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正视高铁“争夺战”背后的民生期待
2015年02月04日 15:52
【事件介绍】
揭秘各地高铁争夺战:博弈各有算盘
“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
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
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探究“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
争路花样百出
要致富,先修路。自古以来,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变,不少地方历经繁荣和沉沦的变迁……
当一条高铁规划修建后,高铁线路怎么走,站点设在哪,成为很多地方关注与争夺的焦点。
官民齐上,内外联动,花样频出,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蔓延……
花样一:四处公关,广拜菩萨
高铁走线设站,往往要进行规划设计、行政决策,各地政府往往利用一切机会向上级部门或规划设计单位争取支持,要么打“悲情牌”,要么打“优势牌”……
一些地方广泛调动各种人脉资源,拜会知名乡友,奔走斡旋,推动调整高铁规划。
报道显示,中部地区一位市委书记利用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带领市相关部门及县区负责人,拜访国家发改委等,请求调整郑渝高铁规划,将这个市纳入路经站点建设。
花样二:群众施压,官员“拼命”
沪昆高速铁路东起上海,途径浙江、江西、湖南,西至云南昆明,是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高铁干线,连接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
湖南邵阳地处湘中,历史上,湘黔、枝柳铁路均绕邵阳而过,交通区位条件急剧变差,成为湖南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一。
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许多现象: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小孩住院不去照顾,自己生病顾不上就医,过家门而不入……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
“那时市委常委会议天天开,我们每次都列席听取,会议到晚上十一、十二点散会,我们再通宵达旦继续撰写文件、整编资料。”邵阳一位曾参与“争路运动”的官员回忆说。
花样三:近邻反目,唇枪舌战
为让高铁“落户”,“舆论战”往往在相邻县市间激烈展开。
某地民间改编“变身蜡烛燃烧自己,只为高铁你”的歌曲,将贴着标语的宣传车开进田间地头;相邻市县在外地工作的同胞,则拉起横幅声援家乡“争夺高铁”,部门官网连连发文,阐述铁路从当地经过的自身优势和政策依据。
记者调查发现,从过去“被高铁”到现在“抢高铁”,许多地方都充分意识到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巨大拉动作用,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将高铁视为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
对湖南娄底而言,高铁过境的“经济账”显而易见。娄底市发改委官员曾丹说,沪昆高铁在娄底设有两站,其中娄底南站位于距市中心仅约7公里,距娄怀高速入口仅3公里。这形成了一个“高铁+高速”的快速交通网络,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向高铁南站附近汇集,快速带动娄底城市南部的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区域中心。
交通“穷县”,是很多争高铁的地方较为普遍使用的“悲情牌”。一个地方说,作为人口大县,因为没通铁路在交通上被边缘化,不仅给百姓出行造成不便,还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地人的一句宣传语写道:修高铁对交通发达地区是锦上添花,但对交通“穷县”则是雪中送炭。
各地发动的争路运动,还从“眼下打到了未来”。记者发现,在西部高速铁路通道(包海高铁)仍在规划中的当下,网上就出现了大量请愿帖,希望包海高铁在湖南的怀化、邵阳、益阳以及广东的茂名等地设站。
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遭来“千古骂名”。
情感应让位于科学
随着高铁“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渐凸显,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甚至成为发展高铁的“负资产”。
高铁线路的走向,本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记者在中部两省间乘坐高铁,就遇上过一件闹心事。本来买了去中部一个地级市“某某北”的车票,但上车后从邻座小伙子口中才听说“某某北”站并非在该市市区,而是该市所辖的一个县。一旦在“某某北”站下车,到这个地级市城区还得再花一两个小时乘车跑100多公里。
同车的当地人说,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初车站选址时,县里的“人脉”强过市里。如此设站,多年来不知导致多少不明就里的外地乘客耽误时间,多花了冤枉钱。
业内专家认为,“争路运动”凸显了高铁建设亟待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的重要性,尊重高铁设计自身的逻辑,不能因为哪里争了就要考虑,哪里不争就不管,而应从最大限度发挥高铁线路拉动效应的角度出发。
一是走线设站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秦进认为,应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版图相结合、惠及民生与服务国家战略兼顾。不能由“外行”、“社会活动家”说了算,更不能“拍脑袋”决定。
