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招聘女儿”背后隐藏的社会养老之痛
2015年02月06日 11:14
【事件介绍】
郑州68岁老太无子女有4套房,写启事招聘“女儿”
招聘:68岁老人招“女儿”,要求心地善良
1月22日上午10点,郑州市陇海路郑州图书城附近的人才招聘市场上,一则“招女儿”的启事前挤满了人。
这则“招聘启事”写道:我是一位医生,女性,68岁,一生无儿无女,家有房产与合法诊所,老来想找一位心底(地)善良、孝敬老人的女性为终身依靠,通过接触,到达(达到)双方满意,即可继承家产。要求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女性,有意者请来电话联系。
事件的原因,连代写启事的老先生也不知道:“人家掏钱让我代写的,真假我不保证。”
王女士今年30岁出头,想打听一下这事儿真假,便拨通了上面留的电话。说明意图后,对方回应:“只要心地善良就行,不能欺骗!”老太太强调自己“身体很好”,只是想找个人,能经常回家陪陪他们老两口。
当王女士问到“是不是能继承房产”时,对方马上提高警惕,不愿再透露任何信息,姓名、住址都不说。
老太太的老伴得病瘫痪在床
为一探究竟,记者来到东建材附近的十里铺,最终找到了这家诊所。诊所在一楼,楼道里“诊所联系人”的电话,与招聘启事上的电话吻合。
记者敲门进去,看到屋内摆放有5张病床,但老太太并不在。据了解,这位老太太收过多名学徒,如今还有两名学医的徒弟。
提起老太太的医术,她的徒弟杨先生说:“她治好的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一天也说不完,病人都夸她是神医。”说着,他给一个病人喂水,用力压了压盖在他身上的被子。
这个病人,就是老太太的爱人,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后在河南省农科院上班,3年前得了脑部疾病,如今瘫痪在床。
杨先生猜测,老太太应该是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没人照顾老伴,想找个没有工作又单身的女性,能全天候地照顾她老伴,“这样的人可不好找啊”。
“招的就是女儿,不是保姆”
从外面赶回的老太太,一口否认招女儿是为了让她“照顾老伴”:“他(杨先生)不了解我的真实想法。”
“招的是女儿,不是保姆!”老太太表示,如果只是为了照顾老伴的生活起居,完全可以请个保姆,“能招到满意的女儿最好,我们是一家人,房产自然是她的。如果真招不到满意的,我和老伴无儿无女一辈子也习惯了,房产就捐给福利院。”
“老太太很任性!”邻居王女士介绍,“她招女儿的唯一标准,就是她自己得满意。她讨厌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年轻人,喜欢善良、勤快的姑娘。”
“如果游手好闲,即使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把家产留给他。”老太太觉得,亲人不单靠血缘维系,心地善良、真心相待的才是亲人。
“这也是我招女儿的前提。我认为,只要孩子跟我有缘、奋发上进,就有资格继承我的家产。”老太太说。
愿望:她想体会做母亲的幸福
老太太今年68岁,但依然不愿安享晚年,每天都会出诊。她年轻时毕业于许昌一所卫校,后来自己开起诊所,看病救人的同时,如今收获了4套房产。
性格好强的她,想找一个和她一样坚强奋斗、心地善良的女儿,“至于跟不跟我们住一起、做不做家务,得看人家愿意不愿意。我觉得,既然是母女关系,我希望女儿是一个懂得孝顺的人。我不要求她为这个家做多大贡献,只是希望她能让我感到做母亲的温暖与幸福。”
老太太说,她的要求很简单,希望女儿能懂事孝顺,周末抽空陪陪他们老两口,偶尔做一些家务,让她感到慰藉,这就足够了。
“如果她能发自孝心,带我出去逛街,或陪我出去玩,那自然是最好了。”她说。
读懂老太“招聘女儿”的情感需求
对于这位老人来说,钱已经不算什么,更多的则是情感的渴望。当同龄人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时,他们却没有同样的快乐,有的只是跟老伴相守的孤苦伶仃。老人想找个“女儿”,其实就是想过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那样的生活很简单,儿女们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聊聊天。但在别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那样难得。由于无儿无女,这对夫妻就失去了老年的依靠。这也显示出当下的养老困境,老年人是弱势群体,老年人中的孤寡老人、失独老人更是特殊中的特殊。
如今,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但依然有少数老人,他们的生活很清苦,比如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独老人,儿女们不在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没有人跟他们分享,他们的孤独、寂寞、空虚、无助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有人说,他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毕竟他们的年纪大了,身体跟精力跟不上。郑州的这位老太招聘“女儿”,不应该视为炒作,我们更应该关注她的情感需求,毕竟人都是感情的动物,每位老人都希望儿孙绕膝、颐养天年。郑州的这位老太好歹年轻时积攒了一份家业,到了年老可以招聘一个“女儿”,那么,其他的孤寡老人、失独老人呢?
