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陈立思: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

2015年02月02日 15:31

 

陈立思

陈立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202/801011.shtml

  PPT:     http://www.71.cn/2015/0203/801145.shtml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大家知道,“文明”是和“富强”、“民主”、“和谐”一起,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提出来的。所以,它区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有礼貌”意义上的“文明”。

一、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经常是一起出现的,它们的关系很密切,人们也经常把它们混用。但是人们对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又是五花八门,非常不统一。据说 “文化”一词的定义就有200多种。所以,为了说明“文明”为什么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就有必要弄清,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文明和文化概念的。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放状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之上,但并非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是文明,因为只有那些积极的,对人的生存有价值的,是真、善、美活动的产物才构成人类文明。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部分。所以,人类实践的积极成果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也就是说,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实质上是指人化,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的精神、智慧状态。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是与政治、经济并立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理解也就不同。

一种意见是将文明与文化二者等同。从古罗马的西赛罗起,直到19世纪,西方的大多数学者对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都是不加区分地使用。这种情况甚至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第二种意见认为文化与文明分别标志社会的不同侧面。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文化表示一种外在的历程,即征服自然;而文明则表示内在的历程,即人类统制自己。而另外一部分人认为恰好相反,凡是人类用于统治一切的机构与组织,叫做文明;而人类同以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叫做文化。文明是利用的东西,文化是自居的东西。

第三种意见认为文化与文明互相包含。在狭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的,认为文明包含文化;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的,则认为文化包含文明。 其实,可以把文化与文明看作是整体与部分、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把文化看作是“整体”,它既包括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包括为保证财富而产生的制度、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产生的成果;另一方面,文明作为“部分”,它仅指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而不包括其他。

文化是“源”,文明是“流”,则是说文化着眼于“化”,即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教化;文明着眼于“明”,即改造的结果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进步状态。 把人类生活从后进状态向前提高就称为文明,而提高文明程度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就是文化。所以,文明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实体记录,或者说是人类进步的实体记录。 文明不但是哲学范畴,还是历史学范畴。而作为历史学范畴,它表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时代──文明时代。文明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文明时代仅指人类历史的高级阶段。前文明时代即野蛮时代。 文明的含义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起初人们认为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20世纪后半叶起,人们又认为文明中还应包含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文明的分化,恰好说明了它的发展趋势是内涵越来越丰富,而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也是从笼统到具体、从整体到细分地发展。  

 

二、中国文明建设进程: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

改革开放最初那几年,中国普遍存在着“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偏向。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此中国的文明建设走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1986年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和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文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进行了系统阐述。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新目标。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衣食住行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受生产关系、地理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对。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文化条件和思想条件。

精神文明是一个现代词汇,但有关精神文明的思想却不是在现代才产生的。它往往包含在有关文明的理论中,与人类对自身、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一起发展。所以,对精神文明理论的考察,难免要与对文明甚至文化的理论的考察纠缠在一起,可以上溯到古代和近代。 中国人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张东荪、赵元任、郭沫若等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一场论战中产生的。而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并系统阐述精神文明的理论,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以及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是与政治蒙昧、政治野蛮相对立的范畴。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文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分为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政治法制化、政治科学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六个层面。因此,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所取得的成果,它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步状态。 如果说物质文明是发展基础,精神文明是文化灵魂,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社会文明的外延,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体现。作为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生态文明既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互为保证、相互促进,又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而言,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 狭义的社会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列。十七大提出建设的“五个文明”之一。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包括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等方面的总和。 我们日常谈到的社会文明主要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文明。具体来说,狭义的社会文明,包括社会主体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系文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团关系、群体关系)、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理论、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道德)、社会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社会行为文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总和。

“五个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物质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保障,精神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灵魂,社会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目的。

强调“五个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必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明”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是对以往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创新。建设文明国家,是对中国梦的具体阐释,是在世界上塑造国家形象的指针。

 

  三、中国“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20世纪末,美国一位研究战略问题的专家亨廷顿写了一本书——《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因其在书中提出“文明冲突”观点而闻名。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因此,在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以后,国际上也出现了鼓吹“中国威胁论”。面对这些言论和担心,我们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上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需要树立起怎样的国家形象呢?人们拭目以待。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方面,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用新思维来认识当今世界,就应该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因此,中国选择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里所说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

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对和睦、和谐、和平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在处理与大国、与周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边关系等方面,都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去开展工作的。

例如,在中美关系中,我们提出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共同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在中欧关系上,我们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在对非政策上,习总书记提出要讲“真、实、亲、诚”。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我们用了一句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概括。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则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双方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既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又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在周边外交方面,则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推进关系发展。“亲”是指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要诚心诚意地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编织更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要倡导包容的思想。有一句话说“太平洋很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又说,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更不允许有人跑到我们家门口生乱生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这些话掷地有声、字字千鈞,既从根本上讲清了坚持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又展示了国家的文明形象。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同时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四、中国人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而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国家之一,现在正在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前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融合而成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中华文明不仅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创建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的种子。镌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习近平主席夸赞教科文组织忠实履行了使命,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文明交流的友好态度。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坚持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而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第二,坚持文明是平等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坚持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而形成的文明。从公元前100多年开辟丝绸之路,到近现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从未停止。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近平主席还谈到中国梦。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先人早就向往人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主席还讲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的问题。他说要让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就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提出了四条原则:

原则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应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更不能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原则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丢掉了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尊重、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原则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原则四: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丢掉了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建设“文明中国”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

下面谈谈建设文明国家对公民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态度、技能和价值观几个方面。根据上文我们谈到的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我提出与对公民素质的几个要求供大家参考:

第一,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培养相应的现代素质,做一个现代文明人。“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使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家居社交,都变得有了社会的、文化的、文明的意义,要求我们懂规矩、守秩序、有关怀、讲仁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经济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法治素质、社交素质、媒介素质。

第二,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公民,要观大势、识大体、顾大局。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有胸怀、有担当,承担起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积极参与各层面、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交往,注意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理性对待国际交往中的分歧和摩擦,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第三、互相尊重,协商共识,和而不同。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多元多变的情况。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党派,不同年龄的人,面对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政治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差异,首先要做到互相尊重。“尊重”是指:了解、理解、互不干预、互不损害、和平共处。发生矛盾时,要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寻求共识。“和而不同”是我们处理内政外交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时的出发点和目的。

第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是“中国公民”,也是地球村的“村民”。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爱护一切公共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指公共所有,为全体人民生存、生活所需的一切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矿产、外层空间等)、公共物质财富(如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电讯、水利、电力、金融、文化、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娱乐等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如时间、空间、信息、频道、波段、消防、救援、抢险、医疗、慈善等)。中国公民不论在国内生活,还是到国外旅游、经商、留学、工作甚至侨居,都要爱护当地的公共资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014年9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马尔代夫访问时说:“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要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的海鲜。”引起全场一片笑声和掌声。现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的身影。我们要像爱惜自家的东西那样爱惜人家的空气、海水、植被和历史文化遗迹,给所到之处的民众留下文明的、美好的印象。离开的时候,留下的是你的笑容,而不是遍地垃圾。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无限的信任和期望。2014年4月1日,他在比利时布鲁日(“布鲁日”在弗拉芒语中是“桥”的意思)欧洲学院的演讲的结尾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对我国全体人民的希望和要求。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2/8010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