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望公车拍卖树立典范 确保“车改”实效

2015年02月05日 10:58

 

【事件介绍】

 

聚焦首批公车拍卖

首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车改革取消车辆拍卖2月1日结束,参与程度之热烈和成交价格之高可谓始料未及。这种火爆和高价是否正常、拍卖的公正透明是否经得起敲打、对进一步推进公务车改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焦点一:“翡翠白菜价”正常吗?

担心公务车卖出“白菜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拍卖前社会舆论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下大力气要防止和避免的,但现在卖出了“翡翠白菜价”,这正常吗?

首批300辆公务车的拍卖共进行了3场,每场的平均溢价率都超过了70%。第二场拍卖中,一辆起拍价18万元的奥迪A6经过35轮竞价,最终以32.4万元成交。一辆起拍价2000元的金杯车最终以2.5万元成交,溢价率达到1150%。

参与了竞拍的刘先生表示,此次拍卖会的溢价率在社会车辆拍卖中很罕见,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感觉成交价格偏高,个别价格不太理性。

“有些车拍出的价格确实出乎意料”,北汽鹏龙拍卖公司总经理韩涛表示,这次拍卖受到的关注度之高是他从未遇到过的,网站的浏览量每天都破万次,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人士都在关注此次公车拍卖情况,一度造成了网络后台服务器瘫痪。

分析原因,国管局资产管理司副司长徐永胜说,首先是中央机关公务用车的改革受关注程度高;其次,中央机关的车有严格的日常管理,车况都比较好;再有就是目前二手车交易市场状况相对较好。这些因素都推高了拍卖的价格。

北京中拓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叶民说,高价的产生一是跟拍卖现场的氛围有关。同时,这些车在不同人眼里的价值不同,中央机关公务车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他们眼中的附加值。

从安徽阜阳专门赶到北京买公车的陈先生说,价格是挺高,但公车买了心里踏实,比二手车市场贵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给别人说起来自己买到了中央单位的车,比较有面子。

但同时,确实也有消费者是因为一时冲动。“我了解也有后悔的,说太冲动了。第一场拍卖的106辆车当中,还有2辆车没有被领走”,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蔡海员说,按规定买主在7个工作日内需要交齐购车款办理相关手续,如果买主一直不来,只能算作流拍。

蔡海员说,过去一般的车都是以各地二手车经纪公司为主,这次吸引了全国的直接买家。直接用户对二手车市场的价格把握不好,不像经销商,有的时候出价可能会不太理性。

焦点二:公正透明是否经得起推敲?

公正透明是此次公务车拍卖的一大亮点。从之前的拍卖相关的环节全部公开,所有车辆信息提前在网上展示,拍卖机构公开招标,再到过程中,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全程参与拍卖过程,可称得上是滴水不漏。

但在三场拍卖中,出现了一人先后买了20多辆车,以及竞拍者中不只有个人用户还有不少二手车商等现象,这再度引起舆论对拍卖的过程是否真正做到公正透明的担忧。

对此,徐永胜表示,对于个人没有限制其参加竞拍次数,一个人购买多辆车也是符合政策的,只要能够满足北京及各地二手车购买落户、上牌等政策的要求。

中拓拍卖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在满足条件的基础上,这是消费者其个人行为。如果对个人的竞拍次数有所限制,反而会使得竞争不充分。

针对有大量二手车经销商参与拍卖的情况,中拓拍卖公司总经理叶民介绍,这次公务车拍卖是面向全社会,只要满足条件的都可以参加,不管是个人、团体,还是二手车经销商。实际上,从拍卖的情况看,最终的买家个人是占多数,因为拍卖价格比较高,不少到场的二手车经销商由于缺少利润空间,基本都没举牌。

同时,对于舆论集中关注的拍下20多辆车的“神秘人”,叶民说,经过他们的了解,这位竞买人不是二手车经销商,而是一家类似做汽车技工人才培训的专业技工学校,可能需要买二手车搞拆解和教学。对专业车商来说,公开拍卖没有留下太多利润空间给他们。

中拍协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说,之前有各种充分的信息公开,几场拍卖会现场都有五六百位竞买人,还有数十家媒体在场,拍卖公司所有程序都有文书和录像,并向工商备案可查,这些可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公正透明。

 

焦点三:拍卖是否是公车改革的终点?