2013年九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部署。前年年底,中国志愿者联合会发布《关于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的倡议书》,号召人们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关心身边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而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老太招聘“女儿”,我们应该读懂这背后的情感需求,从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做起,让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招聘女儿”的爱与痛
和“租赁男友”、“付费的亲情”不同,“招聘女儿”并不是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易,而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社会交换。
“招聘女儿”让我们见证了“老有所养”的老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招聘女儿”的爱与痛,只不过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一个缩影。与物质丰盈相比,精神世界的苍白则是困扰老太太的“切肤之痛”。这位并不缺乏养老保障的老太太,只是想体验做母亲的温暖和幸福。
面对丰厚的利益驱动,倘若应聘者裹挟着太多功利和算计,将“招聘女儿”作为“生财之道”的话,即使她能够通过作伪的手段骗取老太太的财产,也不能通过与老太太的交往行为获得乐趣、信任、快乐、感激等内在报酬,只能得到一场有名无实的社会交换。
“招聘女儿”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突破了被动思维,主动去改变生活现状。“招聘女儿”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公共服务在关爱边缘群体上的短板与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到经济困难的群体,对那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却缺乏及时、有效的支持。
“招聘女儿”是社会之痛
纵使幸福的内涵再丰富,天伦之乐始终是一块重要拼图。郑州这位老太膝下无儿无女,想通过招聘一位“女儿”体味一下做父母的幸福,其方式虽然前无古人,人伦之情却是再平实不过。在笔者看来,通过赠送房产的方式招聘“女儿”,表面上看是一个公民为了老有所依(包括精神层面的补给)而做出的个体抉择,实则从深层次折射出一个社会之痛,即如何纾解人们对老无所依的担忧。
从报道可得知,郑州这位老太有4套房产,而且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境可谓殷实,她完全有这个经济实力去招聘“女儿”为其养老,但问题是中国更多的经济条件较差却又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们,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老有所依呢?中国老龄办曾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伴随着庞大的孤寡老人群体,一些人老无所依而悲剧性死亡事件偶现报端。2010年4月,安徽省太和县李兴镇程寨村一位85岁的老人,在儿子死后不久,因无人照料活活饿死在废墟里;湖南年届七旬农民付某,更是以故意抢劫入狱解决了“两年没吃过肉”的生活困难,并暂时解决了养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意识观念的变化,丁克家庭的数量也在日渐庞大——所谓丁克家庭是指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例如郑州这位老太太虽然早年结婚但却不曾生育一儿半女,就很像是生活在一个丁克家庭。当然,失独家庭也好,丁克家庭也罢,他们同样无儿无女,同样面临对老无所依的忧虑。或许正因如此,近年来,针对失独家庭、丁克家庭的养老问题,越发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而政府在这方面也做出一定回应。例如2013年12月,国家卫计委等5部委就发出通知,自2014年起,提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
即便如此,特殊群体的养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且不说物质保障水准仍然偏低,单单是精神层面抚养就相当欠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原副会长苗霞就曾指出,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但具体怎么组织实施就需要政府的探索和磨合。此外,很多家庭想通过收养子女去改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但目前我国的收养体制仍很不成熟,例如《收养法》对收养子女的收养人及被收养人作了严格的限定,处于一种“限制收养”而非“鼓励收养”的境地,导致一方面有大量希望领养子女的人,特别是“失独”者,没有机会找到领养对象,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无人认养的儿童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至于说效仿国外以社区为平台,组织或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关心关爱孤寡老人,加强心理疏导服务,更是严重不足。
