火的一个牌子,褚时建牌橙子。我们到商场买的水果一般没有牌子的,你到欧洲、日本去你发现都有牌子的,这个牌子是什么呢?是法国的某个省,某个县的,某个村的,某个农民生产的,这个农民叫布朗,他的鸡场在什么省,什么区,什么村,把产地和生产者的名字标出来,这种鸡肉是最贵的,为什么最贵啊?农产品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不知道他吃的东西谁生产的,生产者不知道他生产的东西卖给谁了。

前不久几个国家的游客都在洛杉矶旅游,突然很多国家的人食物中毒了都倒了,最后发现几个中国人在那活蹦乱跳的,我们中国人吃了有毒的食品根本没事,万一世界上某一天发生重大的食品问题了,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我们中国人。所以这说明了我们过去产业的分工,农民作为生产者得到的利益是最低的,怎么把这个产业链延长,这个潜力很大。一个是我刚才讲的,韩国的农民把加工、品牌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二个韩国的农民加入一个农协,他们的农协设置很多的农协超市,你到首尔去,他们韩国农协设置了很多超市,他们把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直接搞超市出售,这个是很大的帮助。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能够把产和销之间的环节缩短或者是砍掉了。山东人走到前面了。我有一次去山东青岛旁边的一个村,这个村做得很好,村长告诉我,我现在根本不卖菜。我说为什么不卖?我原来在青岛打工,我现在跟几个青岛的单位进行产销直接对接,我种的菜给他直供,直供了以后我的化肥和农药都不用,他们能买到放心的菜,但是比市场的价格要贵一点。所以这样一种产销直接对接我不找市场了,我直接给他就行了,我说万一你们从市场买其他的菜给他怎么办?他说你看我的菜地都有摄像头,我供货的单位直接来查没有问题,他这样一种产销对接省去了原来六七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赚15%的利润没有了,这样留在生产的利润高起来了。

东亚地区的小农探讨出一个让农民直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比目前我们国家一个产业链分很多环节,钱主要被商人赚走了。农民是国家最想保护了,但是这些人没有赚到钱,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咱们大兴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子。为什么呢?你要是直接跟各个单位对接,大棚菜直接跟某一个单位对接,他当然不愿意从新发地拉菜了。所以中央今年能够专门把这个政策提出来,怎么找出中国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产销直接对接,缩短他中间的各种环节,让农民进行各式各样的直销,或者是农民直接到城市来设超市或者设直供点,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四)、人的新农村

第四个,这一次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人的新农村。我们知道胡温新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建立中国新农村。这一次认为过去的新农村我们特别注重“物”的新农村,未来下一步发展重视“人”的新农村,这个提法有很大的政策含义的。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我不知道大兴的村长得到政府多少投资。我去过一个密云的一个村,正好和河北交界,那个村五、六年等到了北京市四五千万的投资。村庄建的很漂亮,有各式各样故事,我们看看特高兴,这个村庄仿古建筑建的很好,老太太给我们当导游,讲村庄的历史。最后我们要走的时候老太太说,各位专家我今天给你讲的故事都是我编的,我们村长让我编的,你们别介意,这句话告诉我们了,我说这个老太太这个时候怎么能够说实话呢?这也就是说我们新农村硬件上来了,软件怎么提上来。

我前不久去浙江,发现浙江的农村用一个字形容叫,美;两个字形容,真美。大部分去过农村的同志都知道,很多农村脏乱差,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放,我们国家是千村一面,村庄乱七八糟。习主席在浙江当书记的时候搞了一个什么工程呢?美丽乡村建设,搞了十几年以后,村容村貌确实得到一个很大的改进。你要到浙江去会发现很多城里人没有农村人好。你到浙江义乌去,会发现义乌城里的是穷人,郊区的农民家家都是四五层的小洋楼,整个村庄很漂亮。这几年这样的建设都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规划,把垃圾分类处理,把村庄的养猪场养鸡场关了,都挪到一个小区去,村庄里面不再留工厂和养鸡场。第二、对各种垃圾的分类进行严格的要求,我们知道农村一般家里面院子比较大,乱扔垃圾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校正农民这个习惯很困难,但是很成功。