“正是此次公车拍卖的公正透明让参与的人更加放心,价格也水涨船高,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对改革来说是有益的”,被称为“公务车改革第一人”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一直在密切关注公车拍卖的每一个环节。

但做好了公务车拍卖绝不等于公务车改革成功了、完成了。叶青说,公务车改革目前面临主要的三大问题,公务车拍卖、车补发放和司机安置。

叶青表示,公务车拍卖的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了,尤其是这次首批中央机关公务车拍卖所确立的公正透明的执行过程做了一个榜样。未来需要考虑的是,大规模的公务车取消后在拍卖出去之前这段时间内的存放、保养等问题,不能形成车收上来了没人管的情况,使车辆受损造成国有财产的损失。

其次,发放车补的方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未来需要注意的是要监管落到实处,不能出现一边拿车补,一边用公款或下属单位租车供领导使用的情况,更不能允许车辆拍卖之后绕一圈又回归原位的情况发生。建议由纪委发文规定,如果领导接受下属单位为其租车,视同受贿。

叶青表示,三个问题中最难办的还是司机的安置。可以考虑将一些车况比较差的、拍卖不出去的车辆集中起来,成立车辆服务中心,或交由汽车租赁公司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

徐永胜说,公务车制度改革具有“扣扳机”的作用,是打破官本位的一项改革,也是利益再调整、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要树立廉洁政府的示范作用。下一步要用3年时间,推动全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预展拍卖公车尤需细节操作透明

随着“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公车改革工作的推进,拍卖取消车辆自然是当前各级党政部门面临着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目前有部分地区已进行公车改革,并将取消车辆进行了公开拍卖。但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效或带来的舆论影响却不尽人意。如河南中牟县拍卖43辆公车,经过多轮竞价,成交总金额却才39.11万元,甚至有报道称“国有资产增值率达53.2%”。公车被贱卖,国有资产反倒增值,这着实让人大跌眼镜。那么引起民众质疑也就再所难免了。

而此次,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取消的公务用车将正式启动第一批拍卖。三家拍卖公司分别于1月25日、26日及2月1日举行专场拍卖会。每辆竞拍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都贴上了车辆的新旧折损程度估分,或曾经的事故等级,供现场参与预展的群组参考。这不仅为公开公平公正拍卖公车开好了头,更是迈出了公车改革的实质性一步。

不过,要真正严格按照公务用车改革工作要求,有力推进公车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公车拍卖的阳光公开、公平公正,不给暗箱操作留有任何余地,除了在制度设计和预展等程序问题上需要全程公开外,还需要在细节和操作上做到阳光透明,如起拍价是如何算出来的需要向公众解释,拍卖公车的采购价、何时候买的、行驶里程以及采取公开拍卖和处置结果都应向社会公开。因为,“公开不彻底”正是引发民众舆论质疑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推进公车改革工作中,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做到公开透明,在每一步操作上都做到阳光公开,一切都明码标价,让权力置于民众监督的阳光下, 才不会出现暗箱操作,才能避免公车拍卖成为一个新的腐败源头和契机,才能有效防止公车拍卖成为“内部处理、内部交易”和成为领导干部的“变相福利”。而且,也只有如此,公车改革才能真正的改到位,超标、超配的公车才能真正的革除之。

 

拍卖公车易,消除特权思维难

本次进行的公车拍卖,是全国范围进行公车改革以来的第一场拍卖,虽然拍卖的车辆只是中央各部委及相关部门的,但此次拍卖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除了省部级官员和必要的通信、执法、执勤及其他特种车辆外,各部门都已经不再具有或配备合法意义上的公车了。如果这样的拍卖方式能够进行顺利,可能会为接下来在各地方进行的公车改革提供镜鉴。

公务用车,首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无论是在许多官员看来,还是在普通市民看来。虽然这种身份象征,本就不应该出现和存在,虽然这种身份象征本就是非法的,也不是合规矩的,但是,公车改革改了20多年才改到了现在这个程度,公车在官员心中的特权意识之浓并非只字片语可以说清楚。

公车拍卖了,但完全让我们的官员摆脱特权意识却并不容易。许多单位的公车像一头被盖住了眼睛的毛驴一样,基本没有歇息的时间。这说明,每一辆公车,都是为单位、官员以及司机出了大力气、帮了大忙的。名义上的公务车,也容易成为官员和司机的私家车。大量的公务车,真正服务公务事宜的份额甚至不超过1/3,“车轮上的腐败”每年消耗公共财政3000亿元的说法也并不夸张。

在本场拍卖会中,我们看到了一辆有“特色”的公务车:一辆登记于2009年4月的“帕萨特SVW7183LJD”已经跑了超过88万公里,是表显里程数最高的公车。也就是说,这辆车每年大约跑18万公里。平均算下来,大约每天跑490公里。在北京这个“堵城”里,能够出现比出租车还“拼”的车辆,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一辆公车存在,整个单位至少是某个科室的人,都会把这辆车当成私家车,能用则用,从来不再乎。这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的一个具体表现。

