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典型经验

促进南华县域经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2015年02月03日 16:42

 

进“十二五”以来,南华县强势推进彝州“西大门”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特色农业、旅游、商贸、房地产不断升温,全县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突破5.35亿元和3.86亿元,水利、交通、城镇、电力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力加快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但南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使南华县域经济走上科学、和谐、跨越发展道路,显得尤为迫切。

一、制约南华县域经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

201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虽有40.84亿元,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8万元,潜力挖掘不够。主要问题体现在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略显不足。工业化进程中,规模企业少,特别是具有品牌效应集群效应的集团企业基本没有,大部分企业为劳动密集型或作坊式企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第三产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层次较低,难以拉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南华的县域经济,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偏低,缺乏完整产业链,经济发展缺乏个性特色。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传统的种养模式为主导,粮食生产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开花多结果少,利用科技增产增收转化率不强,分散经营土地现象十分普遍,种养缺乏规模。传统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扮演角色过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经济中,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啤酒、锌锭、农产品加工、煤炭占半壁江山,松香深加工企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建成交流合作的平台。

 

(三)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促进一、二产业发展

在南华县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服务业支撑产业经济的矛盾和问题有所显现。农业产业化中信息不对称、物流不畅、土地流转平台的缺失等问题难以解决,专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引领作用不强,农民难以摆脱独户经营的生产方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仅影响企业发展,也使自身收入增长不快。金融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力不强,是南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瓶颈,融资难、贷款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居民收入偏低,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4年,南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76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64元,增长12%,农民工务工收入月工资普遍2千多元,居民收入远低于云南中心城市和发达区县。收入偏低,不仅影响消费,制约服务业发展,还影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资后劲,遏制居民向县域经济发展投资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乡镇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南华县城所在地龙川及周边沙桥、五街、红土坡、五顶山等中心集镇,受惠于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居民和农民的经济意识较强,就业环境明显优于偏远山区,经济基础好于其它乡镇,集镇吸引力、凝聚力较强。一些偏远乡村,农民的观念、意识较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又缺乏信息、资金、技术,加上自然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促进南华县域经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主要对策

南华作为融入滇中楚雄特色大城市的西部重镇,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是联结云南中部地区经贸的重要纽带,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醒地看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化解制约因素,争创发展优势,科学选择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确保南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上科学、和谐、跨越的发展道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兴工富县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禄丰、楚雄、大姚等周边县经济发展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南华经济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出一条山区农业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引进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啤酒、现代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而要做强做大这些产业,还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突破。

南华工业要形成支柱产业,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集中力量建好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别要营造良好产业环境。首先要理清思路,突破园区规模,在原有的老高坝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抓紧做好老红山产业园区和沙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包装和推介工作,解决工业园区规模不大,无地可供局面。利用龙川至沙桥320国道两侧丘陵、荒坡建设工业园,可减少耕地占用,降低用地成本。要采取整体转让、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建设,搭建新的工业集群发展平台。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和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企业,发挥聚集效应,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拉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南华是山区农业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是南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南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传统农业优势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因为农业的落后拖累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把农业的传统产业优势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推手。当务之急要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进一步发挥核桃、野生菌、生态美食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好果蔬、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食品,林产品加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发展。其次要发展特色农业,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优质农产品产业链;重点要巩固烟叶生产,提升烟叶质量,打造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加快核桃生产基地建设,以马街、兔街、五顶山生产基地为核心,北上、东扩延至红土坡、罗武庄、五街、沙桥,利用荒山荒坡再造5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形成近150万亩核桃面积,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再次,深化野生菌生产加工,充分利用南华野生菌品牌效应,加强管护,适时采摘,鼓励专业经营户规范分级分类分层次精深加工,在做好鲜菌冷冻基础上,发挥专业经营户收购加工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村林地产权人加入野生菌加工经营队伍,使南华野生菌加工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农户增收新添途径,组织经纪人队伍,使野生菌加工产品以新的面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打好山林牌,做足林竹发展文章,改变粗放管护林竹模式,科学管护,合理施肥引水,防治病虫害,巩固林权体制机制改革成果,鼓励林木资源的流转,使南华80万亩山林为龙川、沙桥等地林产加工企业提供充足原材料,实现林农增收,企业增效双赢格局。

 

(三)搞活商贸旅游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推动力

南华是滇西与滇中的交通枢纽,古有“九府通衢”之称。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南永公路穿境而过,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独特的彝族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良好前景。必须打好“九府通衢地、生态美食城、野生菌王国”这三张牌,抓住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机遇,统筹县内旅游资源,在旅游网络网点建设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县建设。南华还是重要的川、黔、滇通商贸易区,商贸优势十分明显。要进一步发挥南华通商贸易优势,大力发展南华枢纽商贸、现代物流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流通经营方式,重点抓好啤酒、烟草、能源、林产、特色农产品、粮食等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川、黔、滇商业贸易物流中心,使南华成为川、黔、滇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

(四)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南华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和中小企业作出不少贡献,然而由于资金匮乏,发展中困难重重,资金瓶颈始终未能突破。针对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国有股份制银行要深入农村,深入中小企业,破解贷款担保困难。要创建拓展信用社联户担保信贷方式,重点在中小企业中推行多家企业联保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要诚实、守信,提升信用等级,行政村要争创“信用村”。政府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的财政可给予贴息支持,对为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金融担保公司,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同时推动民间资金合法运行和规范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向农业项目和中小企业流动。

(五)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南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要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就必须减少农民,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减少农民,就要使农民向城镇迁移流动。让农民全部往城市流动是不现实也是难以实现的,而农民向城镇流动,特别是向乡镇集镇流动完全是可行的。要鼓励、引导边远山区、落后地区的农民向城镇转移,充分发挥中心集镇和工业园区吸纳工人的作用,使农民为工业产业服务,为第三产业服务。农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土地流转,有利于充分的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环境,并可缓解近期企业出现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华现在仍有大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在乡村,城镇发展空间很大,因此,南华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的转移力度和速度,在县城要加快两旗海片区(幸福枫景)、中央菌都、湖畔佳苑居民区的建设,积极引导鼓励边远山区农户向县城商住小区、幸福枫景、中央菌都、湖畔佳苑和乡镇集镇转移,对不适合生存地区农户的转移通过福利保障工程资金解决或财政给予适当资金补贴,一般农户进城务工购买城区商品房,财政给予适当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方式解决,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政府免费加以培训、引导就业,以此推进城镇化步伐。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繁荣,按照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3/801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