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北京:何谓社会组织协商

2015年02月02日 11:03

 

1

图为深圳大学黄卫平教授为和谐社区的协商民主建设而作的理论框架图:社区公共论坛是社区的一种面对面的协商对话机制,其中的协商对话,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组织和辖区单位等各行为主体内在要求的外在行为表现,各自的行为动机决定了各自在论坛中的角色行为。

社会组织协商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主持人:2014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这应该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社会组织协商”的概念,一位在社会组织工作的读者来电询问了一些问题。择其主要的提问如下。社会组织协商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张爱军(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社会组织是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等基本特征的组织。一个成熟的现代文明社会,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种力量通过博弈达到动态均衡的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稳定社会的“铁三角”关系。在这三角关系当中,社会组织是最为根本和最为基础的一角。这种关系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的基本架构,即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商、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协商、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这种关系也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的基本内容,即政治重大决策的协商、企业发展的重大相关利益的协商和社会组织不同利益诉求、利益冲突之间的协商。

康晓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组织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战略取向,承载着社会组织的殷切期冀,对于团结带领广大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组织协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组织协商类型多样,既可以是社会组织内部事务的协商,也可以是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既可以是社会组织主动发起的协商,也可以是社会组织被动参与的协商。第二,以平等、理性、包容、公开为基本原则。平等,就是尊重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协商中的主体地位,有平等的发言、讨论权。理性,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基于客观现实进行讨论分析。包容,就是最大限度地倾听、汲取、吸纳社会组织利益相关者各方面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使最后达成的共识更充分体现各方利益、偏好和意愿。公开,要求社会组织协商民主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形式等要开诚布公。第三,以凝聚共识为依归。协商是手段,凝聚共识才是目的。通过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沟通,来减少隔阂、达成共识。

为什么现在提出探索社会组织协商?

主持人:为什么现在提出要“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有何特殊背景?

康晓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总数从1988年归口民政部登记管理之初的4446个增长到2013年的54.7万个,增长超过100倍,平均每年增长约21%。社会组织涉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

社会组织具有行业、专业、职业、第三方、灵活、扎根基层等独特优势,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社会基础。实践表明,大多数社会组织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性,各级政府把听取社会组织意见建议纳入决策必经程序,集思广益,坚持求同存异,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听一致和赞同的意见,也听反对和批评的声音,使社会组织的意见和主张在体制内得到充分、顺畅表达,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失误。同时,建立在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妥协与共识基础上的公共政策更容易为各方所接受,具有更大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施起来也更加顺畅。

社会组织植根基层社会、贴近普通群众,是党和政府沟通社会、联系社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通过社会组织的协商民主建设,可以让有怨气、怨言的人们有正式的渠道、机会表达不满情绪,让想说话、提意见的人们有表达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正、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协商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主持人:现在,社会组织遍布各个领域和行业,具体到每个协商领域内,相比其他协商形式,社会组织协商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康晓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立法协商、决策协商、行业协商、社会协商、国际事务协商,探索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商以及加强社会组织内部协商,对维护利益、化解矛盾、减少分歧、凝聚共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参与立法协商方面,近年来,不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的制定和修订。

在参与决策协商方面,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2013年全年共代表行业和会员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1729项,其中被采纳912项。

在参与行业协商方面,不少行业协会是相关行业标准、规划和政策的实际起草者。

在参与社会协商方面,不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方面优势明显、成效显著。如,上海市静安区建立1+1+X(街道党委+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的基层治理模式,在拆迁安置、旧公房加装电梯等老大难工作中,均由社会组织作为协调方出面做群众工作,有效化解了矛盾,减少了上访。

在推进社会组织加强内部协商方面,一些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如,安徽省软件行业协会经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安徽省软件行业基本公约》,通过公约调解会员间有关合同执行矛盾、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

张爱军:网络平台是社会组织协商的切实可行的且既有益又有效的方式。网络协商模式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区界限、党政界限、政社界限、企社界限,在各个层面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协商。如果把网络协商发展好,社会组织协商就具有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或困境,表现在注册、运行、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以法制化、制度化的方式来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协商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主持人:社会组织协商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康晓强:社会组织协商虽然有所探索,但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其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的政府部门把社会组织看作客体、被管理对象,“想协商就协商,不想协商就不协商”,对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未普遍建立与社会组织的对口协商机制,往往出现“喜欢谁就找谁来协商,不喜欢谁就不找谁来协商”的现象,征求意见往往图形式、走过场,即使社会组织提了意见建议,也没有反馈。社会组织协商是协商民主建设新的生长点和运用空间,潜力尚未充分彰显,发掘空间还很大。

张爱军:在探索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就是避免对社会组织的过度政治化解读和行政化构建,把社会组织视为影响执政安全、行政安全、社会安全、政策安全的不良因素或不稳定因素。实际上,社会组织发展越健全,执政就越安全,就越有利于增加执政的合法性和绩效性。社会组织越健全,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就越高,政府就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去解决社会问题,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收益。社会组织自我治理能力越强,社会稳定系数就会增大,政策就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政府因政策截留而导致的腐败和寻租。社会组织有效地制约了执政权和行政权的滥用,有利于建设廉政中国。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协商对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利用社会组织化解社会风险。(主持人:张记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2/800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