2015年,各地方政府的公车改革也将全面实施。在中央各部门的带头示范下,各地方政府的公车改革在方案设计上,并不是很难。接下来像中央各部门一样进行公车拍卖,也将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拍卖公车容易,消除特权思维难。一者,公车的数量仍然没有完全透明化,实现公众监督仍然很难;二者,我国公车改革仍然未步入制度化层面,公车改革方案中所讲的“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本次公车改革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比如,公车改革方案中提到,省区市厅局正职负责人、县市区乡镇正职主要负责人,可鼓励他们参加车改。也就是说,在许多单位,本次车改还是留了很大的回旋余地的。这说明,公车改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仅仅看到中央部门拍卖了几辆公车,就认为可以消除“车轮上的腐败”了。

公车改革用“公开”来换挡提速

公车改革长期牵动社会神经。一来,“车轮上的腐败”长期吃药不见好,百姓深恶痛绝。二来,轮子一转,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老百姓有权并希望监督钱都去哪儿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公车改革不应“静悄悄地进行”,而需要在公开中“动真格”,在“动真格”中及时信息公开。

按照中央出台的指导意见,地方各级公车改革今年启幕,年底前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各地能不能像中央层面这样公开透明动真格?这不仅影响本轮车改的效果,也影响群众对改革的信心。

这首先因为,车改稍有不透明,极易催生各种飞短流长,甚至引发民怨民怒。今天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特别是关乎“公家”的事,就算跟我“没半毛钱关系”,也得让我知道。越不公开,越会好奇,越怀疑里面有猫腻。一些没来由的吐槽甚至谩骂,往往是由于不知情而导致的情绪宣泄。

 

更何况,公车改革注定要动一些人的奶酪,而一些地方的改革方案主要由“既得利益者”来主导。自己剜自己的肉,谈何容易?越是如此,越要以公开促公平,藏藏掖掖不可取,掩耳盗铃更行不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尤其需要通过公众的参与、监督,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实,老百姓最关注的,并非公车的多少去留、车补的细枝末节,而是由公车引发的腐败特权。眼下一些地方的改革措施引发争议,一些“内部酝酿”的方案迟迟未定,盖因“圈里人”对改革细节的不满、对“难以推进”的担心。比如,有人就抱怨普通公职人员外出办事较多、车补却不高,等等。制定可操作的、符合实际的方案很有必要,但也需注意:改革是为了除弊兴利,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该如何协调就如何协调到位,首先得“动”起来,不能议而不决、久推不动;如果改革方案始终模糊,以至于公车维护保养都无人过问,出现公车管理的“空档期”,只会让百姓失去耐心和信心,进一步加大改革成本。

公车改革,中央高度关注,群众高度期待。当前是公车改革的最佳窗口期。中央反对“四风”抓铁有痕,高压反腐赢得民心,深化改革势如破竹,大小环境都较过去有了可喜的变化。各地公车改革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必须迅速推出改革方案,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换挡提速,用科学确保效果。

【启示与思考】

公车拍卖是执行中央关于公车管理相关规定的配套措施,其力度及范围都远超以往,是顺民意、得民心的举措,也是遏制公车违规使用的好方法。由此,公车拍卖过程采取全程监督,一切在阳光下进行。采取公开招标评估,按规定按流程将公车合理评估,并引入审计、纪检和社会力量进行监督,让种种猫腻再无处躲藏,让取消公车的政策在拍卖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挥。

公车改革的大方向是符合民意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很复杂。各地区情况差异大,落实改革更需要创造性。对于多出来的公车如何处理、补贴标准如何制定,以及公车取消以后公务用车的社会化服务规范怎么制定,这些车改的重要内容,各地都应结合实际进行探索。

公车拍卖应及时公布,好维护公车改革公信,确保“车改”实效。接受公众全程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及时公布公车拍卖情况,卖了多少钱、卖给了谁,公开透明的操作能够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更贴近群众,切实地践行群众路线。

总之,车改的关键还在于坚定的制度自信和果敢的改革勇气,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对公车进行改革和拍卖。只有持续进行,才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彻底根治公车私用等车轮上的腐败,还需继续强化执行,惩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公车拍卖,看似只是价起槌落的一次市场交易,实际上却是对管理者责任意识和改革智慧的大考。在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的互动努力之间,人们期待公车既要“改”得明白,又要“卖”得清楚,以“细节决定成败”的态度,确保深化公车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5/8015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