二是公开征集意见,尊重主流民意,确保公平公正。有群众表示,高铁属于公共资源,沿线站点选址不能疏忽公众的感受,应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
此外,还有专家强调,我国应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体制,要用制度和执行力来挤压人为因素、权力寻租的空间。
争高铁线路,别拿群众说事
二十年前,讲究的是“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讲究的是“要想富,先抢路”。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让新规划的高铁路线从自己地界中走,使出了浑身解数、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关系和力量。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在官员透露的那些“争不到高铁就让书记、市长下课”的十万群众。
“群众”这个词,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范围延伸。之前,群众是不明真相的,是容易被少数人利用或煽动的;之后,群众成了举报明星吸毒的积极分子;再之后,群众成了可以让书记、市长下课的权利人,而且,在湖南邵阳,能够让书记、市长下课的群众达到了10万人之多,可谓声势浩大。
争不争高铁,群众真得说了算吗?对此,我们必须要弄明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才是争高铁的最大受益者?高铁在哪里走,当然有“高铁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但最关心这一问题的显然不是群众,而是政府官员。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在很大程度上受高铁线路的影响。没有高铁通过的地方,往往会比高铁经过地方发展缓慢。如果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有预期,或者迫于上级政府仍然过度重视GDP发展速度而产生压力,地方政府去争高铁线路,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可是,对民众来讲,除了交通条件得到高成本的改善外,绝非是最大的受益者——招商引资之后,更容易富起来的是地方政府,而非老百姓;甚至于还可能带来污染等问题。这一点,早已人人共知。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地方政府果真争不来高铁,群众能不能让书记、市长下课?显然不能。虽然当下各级政府正在淡化GDP发展速度的政绩观,但是,在地方官员心目中,一个地方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仍然要靠发展,只有发展,政府才可能有钱,也才有可能更多地解决民生问题、基建问题等等。如果发展不好,政绩出不来,速度提不上去,则会影响所有的政府工作,在同级考核中处于被动地位。但这个考核,与群众无关,更不用说群众让书记和市长下课了。
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积极努力地去争高铁,并不丢人,为什么非要扯上没有多少监督和决定权利的群众呢?这么多年以来,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让书记和市长下课的,从来不是群众。昨天还“不明真相”,今天就能可以让书记和市长下课,这样的角色转换未免也太快了。要争高铁就大胆地去争,别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老百姓拉出来壮气势。
高铁在哪里走,要符合铁路规划的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这让想到了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因听信大师“命里缺桥”一说,为了保佑自己飞黄腾达擅改国道施工图,使其穿越一座水库,在水库上建起一座大桥。地方政府面对一些专业的设计与规划,最好不要去插手,也不要拉人民群众当垫背并打着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幌子去插手。退一步讲,政府官员可以费尽周折去做工作,但请让人民群众先歇一歇。
正视“争不到高铁下课”背后的发展诉求
民众出行上的便利,对地方经济的推动,这些都可视为高铁对于沿线的巨大促进。因此,民众喊出“争不到高铁,书记下课”的场景,看似夸张,但其实再正常不过。
在某种程度上,当地民众之所以表现出如此之大的呼声,其实本身就是某种民意在前期被边缘化的一种体现。一方面,高铁规划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充分征询过相关地方民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的缺乏,也会令民众对于高铁的兴建带有更高的期待与依赖,正所谓有“雪中送炭”之期。所以,争高铁线路,其实争的是发展机会。
高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实是一定的,各个地方相争,都希望从中受益——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官员,都属正常。关键是,这种民意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表达与释放?片面打悲情牌,显然不可取,毕竟,照顾民生也应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上。也就是说,有争议并不可怕,关键是这种争议的解决,也即线路的安排,是否能建立在透明平等的公共博弈之上,而不是靠“跑部进项目”或是拼关系,亦或是谁的嗓门大。
当然,在这一点上,正如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这个确实值得思考,但归根结底,仍源自规划权上的某种“可被操作性”,这与道路规划时常显得“不确定”,甚至靠个别人“拍板”,其实是一体两面。