总之,“招聘女儿”事件是中国养老这一社会问题的缩影,能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公民无后顾之忧地安享晚年,深刻拷问着政府的作为意识和为政智慧。
“招聘女儿”凸显丁克家庭养老之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招聘随处可见,可“招聘女儿”还是第一次听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儿是有血缘关系或有抚养条件才能实现的。“招的就是女儿,不是保姆”,老太太招女儿的唯一标准,就是她自己得满意,这不是老太太有“房”任性,而是克丁家庭养老面临的“无耐”。
老太太以家有4套房和一个诊所的继承权,广告找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儿,想法很自然,但现实是“真情重义”的人不在乎钱,“奔钱”而来的人自然会挖空心思掂记老太太的钱财,然后时机成熟得手才罢休。因此,人们担心会有骗子为了利益而去欺骗老人的感情和钱财也不是“多余”的。亲人不单靠血缘维系,心地善良、真心相待的才是亲人,“不想房产,只想着如何当好女儿”,将心比心,好好慰藉老人空虚的心灵,让老人的生活在“夕阳无限好”中,那房产自然会顺理成章地由“女儿”来继承。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现代化,也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养老这道难题,不论对于实现中国梦,还是对于实现个人梦,都是“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在我国这种无儿无女家庭虽然比例不高但人数也不少,这种丁克家庭到老年需要精神安慰的状况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志愿者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标志,当前我国急需完善志愿者的服务体系,帮扶孤寡老人,开展心里慰藉。同时也要探索引导“年青”的老年人志愿者的参与到老年人的帮扶工作中,在老年志愿者服务他人的同时,自我身心也得到了愉悦。“年青”老年人志愿者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以社区为单位,让有学识、有才干,还能干的“青壮”老年人成为老年志愿者,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精细化和全面化。
【启示与思考】
“招聘女儿”看起来挺稀奇,其实还是老年人孤独无依的反映。老太太说:“我不要求她为这个家做多大贡献,只是希望她能让我感到做母亲的温暖与幸福。”对于应聘条件,仅仅要求“善良勤快,孝顺懂事”。相比4套房产遗赠的承诺,这几个要求实在显得稀松平常。
可惜越简单的愿望就越难实现,因为它太主观空泛,无法通过量化的标准衡量。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远远不是谁照顾谁、谁孝顺谁的这么单一,一旦进入到经年累月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伦亲情产生的亲密感和用经济手段交换来的责任感,是不可能一样的。假如孝道真的可以花钱来买,又哪里会有不孝子孙出现?明码标价就解决了。
继承房产既然是老太太抛出去的“鱼饵”,自然上门来的多数人是冲着这个而来——事情到这里本无可厚非,保姆给老人养老送终后获得房产的例子并不鲜见 ;;问题是老太太用雇主的心态要求找到一个“女儿”。若真是亲生女儿,觉得不满意你可以开除或者“退货”吗?这里无疑存在着理想状态和实际需求的错位。
为什么不能正常的招聘一个保姆呢?同样可以常来陪伴,可以善良勤快。或许老太太觉得,一边付钱一边提供服务,双方按合同办事,总缺了点家人的感觉。的确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家人除了让你温暖幸福,也会让你生气失望,而对于保姆,换一个就完了,就跟买衣服一样,总会有更加合适的。这虽然是一桩买卖,双方却是等价交换,大家地位平等,不存在当妈或者当女儿的感情纠纷。相比养老院,专业护理人员应该是市场给无儿无女的老人提供的最佳的养老方案了。
当然,老太太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身心之外的依靠好找,精神上的依靠难得,而这也是老龄化社会的核心难题。不过这个难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找到出路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办到。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很多老人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大家起码有个共识,要想在老年时期活得舒心畅快,经济上必须有保障,就算有心招聘儿女,也得有几套房子、几张银行卡才会有人理睬吧。
所以老无所依也分几种层次:心理层面的太私人化,多半只能通过个人去解决;物质层面则具有相当的公共性质,可以通过增强公共服务、商业养老等等去解决。我们恐怕得想清楚,外力对家庭生活介入多深才比较合适;每个人又需要在什么程度上自己去适应这个几成定局的未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6/801705.shtml