说到垃圾分类处理,到过日本的同志印象很深刻,中国人到日本最不习惯的是什么呢?就是垃圾的分类。我们中国人习惯把垃圾打一个包扔了,你到日本去垃圾这样扔,收垃圾的人说你这个垃圾没有分类,我不收,连续几次不收的话就会罚你很多钱的。所以要把垃圾分很多类,装很多袋。日本和韩国特别干净,乱扔和乱倒的习惯已经经过了很多年的校正,浙江搞村容村貌建设,你养了很多鸡很多猪在家里面,不可能美。垃圾的乱扔,河道乱排放也没有办法。所以通过这些改变工作,村庄确实变得很漂亮。

北京朝阳区有一个何各庄,我们知道北京的郊区最常干的事就是把房子垒几层来出租,瓦片经济,整个村庄像一个贫民窟似的。何各庄刚开始也是,有一个青年当年到美国留学去娶了一个美国媳妇,他把洋媳妇带来了,他在洋媳妇的建议下,把整个村庄按照洋人的看法来改的。美国都是住别墅的,他才不愿意住中国的别墅呢?是不是住楼房呢?楼房在美国是穷人住的,他更不愿意住。他来中国最想住四合院,这才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国家的四合院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厕所,冬天没有暖气。所以这个小伙子回到村庄以后,保留村庄的院子不动,把村庄的内核改了。他这一搞,美国大公司的高管都在这租房子,很快这个村庄变成外企高管的租住地了,那个租金比原来瓦片经济高很多倍。所以这就是一个理念的改变,瓦片经济变成一个高档的出租区了。我去那个地方待了一段时间写了一个文章,这个村庄被评为北京最美丽的村庄。

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的问题,还有一个软件的问题。软件的建设就是提人的新农村,人的新农村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另一方面重视村容村貌的总结,核心的是什么呢?再不能一撤了之。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最大的趋势是什么呢?三分之一的村庄被撤掉了,你这样撤下去的话再过十几年我们可能就没有好的村庄了。

怎么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第一,要对留守下来的老人、孩子和妇女建一套关怀体系。第二,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洁。第三个对有历史意义的村庄进行保护。这些都是人的新农村的建设。国家要从单纯重视对农村的投入,把农村的硬件建起来,慢慢转向加强人文关怀,对这些历史纪念意义的东西进行保留。人的新农村,可能未来出台很多政策的。

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惠利农民

还有一个政策跟我们北京密切相关的就是农村的集体资产改革,也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也是习总书记去年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是什么。第二个是对整个集体资产进行改革,使我们农村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我们知道这几年出现最惊人的现象是小官大贪,干部官不大,但是村庄被贪的资产数量不小。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因为征地拆迁,村庄的集体突然有一笔钱,而这一笔钱究竟怎么来管,过去一直是一笔糊涂帐。所以去年的中央审改办专门制订了一个文件,通过一种农村的集体资产的改革,通过一种治理机构让村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北京市一去就去朝阳区。上海和浙江的很多农村都很富。北京市目前的实行村财乡管,长远来讲怎么在村庄建立一种股份制?怎么让农村的集体资产和村委会分开?这一块这样一种资产的管理保值增值?未来要理顺。我们知道有钱的人他一般不管公司了,直接当董事长,公司让总经理管,还有股东,还有监事会等等。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村庄还是这样,希望以后的村长和村主任可以当董事长,村庄的资产由专业的团队来管理,建立一个很好的治理机构,治理机构就不允许村庄干部乱搞资产,让全体的村民都变成股东,一方面分红,另一方面对村庄的资产起一个监督作用。

整体的结构相当于目前公司治理经营,股东的钱之所以很放心地让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就是因为他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治理结构。我们国家村庄的资产,现在平均下来东部的村庄资产有大概一二百万,西部的有好几十万。我曾经去过卢沟桥的一个村,据说这个村里面帐上的现金有22个亿,原来村庄的书记不太会管理管这个钱,拿这个钱进行投资,很快这个钱就没有了。我曾经去过大连,大连闹的最凶的是,村庄拆迁了以后的拆迁费过了五六年后被村长和书记捣腾完了,没有了以后农民开始闹,这样的矛盾在城乡结合部特别严重,就是因为这一块集体资产的管理出了问题。集体资产的管理,整个的思路应该是通过现在的股份合作制让农民变成股东,用市场化的治理机制对这一块的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让全体村民得到好处。这样一种农村集体资产只有在大城市的郊区才有,而我们国家大部分村庄没有多少资产,所以怎么管好这一笔资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是农村的集体资产。