在整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资源分配仍旧显得不足,甚至令民众都已经切身感受到这种失落与差距。这无疑是看似汹涌的争路行动背后,必须看到的公共情绪与现实之困……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道路网的日趋完善,包括交通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如何更好地体现民生视角,多行“雪中送炭”之举,将公共资源用到“刀刃上”,是当及早纳入交通规划的理念中去。
高铁“争夺战”,还需回归民生本位
作为影响城市战略规划、拉动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铁的“光临”无疑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每逢高铁线路规划修建,伴随而来的高铁“争夺战”便会不期而至。
在国内,沪昆高铁建设之初,为了能在投资2800亿元、全长2066公里的沪昆高速铁路占据一席之地,娄底和邵阳这对“湘中兄弟”展开了整整4个月的角力。而在河南,被称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兄弟县城”邓州和新野为了郑万高铁能够在自家地盘“落户”,不惜将城市“护路运动”在政策上从政府转移到民间,在舆论上从网络扩散到广场,同时政府部门各持其词,互不相让,完全忽视了“兄弟”和气的存在。
而在国际方面,中国政府同其他国家的高铁“争夺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之前印度高铁的“争夺战”中,安全性能高被认为是日本新干线的特点,而价格与综合性能则代表中国高铁不可忽视的优势,甚至是中国高铁出口的“杀手锏”。而印度总理莫迪分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谈,将本就复杂紧张的中日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战略竞争高度。
与中国高铁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价格与综合实力战略比拼不同的是,国内高铁在建设之前则需要在城市选择方面进行多方的考量。诸如城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特色以及高铁修建成本、线路优化等因素都将成为高铁“花落谁家”的评审关键。因此,高铁的“落户”不是地方政府一家之言就能够决定的,还需依据铁路建设相关的一整套客观论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铁建设上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否则高铁建设便会成为当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成为影响民生经济发展的“负资产”。
高铁建设,作为国家交通统筹发展的重要一环,城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铁路网建设的规划和完善。而对于两个条件相当、关系不错的城市来说,高铁的引进对于自身城市的发展固然重要,然而城市之间在其他诸如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还存在持续合作、沟通交流的发展空间,不能因一场高铁“争夺战”而影响了原本稳定的民生秩序,甚至伤了原本的和气。
更何况,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铁路网构架还在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力度还在持续加大,以后的城市建设更离不开铁路的“牵线搭桥”。因此,高铁争夺战还应回归理性、回归民生、回归制度框架下的合理公平。
【启示与思考】
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招来“千古骂名”。事实上,争高铁还真不仅仅是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地方民众的焦渴期盼。在汇聚一切资源的大城市,通不通高铁根本不是大问题;可对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来说,却很可能是地区命运改变的开始。想想看,多少古代名城,或者因为省会搬迁,或者因为没能赶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变革潮流,如今日渐没落以至默默无闻?
高铁怎么修、路线怎么走,有的地方为何还要靠找关系找权力去争?这是“高铁争夺战”背后的终极追问。本来,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划”、“依法修路”,修高铁不应该是权力说了算,而应该是专家说了算,没有谁权大,只有谁理足。要知道,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地方民众在翘首以盼,尤其是那些至今还未通高铁的地方,“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应该被正视和尊重。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一方面,不能什么好事都大城市通吃,否则,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聚效应就会远大于扩散效应,以至于“大树底下不长草”;另一方面,高铁走线设站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优先考虑区域资源分配的公平。
高铁怎么修,其论证过程与决策过程,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把决定的理由说给民众听,让社会公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4/801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