 

四、土地制度改革

(一)永久基本农田制度

另外一个改革可能对大家来说压力很大了,这个改革也是跟粮食安全有关的,去年提出的。去年一号文件提出来要搞永久基本农田,今年这个文件正式通过国务院常务会,目标是这些大城市郊区的农田,要原地不动。什么意思啊?日本的大阪、东京经常可以见到都市里面的村庄,一片高楼大厦下一片农田水田,中国人去了不可理解,一片高楼大厦一片农田的话,如果我把它建成楼房赚多少钱啊,日本人脑子怎么那么笨啊。这块农田还在种水稻,中国人到日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有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永久基本农田,世世代代这块就是农田,不准动。我们这几年国土部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被各个地方用的特别火。我把山炸了,大概腾出了100亩地,我有100亩的征地指标了,我就把郊区的100亩地征了。我们知道一般郊区的地是最肥的地,因为城市在最肥的地方发展起来了,所以一征地基本上就把城市周边最肥的地征了,而土地挂钩的是很偏远的地方,土地质量很差,效果也很不好。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央,怎么来解决?前两年大家一直喊着搞永久基本农田,一旦这块地划成永久基本农田就不能再动了,谁都动不了。

首先要拿这几个大城市开刀,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扩展的太快了。我原来印象是从人民大学往西都是稻田,往北都是稻田的,现在往昌平去基本上见不到农田了,到处都是房子,原来的稻田是很著名的,都没有了,包括玉泉山附近原来的稻米都是贡品啊,现在玉泉山周围都是公园了,找不到任何水稻了。如果没划分出来这些永久基本农田的话,就会导致我们国家城市化扩张很快,而城市周边一般都是最肥沃的土地,首先被征用,看着我们国家土地面积没有减少,但是土地的质量严重下降。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国务院常务会议把永久基本农田这个文件已经通过了,我估计2015年要执行这些文件了。这个问题大家很不理解,北京、上海都是大都市了,现在大量的地不让动,北京的房价是不是还要狂涨。当然,搞京津冀一体化了后,轻轨、地铁建好了我们到河北住也行。这是永久基本农田制度以及与其相应的土地方面的改革。

(二)土地流转问题

下一年土地方面的文件应该正式出台了。土地方面有两大文件,第一大文件是土地流转的文件。一个整体的趋势是,土地流转太快了未来的,要对这些工商资本进入农民拿地进行很苛刻的限制,过去我们很多地方政府特别喜欢招商引资,你过来了把我的地一盘活,农民得到租金多好啊。但是现在的一个趋势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土地流转有三条红线不能碰。第一个,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不能碰。第二个,18亿亩红线不能动。第三个,农民的利益不能侵犯。土地流转不能够让农民吃亏。在18亿亩土地流转下来还只能种粮食,不能搞各式各样的高尔夫,休闲农业,旅游观光这些东西,这个东西发展对我们郊区的农业是很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现在土地流转的速度已经30%多了,甚至有的地方60%被流转,怎么让这些流转的土地继续从事粮食生产,现在大家主体的思路是要出很多闸门,对工商资本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各种各样的检查,要搞非农使用的话我就把它收回来,这是第一点土地流转。

第二点,对这些非农经济型建设用地直接入世,宅基地的改革试点,这个文件已经出来了,这个文件出来以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留了一个最后一道闸门,这个闸门是什么呢?农村经营型建设用地符合规划和管制的情况下才能干别的,这一条线给我们县级政府一个最后的把手,否则没有限制的话,每个村把集体经营型建设用地直接拿去跟开发商谈判了,这个10%全国有几千万亩啊,直接入世的话对整个中国土地财政是致命的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中央出的政策不可能太细,也就是画很多红杠。这个东西既不能说原地不动,又不至于失控,这些东西都是土地方面最敏感的问题,也是农业方面最大的一笔资产,当然也是风险最大的一个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画了一个很大的饼,现在基本上一直往后退,退的很远,因为这块东西太敏感,风险太大,但是中央出台的这个政策希望各个地方试点,画了很多红线。这个村庄不能乱建房子去卖,这个是严控的。在中央这样一种大的框架当中,地方政府出台一个本地的政策,深圳出台一个政策,农地怎么才能直接入世呢?上级部门要拿走70%,留下来30%,30%中农民有20%,10%存集体,剩下的70%由上级部门管。因为经营型建设用地增值很快,这个增值部分究竟怎么弄?深圳我们知道1400万人口的城市,有本地户口的才200多万,1千多万人中只有200多万人有本地户籍,大部分是没有户籍的。在这个地方土地改革是很敏感的,因为深圳有很多地方,很多农民家里面盖几栋楼,那个很富有,光出租不得了了,但是一旦把它的土地流转了,把几栋小楼打倒建一个高楼,那更赚钱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敏感的很。但是土地问题,我想土地流转的话,大家不要希望他有更大的一种开放,而是怎么才能够不碰红线,不能让工商资本乱来农村拿地,怎么才能够让我们经营型建设用地既能够入世,又不至于出乱子。既不能让农民在土地流转的时候把土地抛荒了,又能够让农民拿到实惠,我想这个也是一个核心的内容。

五、“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支撑

底下的一个内容我认为可能职业农民的培训,职业农民的培育,这个也是整个新型经营主题的一部分。什么是职业农民,和我的职业是大学教授一样,他是一种职业。我们原来一提农民就是又穷又没有文化,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概念,那是一个身份的界定,未来要把农民打造成为职业农民。我去浙江的舟山印象很深刻,这个地方村庄搞的特别美,房子建的特别美,一看这个村里面可定是有很多能工巧匠的,当地的农民怎么成为能工巧匠的?你这个人搞花的,这个家院子旁边写一个初级花卉师,这一家是高级花卉师,有职业荣誉感。我现在是高级花卉师了,我不是一个种花的。说到郑老师我是一个教授,不是教书的,教授也分几级啊,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样农民就有一个职业荣誉感。陕西就在这样做,统一给农民评职称,是按你的技术。我想未来的农民怎么让他有职业荣誉感,你种果树的,给你评高级果树师,你种小麦的你是高级小麦师,六七十岁老农,我是高级技术人员。这个东西并不是给他一个荣誉称呼,还得有一套的办法让水平直接区分开来。

怎么来打造职业农民呢?全国各个地方都在试点,我觉得北京也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提农村就是老幼病残,实际上很多老农种地很有经验的,怎么才能给他一个荣誉的称呼。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教育部开了很多会,做各式各样的改革,一方面希望农业职业学校以后直接对农民开放,种粮大户不用考试,直接到农业职业学校学习就行了。另一方面,给种田能手评职称,让他得到一种职业荣誉感。这一块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全国又不可能一刀切,全国搞职称评审。所以怎么打造中国的职业农民,是农业新兴经营主题后续的一种制度。这样一种制度有很丰富的内容。

我总结一下,我今天主要讲了三大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农业现代化, 2015年哪些方面会有改革,我主体对怎么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怎么进行粮食价格改革,怎么来进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怎么进行人的新农村,怎么打造职业的农民,怎么来进行土地改革进行讲解。这一块有很多新内容,一些新提法。

另外这一次会议提出的怎么样让城市带动农村,不是单纯的城市化。怎么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消费,让农民提高消费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这可能会有很多大的政策的出台。所以他整个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有很多政策,城市带动农村的话他为了解决三亿,目前提出的就地城镇化很好的概念。去年山东有几个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得到总理的批示了,实际上不仅仅我们让大家跑到城里来,如何在农村发展成城市,让城市帮农村也发展起来,各个地方条件不一样,怎么来做?有很多丰富的内容。

总的来讲每一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下一年整个农业发展的一个主题,但是每一年农村工作有很多连续性,既能够有一些新的做法,又要保证过去的一些基本内容,这是农村工作的一些内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2/8009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